第10卷第1期 2019年01月
Vol.10 No.1 January  2019
155
从艺术与审美视角浅评唐湘岳的人物通讯报道
刘世博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唐湘岳的人物通讯报道无论是从叙事上还是从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上都体现出极高的报道艺术和深厚的审美意蕴。通过对唐湘岳的人物通讯作品进行评析,我们不难发现其新闻人物通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报道艺术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唐湘岳;人物通讯;叙事艺术;刻画艺术;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1-0155-03
一、引言
人物通讯是人物报道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它以人物的行动和相关事迹为新闻,着重表现出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用平凡突出伟大,达到“反映先进思想,感染并教育读者”的目的。[1]作为我国新闻业界经常撰写人物通讯报道的知名新闻从业者,唐湘岳在从业32年中,总共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发表作品2000多篇,并凭借其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活个性的人物通讯报道先后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被人们冠以“为光明而呼的战士”的荣誉称号。唐湘岳的人物通讯报道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众的欢迎,除了其新闻作品能够真实、自然、深刻地反映出典型人物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外,还与其精妙的报道艺术和崇高的审美价值密不可分。
二、人物通讯的叙事艺术
人物通讯的叙事即新闻报道者将新闻事实通过特定的叙事视角、模式、结构、技巧呈现给受众。[2]唐湘岳的人物通讯报道在传递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注重通讯撰写的叙事技巧,通过对故事情节与细节的交代反映人物的全貌及事件的整个过程。其人物通讯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视角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两个方面。
(一)多元化视角的运用
唐湘岳的人物通讯多采用复合视角,擅于从多角度出发,完整、翔实地对新闻事实展开叙述。以两篇人物通讯《生命的质量——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田志慧:52岁上大学的农民》为例。在《生命的质量—
—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中,唐湘岳采用外视角中的限知视角,在限知视角中又采用了多元视角等复合视角,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对文艺界“三个代表”的忠诚实践者夏雨田的各方面展开深入的报道。为了让读者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曲艺艺术家夏雨田的事迹,唐湘岳通过多方面的采访,通过他人的叙述将曲艺艺术家夏雨田的鲜活事迹“和盘托出”,向读者全面、完整地呈现了“别人眼中的”夏雨田形象。在《田志慧:52岁上大学的农民》通讯报道中,唐湘岳则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将湖南怀化学院52岁“大学生”田志慧上大学的经历与过程准确、全面地叙述出来。整篇通讯的形式均为“田志慧叙述自己的事情”,陈述的事实自然而然地带有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二)完整详尽的叙述结构
新闻作品的叙述结构,是指新闻作者在新闻作品
的写作过程中对新闻作品的组织、安排和构造。唐湘岳的人物通讯通常采用“背景概述+事件+追评”的结构范式合理地搭建新闻的叙事结构来构架其人物通讯报道,整篇通讯通读下来结构内容循序渐进,错落有致,有章有法。以《追记舍己救人的大学生陈野平》4篇连续的通讯报道为例。首先,在《人生最壮丽的选择》中,唐湘岳着重报道了大学生陈野平为抢救2名落水少年英勇献身的事件经过,在这之后,唐湘岳笔锋一转,很自然地提出一个疑问:“陈野平的选择是偶然的吗?”原来,通过对他人的采访得知,陈野平在生活中本来就是一个思想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秀青年。为了对采访内容的真实性与丰
富性加以印证和强化,唐湘岳在第二篇通讯《当代大学生的好榜样》中向读者详尽列举了陈野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优秀事迹,潜移默化地帮助读者解决了之前抛出的问题,给读者带来“陈野平本来如此,选择并非偶然”的价值指导。最后,唐湘岳在《英雄的价值观》和《英雄的家风》中着重向读者强调了陈野平价值观的来源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整件事情的叙述环环相扣,严整有序,将整个新闻事件及其价值主题“行云流水”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给读者以整体的艺术享受。
(三)叙事过程中“系统论”哲学思想的渗透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系统中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今,系统论思想不仅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更是被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部分,新闻传播自有其系统,具体表现为新闻采访、写作等多种要素有机、合理地形成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更佳的传播效果。唐湘岳在人物通讯报道的叙事过程中较为普遍地重视系统论思想的渗透和运用,突出表现为擅于从多侧面、多角度揭露特定人物的行动轨迹以及思想品质,以达到从整个系统层面全面表现人物特的写作目的。同样以《追记舍己救人的大学生陈野平》4篇连续的通讯报道为例。在该系列的人物通讯报道中,整篇通讯自成系统,分别从陈野平救人事件的经过、陈野平的日常生活、陈野平的价值观、陈野平的家风等多个维度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陈野平的优秀品质,在提高信服力的同时,“丰满”
传媒实务
156
了通讯作品的“羽翼”,满足了读者对事件及主要人物整体性认知的需要,从而摆脱了以往那种“发生啥事就单讲啥事”的单一、片面的思考方式,解决了传统通讯作品看似事件“前因后果”叙述完整,实则存在内容遗失的难题。
