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及其构成要素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陆海叶*,肖枫涛,刘婧,潘湘鹏
(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职业教育技术服务中心,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学习力是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效的前提,在终身学习的今天,学习力是学习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教育者、教学服务提供者来说,探索出一套相对全面、科学的学习力及其构成要素评价维度体系势在必行,这是构建
学习力评价模型的前提,也是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学习力;构成要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06-0204-04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经验总结。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个人终身学习、建立终身学习型组织已形成普遍共识,学习也是一个人、一个国家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2020年上半年,各教育机构、学习者都纷纷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在线学习、终身学习再一次成为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关于如何更好
地在脱离学校、终身的学习环境中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学习力是学习者自我赋能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效的前提,从长远来说,学习力也是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对于教学者、教学服务提供者来说,探索出一种适合于服务的学习体的学习力及其构成因素的评价维度体系,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与实践价值。
一、学习力研究现状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发表年度趋势
2020(预测值):1237篇图1学习力相关文献数量趋势图
*通讯作者:陆海叶(1983—),女,湖南武冈人,硕士,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职业教育技术服务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在线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肖枫涛(1981—),男,河南沁阳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职业教育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在线教育管理、网络安全研究。
刘婧(1991—),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职业教育技术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运营交互设计与实现研究。
潘湘鹏(1983—),女,湖南宁乡人,学士,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职业教育技术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在线教育组织学习模式、慕课知识产权、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204--
. All Rights Reserved.
排序号
构成要素名称(近似要素进行归纳)
提出学者
构成要素
提出人数(人)
1
意志力与进取心、学习毅力、学习意志、意志力、意志、坚持力Crick/裴娣娜、张中浩/钟志贤/樊香兰(2011)/孟旭(2011)/梁迪(2009)[13]
/张声雄
(2001)[14]/张雪娇(2010)[14]/吴振利(2011)[14]/顾坤华(2003)[15]/刘永和(2009)[15]
/光霞
(2014)[15]/彼得·圣吉(1990)[16]/陈满林(2003)[16]
、余建祥(约2007年,具体时间不详)
、严媛(2008)[12]、高志敏
(2002)[14]/郑伟波(2013)[15]
19
2学习动力、驱动力张中浩/钟志贤/樊香兰/孟旭/余建祥/W.C.Kirby (2005)[11]/梁迪/张雪娇/吴振利/张声
雄/顾坤华/刘永和/光霞/彼得
·圣吉/陈满林、李润洲163学习能力
张中浩/钟志贤/梁迪/张雪娇/吴振利/张声雄/苏丹兰(1997)[14]
/顾坤华/刘永和/光霞/彼
得·圣吉/陈满林124反思与策略、反思力、思考力Crick/裴娣娜、Guy Claxton (2002)[8]
/光霞、
贺武华/高志敏/郑伟波75
时间管理、学习效率余建祥、
钟志贤/W.C.Kirby/张雪娇/光霞/陈满林6
6
实践与活动、知识的应用、实践力Crick/裴娣娜、
樊香兰/孟旭/高志敏、钟志贤6
7
创新思维、
创新力W.C.Kirby 、钟志贤/裴娣娜/高志敏/光霞/郑伟波
68学习转化力、
迁移力梁迪/张雪娇/光霞/郑伟波/陈满林、
钟志贤69
知识与经验、知识、经验Crick/裴娣娜、B.J.McGettrick (2002)[10]
、严媛/苏丹兰
510
理解、
理解力  B.J.McGettrick 、贺武华/李润洲/高志敏/郑伟波
孙湘
511顺应力、适应力Guy Claxton/ELLI (2006)[9]、钟志贤/高志敏
412意义形成、动机ELLI 、贺武华/B.J.McGettrick/高志敏413合作与交流、协作与交往、合作与共享力Crick 、裴娣娜、光霞/郑伟波414学习态度
贺武华/B.J.McGettrick/W.C.Kirby 315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与策略余建祥/W.C.Kirby 、贺武华316判断力、学习鉴别力贺武华/梁迪、钟志贤
317创造性、创造力ELLI 、W.C.Kirby/刘永和318
记忆力
高志敏/贺武华/李润洲
3
自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管理学院的Jay Forrester 教授提出“学习力”概念以来,关于学习力的理论研究热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从中国知网检索“学习力”关键词,并按发表年度查阅文献数量发现,学习力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数量在近十年里呈现45度直线增长趋势(见图1),中国知网2020年收录的学习力相关文献数量预计1237篇,是2009年468篇的2.6倍。
二、学习力定义
