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
13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文化建构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9BXW074)的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社瑞,教授,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          刘珂,2018级本科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乡贤助力“珠梅抬故事”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析
刘社瑞,刘  珂
摘  要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脱贫地区
乡村振兴,就必须有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珠梅抬故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创新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新乡贤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乡贤助力“珠梅抬故事”传承与创新主要通过以下3条路径:资本注入式路径、资源整合式路径以及传播创新式路径。关键词  新乡贤;珠梅抬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3-0133-03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脚步还在继续前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为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珠梅抬故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亟需得到传承与创新。“珠梅抬故事”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新乡贤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乡贤助力“珠梅抬故事”传承与创新主要通过以下3条路径:资本注入式路径、资源整合式路径以及传播创新式路径。
1  资本注入式路径
新乡贤为“珠梅抬故事”传承与创新注入金融资本。“珠梅抬故事”,又称“珠梅抬阁”“珠梅故事会”,是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龙塘镇珠梅村一年一度的盛事,也是梅山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被列入娄底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梅抬故事”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持,经济基础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
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其提供外部条件和内
生动力。新乡贤,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将对家乡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落实到报扶桑梓的行动层面上,依靠自身物质基础注入金融资本,为“珠梅抬故事”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经济支持。2016年珠梅故事会传习所建立时,新乡贤带头捐钱,并且四处宣传,号召村民共同参与,宣传效果显著,不仅有助于“珠梅抬故事”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增强了乡村凝聚力,提高了村民们对文化振兴重要性的认识。
新乡贤为“珠梅抬故事”传承与创新注入物质资本。“珠梅抬故事”表现形式多样,除却最传统的“抬故事”外,后来又添置了“盘故事”“秋千故事”“船故事”“马故事”“蚌壳故事”“地故事”等故事表现形式(见表1)。“珠梅抬故事”所需装置多为木桌、木船等木制品,极易受潮、腐朽,需定时检查,若有问题一定要及时修缮更新,否则极易出现安全事故,特别是对于“抬故事”这一表现形式而言,尤需注意。“抬故事”又
叫“上下装”“高低装”(见图1),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低装,也就是故事的主角,站立在特制的架台上,一般由村中1~1.2m 高的少男少女装扮;高装,也就是“太子”,一般由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装扮,将其用绑带固定在坐马上,坐马插在预先与架台固定好的曲杆上,上下接头一定要插牢实,以免发生意外。一般来说,低装面朝前,高装面朝后,表示文武百官保护未来天子。但当故事主角是君主时,高装需要面朝前,因为皇帝不能朝拜太子,高低装同时面朝前,
2021·5(下)《科技传播》
134
也表示现任君主保护下任君主(太子)。架台前后各有两名轿夫,装扮成武士,抬着架台行进。最基本的“抬故事”便是由轿夫、低装、高装这三层人物组成,多台“故事”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故事会”。新乡贤通过捐赠“抬故事”“盘故事”“秋千故事”“船故事”所需的抬架、高桩、圆盘、木马、木船等道具,“马故事”所需的马匹以及装扮故事人物所需的服饰、武器等物质资本助力“珠梅抬故事”的传承与创新。
表1  “珠梅抬故事”表现形式
故事表现形式所需装置
行进方式
主要人物抬故事
架台、曲杆、
坐马、花伞
武士抬着架台步行
2人盘故事圆盘、木马
操纵圆盘向左或向右旋转,
盘底有轮子,武士推着行进3-5人秋千故事圆盘
操纵圆盘上下翻转,盘底有
轮子,武士推着行进
3-5人船故事船台
船台底部有轮子,武士推着
行进
3-5人马故事五匹马武士牵着行进
5人
图1  “抬故事”
图片来源:美篇@秋歌(刘秋阶),美篇号2968418
新乡贤为“珠梅抬故事”传承与创新注入人力
资本。“珠梅抬故事”是从故事中选定人物,又以
人物表现故事内容,每一台故事,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次故事会,都是一次传承。故事会从主题的选定到故事人物的确定,从人物的妆容、服饰到道具,都有着极其严苛的标准。主题选定要切合时代发展,选择人物时需了解人物生平,人物特性要符合故事会主题,人物的出场顺序也需符合其身份地位。一般是臣前君后,武前文后,先锋前元帅后,先锋与元帅之间的将领按官职大小、武艺高低分先后。人物的脸谱、服饰和道具等内容都应切合人物特性,符合故事主题。例如“洪锦伐西岐”中的季康应是画黑脸、着黑扣、佩大刀、挂黑山,柏显忠应是画白脸、着白扣、提长、挂黑山,洪锦应是画大红花脸、着红扣、佩大刀、挂黑山。但有些人物的服饰、道具也会随着年龄、场景等变化而变化,像三国时黄忠青壮年时穿红扣,老年时便是着白扣。尉迟恭其余时候用矛,但在单鞭救驾时只能用钢鞭。这就对珠梅故事会传承人及工作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尤其是服饰、化妆、道具相关人才,需要对古代的兵器文化、
服饰文化、戏剧脸谱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而这类新乡贤人才的回流和培育恰恰是珠梅故事会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  资源整合式路径
新乡贤通过挖掘整合故事会资料,使得“珠梅故事会”更加具象化,助力其更加长远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代际传承,其对人具有极强的依附性,不利于长远传承与发展。珠梅抬故事虽历经数千年,但其存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却寥寥无几,至今没有一本专门整理抬故事相关内容的书籍,许多当地人对于抬故事的了解也仅限于亲朋好友的简要介绍。新乡贤多为珠梅抬故事传承人或工作人员,他们自幼生在珠梅,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对珠梅抬故事的文化沿革(见表2)、表现形式较为熟悉,在挖掘整理故事会资料方面占优势。
