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从文用他的笔描绘了一个淳朴优美的湘西世界,其中最出彩的便是一个个天真纯粹的少女形象,如《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三三》中的三三、《萧萧》中的萧萧等。虽然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故事,但她们身上那一份共同的自然纯粹的美就像一湾清泉,浸润着读者的心。本文将以翠翠、夭夭、三三为例分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的美。
关键词:沈从文;女性形象;美;悲剧
一、容貌美
沈从文认为生命永远是美的化身,触目皆美,大凡写到女性,往往注入一种极温暖的情调,写到湘西少女时,更是将无尽的温暖倾注于笔端极尽呵护,所以,他一落笔便是美而动人的。如《边城》的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张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再如《长河》里的夭夭:“身个子小小的,腿子长长的,嘴小牙齿白,鼻梁完整匀称,眉眼秀拔而略带野性,一个人脸庞手脚特别黑,神气风度却是个‘黑中俏’。”而《三三》中的主人公三三,在文章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她容貌的内容,但是通过“白脸男子”与总爷家管事先生的对话侧面道出了三三的美貌:“女孩很聪明,很美,长得不坏。”“这是我堡里美人。”而且她们的美是一种自然的、带着乡村儿女特有的野性的美。由于她们都没有上过学,也就没有受到过“文明”的侵蚀,她们虽然没有城里姑娘的纤肢白面,华美衣裳,却恰好因在风日里长养着,黑黑的脸庞映着小女儿该有的天真与神气,成了世间难得的美。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相由心生”,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他精心构造的湘西世界里,代表着最纯洁、最自然的少女必然是长得美的,让人觉得她们从内到外都应是如此,而毫不突兀。
二、个性美
湘西少女不仅具有外在的美,而且更具有内在的美,她们绝无任何伤害他人的意识或行
为,只凭借简单而执着的信仰生活着,是人性至善至美的化身。一百个好看的皮囊抵不上一个有趣的灵魂,真正让读者感动的是这些湘西少女们身上单纯、天真的人性美。
三个少女都是在湘西乡村长大,虽然家庭都不完整,但仍是在善意和爱中长大的。她们像是丛林的小动物,对人和物有着极度敏锐的直觉。一旦遇到生人,例如翠翠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三三发现自己家的水塘边有生人钓鱼时,就立马戒备起来,直到确定对自己没有威胁才又从容地玩耍起来。她们面对自己不熟悉甚至不喜欢的事物,仍能以天真的无畏应对。夭夭遭到保安队长的调戏时,没有一丝害怕,“只觉得面前一个唱的说的都不太高明,有点傻相,所以也从旁笑着。抽身出去,微笑着欣赏一出谄媚于己的低劣表演,她很有些哲人的味道了,根本谈不上什么恐慌。她幼稚地坚信:‘老百姓不犯王法,管不着,没理由惧怕。’”
翠翠、三三和夭夭同是娇媚动人,但各自的身世与遭际不同,性格也是不同的。同是单纯,翠翠是乖巧温顺型。 “她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从
小没有父母,跟着祖父老船夫生活,祖孫二人以在渡口撑船渡人为生,翠翠帮祖父拉船做饭,小小年纪便在劳动中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少女三三的美是痴憨灵动的。她虽从小没了父亲,但好在给母女二人留下了一间碾坊,仍可正常维持生计。三三在勤劳善良的母亲的爱中无忧无虑地长大,思维一直是儿童式的。若有生人去他家门前的水潭里去钓鱼,她便会说:“这鱼是有主人的,不能钓。”她一边十分在意那城里的年轻人,一边又别扭地不愿应邀去寨子里他玩,去了也只站在门外。而夭夭则是畅旺秀拔的美。夭夭生为橘子园主人的幺女,从小在父亲与哥哥的呵护中长大,长得健康秀拔。她天真烂漫,热爱生活。她活泼而好动,充满生命力,在桔子园同大家一起摘桔子时,“一只蜢蚱的振翅或一只小羊的叫声都有理由运动的跑去。”她不停跳来跳去,想上树时,“脱了鞋袜光着两个白脚,猴儿精一般快乐地爬到树顶上去。”
三、悲剧美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世界里刻画的少女们,有着美丽的容貌,纯真的性格,读来却总笼着淡淡的哀愁。他的构造的淳朴的湘西是用来与现代文明相抵抗的世界。然而现代文明的侵蚀如汤汤大潮,势不可挡。理想化的湘西世界犹如大军阵前最后一位拼杀的战士,单薄得可怜。
翠翠、三三、夭夭都是14、5岁的年纪,是青春的花季,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感情的困惑。翠翠遇上了互相爱慕的二老傩送,故事若到此必是一出有成人终成眷属的好戏,可偏偏又被忠厚善良的大老天保选做了新娘。是要车路还是马路?祖父心里掂量着给了哪个才不委屈翠翠,而翠翠早已意属了二老。哪知造化弄人,大老落水死掉,二老归罪与翠翠与老船夫,走了。老船夫心里郁结,也死了。翠翠从始至终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却没了婚姻也没了疼爱自己的祖父。在《三三》里,乡村和城市的对比更为明显,城里人的脸儿白白的,寨子里的人黑黑的;城里人喜欢城里人欢喜害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寨子里的人“除打摆子就只发烧肚泻”。城里对于三三母女二人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她们想象着城里的车马、洋人和大衙门,她们在自己习惯生活中得到幸福,却又从幻想中得到快乐。三三知晓那城里白脸先生中意自己,虽然嘴上说着:“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可是她每次听到母亲的呼唤就轻轻地说:“三三不回来了,三三永远不回来了。”至于不回来要到哪儿去,自然是有白脸先生的城里。少女就这样幻想着幸福,却得知了白脸先生病死了的消息。“三三站立溪边,望到一泓碧流,心里好象掉了什么东西。”从此以后三三的心里便有了残缺。虽然顽强地负隅抵抗现代文明的入侵,却渐渐从内部开始瓦解,这是是致命的问题。沈从文把湘西与现代文明的对抗穿缀到在少女们的生活里,以残缺的悲剧结局警醒人们:保留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之可贵。
参考文献:
[1]沈从文.孙湘沈从文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 吴正锋. 沈从文创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郭江惠.美丽与残缺——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J].名作欣赏,2006(18):37-40.
[4] 李秀萍.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少女形象的文化内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9):101-10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