学习力的概念最早是由Jay Forrester 教授在《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一文中提出的,最开始主要在企业管理领域进行研究,是学习型组织中的核心理念,后来延伸应用至其他各个行业。综合当前学术界对于学习力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定义和观点。
国外学者中,Jay Forrester (1965)[1]认为学习力是个人或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把知识资源转换成知识资本的能力;Crick (2006)[2]
认为学习力是人在学习活动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结构和身心能量组成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
国内学者对于学习力的研究晚于国外,在国外学习者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学习力的定义也不断在丰富和发展。其中,钟志贤
(2008)等[3]认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的总和;贺武华(2013)[4]认为学习力是力量的综合系统,包括动力系统、行为系统、调节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李润洲(2015)[5]认为学习力意味着基于完整的知识而形成的三位一体的记忆力、理解力与驱动力;裴娣娜(2016)[4]认为学习力是生长力(活力、能量),是人的生成、成长和发展,是人具有饱满生命能量与活力;张中浩(2018)[6]认为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
此外,MBA 智库·百科把学习力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7]。
可见学习力的内涵极其广泛,不同的学者基于研究领域和应用实践的认知不同,对学习力的定义和内涵也有不同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学习力的定义也在不断地进行延展。
三、学习力构成要素
(一)学习力构成要素热度分析
由于学习力的内涵广泛,关于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就更没有统一的观点,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26位(家)学者的经典观点,对近似构成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出如下45种构成要素,并把每种构成要素根据提出学者的人数进行了统计,排序如下表1:
表1
学术界关于学习力构成要素主要观点
205--
. All Rights Reserved.
排序号构成要素名称(近似要素进行归纳)提出学者
构成要素
提出人数
(人)
19兴趣、学习兴趣贺武华/W.C.Kirby/高志敏3 20关键好奇心、好奇心ELLI、W.C.Kirby2 21互惠力、学习互惠Guy Claxton、ELLI2 22批判与求异思维Crick/裴娣娜2 23学习心智(情商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余建祥、贺武华2 24情感、学习情感贺武华/B.J.McGettrick2 25目标、学习定位严媛、贺武华2 26学习习惯余建祥1 27学习规划贺武华1 28策应力Guy Claxton1 29变化和学习ELLI1 30策略意识ELLI1 31意向  B.J.McGettrick1 32价值观  B.J.McGettrick1 33技能  B.J.McGettrick1 34成就严媛1 35智力高志敏1 36联结力钟志贤1 37敏感力钟志贤1 38搜寻力钟志贤1 39阅读力贺武华1 40学习汲取力贺武华1 41反馈与改进力郑伟波1 42分析力贺武华1 43学习条件贺武华1 44学习氛围贺武华1 45学习奖惩制度贺武华1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关于学习力构成要素,同时由三名以上(包含)学者提出的要素有19种,分别可归纳为“学习毅力”“学习动力”“学习能力”“思考及反思力”“学习效率”“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学习迁移与转化力”“知识与经验”“理解力”“适应力”“学习动机”“合作与交流”“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判断与鉴别能力”“创造力”“记忆力”“学习兴趣”。说明这19种要素是学习力概念提出以来,在研究领域热度较高的构成要素,也是被学者认可度较高的构成要素。
(二)学习力构成要素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学者们对于构成要素的认可度也在发生变化,把上表中45种构成要素按学者提出的年份进行排列(见图2,构成要素以上表中排序号代替)和分析,可以看出,学习力构成要素分别在2002年、2006年、2008年、2013年这四年得到了较为丰富的扩展。
30
25 20 15 10 5 0
1,4,6,7,9,10,
11,12,14,18,
19,21,24,28,
31,32,33,35
1,4,7,8,10,12,
13,14,15,16,18,
19,23,24,25,27,
39,40,41,42,
43,44,45
1,2,33,91,2,3
1,2,3,
5,8
2,5,7,
14,15,17,
19,201,2,5,
15,23,
26
1,4,6,9,
11,12,13,17,
20,21,22,
29,30
1,2,3,5,6,
7,8,9,11,
16,25,34,
36,37,38
1,2,3,
8,16,17
1,2,3,
5,8
1,2,3,61,2,3,4,
5,7,8,131,4,6,7,
9,13,22
1,2,3
2,10,18
构成要素数量:个
1990年1997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8年
图2学习力构成要素趋势
续表206--
. All Rights Reserved.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Learning Power and its Components
LU Hai-ye ,XIAO Feng-tao ,LIU Jing ,PAN Xiang-peng
Abstract :Learning power is the premise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This is a lifelong learning time ,learning power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learners.For educators and teaching service providers ,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of learning power and its components ,which is the premise of constructing the learning power evaluation model and an effective means to help learners improve their learning power.
