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孙慎:永远当音乐战线的一名小兵
作者:暂无
来源:《廉政瞭望》 2021年第5期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周钢鸣作词、孙慎作曲的《救亡进行曲》一经诞生,立即被广为传唱,被称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姊妹篇。1936年北平举行“一二·九”运动周年纪念会时,曾有5000人齐声高唱这首歌。今年3月4日,这首歌的作曲者,被称为“中国革命音乐先驱”的孙慎逝世,享年105岁。
    孙慎80岁时,曾这样评价自己:“从1935年参加救亡歌咏运动,至今已有60个年头。60年来,值得庆幸的是,我始终在党的指引、领导、教育下,坚持当音乐战线的一名小兵。”
    从会计成长为革命青年
    1916年1月,孙慎出生于浙江镇海。当地民间音乐土壤肥沃,孙慎自幼便受到四明文书、江南丝竹、浙江民歌等民乐的熏陶。此外,音乐老师曾教他弹风琴、吹笛子,并让他用风琴弹进行曲,为列队进入教室
的同学伴奏。不知不觉,对音乐的热爱深深埋植在了孙慎心中。青年时期,他凭着这份热爱把音乐化为武器,向敌人开炮。
    上世纪30年代初期,孙慎在上海民族资本家联合开设的“中国国货公司”当会计,这里的职员大多是年轻人。孙慎正是受到同事中的进步青年影响,才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经公司同事袁青伟(后名庶华,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计财司副司长)介绍,孙慎先后结识了徐步(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苏州地委宣传部长,南京、西安市长)、作家何家槐、周钢鸣等人。
    在他们的影响下,孙慎阅读了鲁迅、高尔基、蒋光赤等人的作品及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思想深受启发。不久后,孙慎经袁青伟、徐步介绍,参加了职业青年众团体“蚁社”。该社团主要领导人是“爱国七君子”之一沙千里,他经常在职业青年中传播进步思想。
    在“蚁社”的一次联谊会上,大家讨论“遇到乞丐要不要给钱”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社会制度不改变,贫富悬殊现象不消除,那么乞丐是不可能绝迹的。通过一次次讨论,孙慎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开展革命、改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1935年,孙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此期间,他曾两次参加“飞行集会”。这种集会是30年代中共组织城市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事先约定选择人集中的地方,作三五分钟的公开演讲宣传,讲完后立
孙湘
即解散,以免遭受敌人逮捕。实践证明,这种闪电式集合的作用不大,反而容易损失革命力量。当时,为了避免损失,“左联”的成员还学会了一些秘密工作的方法。
    据孙慎回忆:“集合解散后,不能直接回家,要注意后面有没有人盯梢,如发现有人跟踪,则要设法甩掉。好在上海有很多里弄,都是四通八达的,从这边进去,又可从另一边出来,只要熟悉道路和里弄环境,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难的。”
    从音乐学徒成长为“革命音乐先驱”
    “蚁社”成立歌咏队后,孙慎负责教大家唱歌。为了完成教唱任务,并非音乐专业出身的他开始大量阅读音乐理论书籍。正是由于这一契机,他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
    在徐步的介绍下,孙慎认识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员吕骥,并加入其领导的“业余合唱团”,开始学习创作众歌曲。1936年,他又参加了“词曲作者联谊会”,成员有吕骥、冼星海、贺绿汀等著名音乐家。
    这一时期,孙慎先后创作了《救亡进行曲》《大家看》《前进》《摇篮歌》等一批歌曲。其中,《救亡进行曲》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歌曲之一,歌曲发表后很快从上海传唱到全国,鼓舞着无数人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去。
    孙慎回忆创作过程曾说:“游行需要有唱,光喊口号不行,当时(曲子)写得很快的,因为那个时候,(曲子是)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这首歌唱出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爱国情怀,时至今日,依然振奋鼓舞着无数人。
    1937年,孙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加入“战地服务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在鄂东南、赣东北地区,他和同志们创造了“游击演唱”的工作方式,以歌咏为主,配合戏剧、图画、演讲,分小组在农村中做宣传。
    1940年,孙慎作为宣传慰问团成员奔赴柳州,之后在柳州工作了4年多。在此期间,除了主导、参加抗战宣传演唱会,他还负责在当地学校教课,将抗战的歌声带进了校园。
    他的学生莫志光回忆:“记得闲暇时,孙慎老师还教我们用八只茶杯,通过注水的办法,调成音阶,可以奏出歌曲。”
    另一个学生吴任表示,自己当时才8岁,许多事都无法记起来。然而,孙慎等老师的音乐教育却给他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
    1945年,孙慎赴昆明,在一个剧社任合唱指挥。担任指挥的同时,孙慎和几名进步青年组织发起了“昆明歌咏团体联谊会”,在昆明开展歌咏运动。当时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民主人士在当地聚集,孙
慎和同志们开展的众歌咏运动和戏剧得到了广泛支持。当时的西南联大等一些学校,成为民主呼声高涨的地方。
    接下来,孙慎又相继创作出《我们反对这个》《民主是哪样》等多首歌曲。《我们反对这个》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抗议,歌曲诞生后迅速在全国传唱开来,激昂的曲调成为当时民众在强权统治下表达反抗的有力武器。
    然而,统治当局对这些“反动”歌曲很不满,早就盯上了创作歌曲的孙慎等人。1946年春,孙慎等人藏到一辆军车里离开了昆明,辗转回到上海与李凌共同主持中华音乐院的工作,培养新音乐干部。
    但是,孙慎在上海的行动还是被特务所监视,借住在叔伯家的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趁着夜离开上海,幸运地躲过一劫。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刘成婧  综合报道
    获颁“终身荣誉勋章”
    “我抗战时写了一些抗战歌曲,解放后主要是编刊物。”对于自己的音乐生涯,孙慎曾这样简单概括。
    自1950年起,孙慎在文化部艺术局任职,参与了《歌曲》月刊创刊,并任主编。自1953年起,他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顾问等职。他还曾长期担任《人民音乐》副主编、主编。
    孙慎家客厅里的书架上摆放着一卷卷厚厚的书籍,分别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等4部书,这是由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共同组织,收集、整理、编辑、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文件下发后,历经30年,这项浩大的工程终于完成。
    孙慎作为中国音协代表参加这项工程,主要编辑工作都是中国音协负责。工程相当大,全国各个县的民歌都收集来了,从省文化厅到县文化局,成立专门的集成办公室,一直深入下去。“我想,这样的工程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完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娱乐方式多了,会唱民歌的人少了,所以这件事做得很及时。地方资料有的还存有录音,很宝贵。”孙慎回忆当时编纂情景时难掩激动。
    1954年前后,他参与了音乐出版社(后改称人民音乐出版社)创建,并担任首任总编辑。此后,他长期任社长兼总编辑,直至1983年。
    为了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孙慎不仅进行音乐理论工作的组织活动,担任中国音协音乐理论刊物的领导工作,而且就音乐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发表评论,写了多篇论文。
    2001年,孙慎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颁发的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该奖项是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并列的国家级艺术大奖。
    如今,巨星陨落,但正如音乐家阎肃在一次采访中所说:“(抗战歌曲)传唱到今天,经受住了考验,它们是金石之声、历史之声,还应该让我们的后代继续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