三、人物通讯的刻画艺术在人物通讯报道中,通常要用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反映新闻人物的形象特点,因此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对于人物通讯而言十分重要。唐湘岳的人物通讯报道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刻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孙湘
典型环境的合理塑造能够赋予典型人物以鲜明生动的性格,同时还能够赋予典型人物性格以具体的社
会内容和历史彩。
[3]
通讯《他在农村创出千万元资产——浏阳回乡创业大学生张浩的奋斗故事》中的张浩选择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当时,“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12万,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大学生将目光定格在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等人才较为集中的区域”,而偏远的农村地区却“鲜有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张浩顶着被别人质疑的压力,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放弃了公司提供的岗位和薪水,毅然决然地投入农村的建设中,为农村人民谋福祉。张浩这种坚持理想、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在环境的烘托下显得格外崇高。
(二)高超的“雕琢”技法
1. 生动的语言。典型人物特有的语言最能表现其
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4]
因此,人物通讯往往通过写“活”作品中典型人物新鲜活泼的个性化语言来增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说服力。例如,通讯《新时代的“活雷锋”——共产党员刘真茂30年守护山林的故事》就运用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展示了护林员刘真茂守护森林的决心与信念。“这里的每一株红豆杉、每一头水鹿,都是国家的,人民的,它们都像我的崽女一样,我要好好珍惜它们,拼命保护他们……就是死,也要死在狮子口,永远在这守着。”
唐湘岳通过护林员刘真茂掷地有声的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其坚定不移的守林信念,彰显了其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巨大的精神力量,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血性饱满的人物形象。
2. 运用多样化的文学手法对情节与细节展开描绘。唐湘岳除了关注人物通讯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外,更注重通讯“审美的艺术”,强调运用多样化的文学手法描绘情节与细节,并以此彰显所报道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物“活起来”。以《“肩膀上的学校”——访张家界崇山小学教师黄章永》为例,在这篇人物通讯中,唐湘岳对崇山小学教师黄章永挑石头盖学校的过程有如下描绘:“石板路结了冰,为了防止摔跤,他脱掉胶鞋,穿着袜子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挪,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肩上担着孩子们的希望,不能让一块玻璃摔碎。太阳落山了,他借着积雪的反光艰难跋涉,当他走
到学校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多钟,袜子已经没有底,脚
板血肉模糊……”
黄章永并不是在“走”而是在“挪”,而山路之黑只能依靠积雪的反光来充当光源,即使自己的袜子已经没有了底,脚板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但黄章永内心仍然在想着学校的孩子们。针对这一细节,唐湘岳运用了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以及相关“炼字”的技巧,将黄章永吃苦、耐劳、责任、奉献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人物通讯报道的审美意蕴
除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和高超的人物刻画技法,唐湘岳更是从其他方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艺术的修整,从而使得人物通讯报道更具有了一种审美的情怀和意蕴。(一)“画龙点睛”——讲究标题的艺术
唐湘岳的人物通讯作品十分讲究标题的艺术,在做到简洁明了的同时,更丰富了报道的内涵,带给读者以强烈的新鲜感与好奇感。以下举三个例子予以解读:
通讯作品《爱能使普通的灵魂伟大——“鱼片”刘朝华的人生轨迹》的标题运用了一个具有象征性意味的词语——“鱼片”。“鱼片”是刘朝华的网名。自2005年起,刘朝华在“炎陵之窗”论坛上开设“爱心助学”版块并组织社会爱心助学,先后资助多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摆脱学习和生活困难。“鱼片”本身是一种食品,唐湘岳在标题中使用“鱼片”这个词语,更多的是为了表现“鱼片”的潜在价值。正如刘朝华所说:“我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就如同锅中的‘鱼片’,即将被人送入口中,却无力改变什么。可‘鱼片’又是乐观的,能让人们在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鱼中的细腻、甜美。”唐湘岳借助“鱼片”这一意向表达了对社
会中默默无闻奉献者的致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读者对“鱼片”人生的价值思考。
通讯作品《陈远辉:农夫与蛇的新故事》的标题借用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寓言故事,但产生的艺术效果却十分明显——唐湘岳将两个看似毫不相关却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故事联系起来,在紧抓读者眼球的同时拓宽了读者的视域,为读者带来了不同以往的阅读感受。“《伊索寓言》里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诫世人,对毒蛇绝不能怜悯,否则会丢掉自己的性命”,而在唐湘岳“编织”的“新”故事中,读者们可以用眼睛观察到不一样的故事情节:“这一次,故事的主角爱上了无情的蛇,九次被咬九次逃生。”农夫与蛇的关系不再仅仅局限于寓言的所述所讲,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人文价值。“蛇博士”陈远辉屡遭险情却始终坚持并热爱对蛇的研究,矢志不渝地呼吁为蛇类保护立法,苦心筹划建立蛇类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事宜,用行动书写出了“农夫与蛇的新故事”,同时也书写出了让蛇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炽热心声。