Keywords :learning power ;the components of learning power ;the evaluation of learning power
从构成要素的发展趋势来看,“学习毅力”“学习动力”“学习能力”“思考及反思力”“知识的应用”“创新思维”“知识与经验”“合作与交流”“批判与求异思维”这9种构成要素,从提出到近3年内均有被学者重复引用与提出,而其他36种因素则在近3年内没有再被学者引用和提出,已呈现热度下降趋势。
综合学术界对于学习力构成要素的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分析结果,有8种构成要素是既被学术者们认可度较高,且在近3年内还有研究热度和趋势的要素,分别为“学习毅力”“学习动力”“学习能力”“思考及反思力”“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知识与经验”“合作与交流”。这8种构成要素可成为教学者、教学服务提供者在构建学习力及其构成要素评价体系时重点考虑的构成要素。
四、总结与思考
目前,学术界学者对学习力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在不断进行丰富和拓展,研究热度也在不断增长,在本文研究的文献中,发展至今已有多达8种关于学习力的定义、45种构成要素的提出。学习力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反映的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其内涵和影响因素也很多,既包括个体的主观、客观因素,也包括环境、制度等外部影响因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将是贯穿学习者一生的行为,也是帮助学习者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而学习者在脱离学校教育后,更多是进行自学,因此,对于终身学习平台来说,建立一个系统的学习力评价体系,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力方面进行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综合的学术界关于学习力及其构成要素的研究热度和趋势分析,对于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力评价体系有一定参考意义,但由于每个学习平台的学习者年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特点不一,每个学习体适用的评价维度体系也可能不一样,体系和维度的构建也有一个长期调优的过程。终身学习平台想要构建一种相对全面、科学的学习力评价维度体系,还有一段较长的探索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蒋志辉,赵呈领,周凤伶,等.STEM 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7(2):25-41.[2]陈坤.论学生学习力的内涵、形成与涵养[J ].当代教育科学,2018(3):
41-46.
[3]钟志贤,林安琪.赛伯人际管理: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力[J ].远程教育杂志,2008(5):46-47.[4]杨磊.教师信息化学习力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9.[5]李润洲.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知识论透视[J ].教育科学研究,2015(11).
[6]张中浩.学习力就是竞争力[J ].教育教学,2018(3):117.
[7].学习力[EB /OL ].[2020-08-09].https ://wiki.mbalib/wiki/%E5%AD%A6%E4%B9%A0%E5%8A%9B [8]Claxton ,G.Building learning power :Helping young people become better learners [G ].Bristol :TLO ,2002.[9]Crick ,R.D.Learning Power in Practice :A Guide for Teachers [M ].London :Paul Chapman ,2006:4-5.
[10]B.J.Mc Gettrick.Emerging Conceptions of Scholarship [R ].Ser-vice and Teaching.Toronto :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2002.
[11]丁亚元.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力实证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5(8):89-98.
[12]严媛.高校教师个体学习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08.[13]梁迪.有效
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思考[J ].江苏高教,2009(6):82-83.
[14]蒋志辉.STEM 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7(2):25-41.[15]胡丽芸.数学学科学习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9.
[16]林安琪.赛伯人际管理促进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关联主义视角[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编辑李建军
207--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