新乡贤充当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创新故
表2  “珠梅抬故事”的文化沿革
时间发展情况
备注秦朝秦始皇驾崩后,大臣蒙毅设计了“抬故事”的送葬形式,但“抬故事”的全体送葬人员都被赶入灵宫陪葬,抬故事自此中断了几百年。
《秦汉演义》记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也以“抬故事”的形式送葬,但这次全体送葬人员并未陪葬且得了些许银子,“抬故事”自此重回大众视野。
《北史记》记载
隋唐时期抬故事已经成为有品级的官家办红白喜事时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主要形式。
明朝崇祯年间珠梅百姓将“抬故事”与每年道教的斋醮活动结合起来,祈求神灵保护,期盼祛病消灾。人民公社时期一年一度的“抬故事”被迫中断。
1986年珠梅人在西元山重修珠梅观,以三台故事起驾,重新成立故事会[1]。
改革开放之后珠梅抬故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故事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2016年
珠梅故事会传习所落成,为珠梅抬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谱写了新篇章。
《科技传播》
135
事内容与故事会形式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新时代彩融入传统故事中,让珠梅故事会更好地与新时代接轨。“珠梅抬故事”在故事人物的选择上,注重把惩恶扬善作为主要标准,主要选取古代神仙、明君、忠臣、圣贤、英雄等正面人物。在文化部门的指导、新乡贤的带领下,“珠梅抬故事”推陈出新,保留了积极乐观的传统故事,同时把现当代正面人物故事、参与经济建设的优秀人物故事以及践行党相关政策方针的重要人物故事等内容纳入题材选择范围之内[2]。2020年珠梅故事会就是以“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为主题,紧跟时代步伐,以抬故事为载体,让村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政策,充分认识到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进来,为乡村振兴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新乡贤整合故事会资料,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留下了宝贵资料供人参考,便于其更好地了解、传承、研究“珠梅抬故事”。同时,新乡贤具有新知识、新技能、新眼界,足以充当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3],赋予珠梅故事会新的时代特和文化内涵,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
3  传播创新式路径
新乡贤创新珠梅故事会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多元化、多样化传播,在有效传播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更好的传承。珠梅抬故事一般是从传习所出发,途径腰桥、珠梅葡萄园,绕村庄一周,最后又回到传习所。一般来说,每台故事架台上会悬挂印有故事人物简介的挂牌,挂牌大概A3纸大小,文字稍小,观众距离稍远点就看得不甚清楚,并且挂牌一般悬挂在距架台约80cm 高处,极易
被四周人员遮挡,抬夜故事的时候,挂牌隐在夜中,就更加看不清楚了。再者,抬故事过程中也仅仅只是抬着故事人物缓慢移动,与观众几乎没有交流互动。这就使得大部分观众只是单纯地看个热闹,对于每台故事的人物不甚了解,珠梅故事会逐渐趋于表面化,在宣传主题内涵方面收效甚微。新乡贤在珠梅故事会传习所外设置文化长廊,文化长廊中放置了往年抬故事的相关图片,并附有相关文字介绍,便于受众回顾往年故事会的盛况,深入了解其主题内涵。同时,文化长廊中还放置了部分故事人物的图片和人物介绍,便于受众更好地了解人物个性,领会故事内涵。
孙湘
除此之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正在急遽变化的传播环境[4]。珠梅故事会自2014年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始,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但迄今为止,珠梅抬故事更多地依托传统的传播方式,以人为载
体,口口相传。近年来,涟源新闻网、娄底日报、
红网等媒体虽多有报道,但从传播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其主要还是在原有体内进行传播,内容单薄,形式单一,并未成功出圈。新乡贤通过多媒体手段将珠梅故事会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来,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多元化、多样化传播,在有效传播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更好的传承。2017年由谭周易作词,梁春生谱曲,段雅丹演唱的歌曲《珠梅抬故事》正式发行,由欧阳锡威编舞的舞台剧《珠梅抬故事》也在2017年“欢乐潇湘·文化娄底”众文艺汇演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018年,“谭
周易之闻乐识政”发布歌曲《珠梅抬故事》专题推送,2020年,视频号“谭周易之闻乐识政”发布歌曲《珠梅抬故事》MV,在朋友圈出现了小范围的病毒式传播,唤起人们对“珠梅抬故事”的关注。
新乡贤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同时也是传播主体,让新乡贤成为故事主角,助力珠梅故事会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这个“讲”自然包括了将脱贫攻坚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讲”出新意,“讲”出水平。珠梅抬故事每个抬架就是一个流动的舞台,扮演者在台上不唱不跳,不歌不舞,仅以脸谱、服饰、道具等来讲述一个故事。让新乡贤成为珠梅抬故事的故事主角,使得珠梅故事会更具本土性和时代性,能增强乡贤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激起乡贤回报家乡的情怀,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本土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以之为榜样,为珠梅故事会的传承与创新建立良好的众基础。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国家政策,为受众留下壮阔、丰厚而鲜活的时代记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乡贤应积极担负起文明的发掘者、守护者和传播者的角,通过资本注入、资源整合、传播创新等路径助力“珠梅抬故事”传承与创新,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发挥好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的全面振兴,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娄底新闻网.涟源篇:珠梅抬故事,一戏传千年[E B /
OL].(2019-6-24).www.ldnews/chwl/ofgordon/201906/605341.shtml.
[2]吴泽凝.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梅“抬故事”[J].魅力
中国,2018(24):101,103.
[3]张颐武.重视现代乡贤[J].西部大开发,2016(6):47.[4]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