通讯作品《“降龙局长”——追记湖南省醴陵市环保局局长王爱国》的标题更是用“降龙”两个字勾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通读报道全文,读者可以很快发现3条“龙”其实是指烟囱的黑烟尘、瓷厂的白泥浆废料和造纸厂的红废水。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
第10卷第1期 2019年01月
Vol.10 No.1 January  2019
157
时,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到王爱国局长的相关事迹,同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诸如此类的通讯标题很多,无不体现了唐湘岳极高的通讯艺术素养和标题为读者带来的多样化审美情趣。
(二)“小大结合”——通讯报道“小与大”相互转化的妙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而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纵观唐湘岳通讯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小”与“大”这矛盾的两个方面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共同为通讯作品的主题服务,从而能够使通讯作品张弛有度,达到良好的报道与宣传效果。唐湘岳通讯报道中人物“小与大”之间的相互转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小见大”——“小”人物影射“大”主题。人物的描写与刻画能够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与品质特征,而人物的甄别与选择则关系着通讯的“命脉”,即主题的深刻与否。唐湘岳的通讯作品善于从身边“小人物”的故事出发,用平凡的人讲平凡的事却能够让读者领略到不平凡的主题。这就好比起到了投影仪的作用,可以将很小的事物尽可能扩大化地投射在相应的环境中,给人以广阔、舒适的视觉体验。
通讯《他在农村创出千万元资产——浏阳回乡创业大学生张浩的奋斗故事》中的主人公张浩就是“小人物”的代表。张浩作为湖南浏阳市回乡创业的一名大学生,就是我们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人物,他之所
以以不平凡的事迹出现在通讯作品中,是因为读者可以从这个普通人身上看到当时整个社会发展与变化的缩影。此外,平凡人张浩的成功实践也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思想主旨,即“广阔农村大有作为”,为读者提供了较为深刻的主题指引。如此这般,以“小人物”切入展现整个事件的背景及发展过程恰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深化了主题思想的同时能够引发大量读者的共鸣,带来“不同凡响”的传播效果。“用平凡突出伟大”既是唐湘岳扎根基层众的从业情怀的体现,也是唐湘岳本人立足整个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责任使然。
2.“大中见小”——心理接近使“大人物”“不再伟大”。接近性是新闻报道的价值评价标准之一,是指新闻事实令人关切的特质。除了地理、利益、年龄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心理接近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唐湘岳的通讯作品之所以能够起到绝佳的报道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展示缩小榜样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无论是打麻将钻桌底的袁隆平,还是在桂花树下“闲庭信步”的湖南省桂东县人民法院院长钟江武……在读者眼中,“神乎其神”的榜样人物在唐湘岳朴素的笔尖下都成了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即我们所说的“小人物”。这种对人物生活细节的展现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趣味性,更是一种潜层次的心理暗示:“从某些方面来讲,他们和我其实是差不多的。”这就在很大程
度上拉近了读者与通讯人物之间的距离。同时,榜样人物不再是书本上刻板、空虚的教条,鲜活丰满的人物让读者更愿意接近与模仿人物的先进行为,而这种模仿意味着新闻通讯最终目标的实现——以先进
的价值观念指导社会实践。
(三)“锦上添花”——通讯报道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情感流露
新闻的真实是叙述的真实,因为所有的新闻都是被叙述的事实,而叙述是人的主体意识介入的活动,是不可能没有倾向的。[5]因此,唐湘岳在客观陈述新闻事件的基础上,更注重把握情感的“自然渗透”。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通讯的情感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6]唐湘岳通过语言的加工与创造,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描述客观实际,从而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前提下保证了对读者情感与价值观的“潜输出”。通讯《关心教育的好“村官”——记湖南省祁东县护校英雄刘庚生》中对刘庚生修理房屋设施以及为村民修路情景的描绘便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刘庚生为村民的付出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主观情感的融入。唐湘岳在写人物通讯的过程中并非对新闻事件或主要人物直接进行评述,而是通过对主要人物事迹的叙写,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外化为人物真实的所作所为,以此衬托人物的行为,表达对人物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彰显出通讯作品向善、向美的价值与审美追求。
五、结语
唐湘岳的人物通讯作品不仅追求叙事与人物刻画上的深度与生动,而且力求报道体现丰富的审美意蕴,为读者带来了很好的审美体验。新时代的新闻报道者应该积极发扬唐湘岳通讯作品的审美精神与价值理
念,力求突破,在创作通讯的过程中能够把真实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秋军.人物通讯写法研究[J].科技传播,2015(4):200+199.
[2]姜艺.人物通讯叙事学分析——以唐湘岳人物通讯为例[J].新闻世界,2015(4):206-208.
[3]王春霞.运用文学手法写活人物通讯[J].临沂大学学报,1999(2):9-10.
[4]王春霞.运用文学手法写活人物通讯[J].临沂大学学报,1999(2):9-10.
[5]何纯,肖小亮.简论唐湘岳人物通讯叙事倾向的“流露”[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75-178.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人民出版社,1995:673,683.
作者简介:刘世博(1998—),男,河北石家庄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