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历史教学多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备受关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情绪彩、生动具体的历史情境,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本课包括四个子目:“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首先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和主要措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说明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引发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变动,说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成就与问题并存,最后揭示这些新变化都属于资本主义统治手段和方法的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两者目前是同时存在的,既有发展又有基本矛盾。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浓厚,也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对于二战后世界的格局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整理、归纳、分析、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经过初中历史学习的铺垫,高一学生对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社会、社会运动部分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是,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做到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而且本课量大涉及概念多,会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因此,需要教师提供相关文字史料、图片等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和材料,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的现象。
2.能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分析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具体表现。(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能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中成就与问题的深入思考,认识资本主义新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实质,培养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4.能通过本课学习,探讨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两重性的作用,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命运,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二)教学难点
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的现象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生产力的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信息时代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
国家的宏观调控 穷人教案              资本主义统治手段和方法的改变
社会结构的变化            
福利制度改革               在发展中成就与问题并存
社会运动
三、不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描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状况的材料,提问学生:你愿意生活在这个世界吗?
学生回答后再次追问:这种生活状态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吗?如果存在,是什么时候呢?
以该问题帮助学生定位时空,时间为二战后,空间是资本主义国家,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
一、战后世界
回顾二战前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发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进而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大问题:20世纪的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1929年已经是全面危机的情况下,又在二战之后起死回生,并且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二战后的世界。
(一)走向何方
呈现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以及复习之前学习内容,【问题设计】: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变化的背景是什么。
【预设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主要背景有:
1、现实需要:战后急需恢复经济
2、历史教训: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3、自身弊病:经济危机暴露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弊病
4、外部因素:国际经济秩序混乱、苏联的挑战
5、成功经验:罗斯福新政、苏联的强大
6、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7、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二)一个共识:国家的宏观调控
呈现材料:战后美英法三国政客主张。
【问题设计】:归纳材料中西方政客的主张。
【预设回答】:西方各国都想要实行“计划经济”。
【教师讲述】:西方各国政府达成一个共识。在国内:必须诉诸于一种混合经济,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上国家干预。这种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的经济行为,我们称之为“宏观调控”。
展示宏观调控的含义。教师强调宏观调控的核心是强化国家干预。
呈现西方各国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表格。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14页的内容以及115页历史纵横,填写下列表格,并思考各项措施的特点和作用。
【预设回答】:国内干预方面: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4、建立“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对象放宽,福利水平也从最低生存补助提升到符合合理的生活标准所需。国内干预的特点是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相结合,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协调方面: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三大国际组织。其特点是以美元为中心,美国为主导;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作用是维护经济秩序。
【教师讲述】:老师要补充一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短期贷款,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世界货币体系,又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世界贸易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共同构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教师讲述】:由此,我们可以回答,国内干预和国际协调是造就黄金时代的重要原因。其核心是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的结合。然而“黄金时代”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三)山重水复
呈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和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演变的时间轴,以及战后西方国家年平均生产增长率与商品价格变化的表格。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归纳材料中反映的现象。
【预设回答】:战后西方国家年均生产增长停滞,价格上涨,说明通货膨胀。
【教师讲述】:一方面经济增长停滞,另一方面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涨”危机。这也意味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在80年代各国不得不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例如美国克林顿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英国撒切尔夫人实行私有化、削减福利等改革。于是一种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在各国产生。我们把这种新的混合经济思想叫做“新自由主义”,又称“新凯恩斯主义”。政策调整后,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增长。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再度爆发金融危机。
【教师讲述】: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宏观调控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复发?我们必须回归到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上,一探究竟。
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复习回顾之前学习果的内容,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宏观调控的概念,明确宏观调控的核心
填写表格,思考各项措施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主要措施的同时,掌握国际组织徽标与名称的识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辨析等内容
理解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阅读表格材料,回答问题
完善时间轴,梳理知识脉络
引发学生疑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精读材料的能力,归纳整合材料的能力以及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等等
借由该时期西方政客的共识,展示宏观调控的概念。让学生的具体情境下对“宏观调控”这一抽象概念的内涵与核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以表格形式归纳两西方各国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简洁明确,重点突出
以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影响回答课前的第一个大问题,而后,又抛出另一个问题,进而引出国家宏观调控的消极影响。
通过时间轴梳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和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剧变世界
(一)科技革命
呈现一工、二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根据时间提示进行回答,是什么事件?主要国家?意义?
【预设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是英国,意义是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是美国、德国,意义是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教师讲述】:第三次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问题设计】:阅读课本115页和116页的内容,画出20世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的表现。
【预设回答】: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教师讲述】: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
【问题设计】:对比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和劳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回答】:生产力提高,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教师讲述】: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论证了1988年提出的论断“科学技术师第一生产力”。
(二)结构变动
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表格和阶级结构变化示意图。
【问题设计】:根据表格,指出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预设回答】:从1950年到1990年,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就业人口降低;工业就业人口美、德降低,日本上升;服务业就业人口上升;中间阶层扩大。
【教师讲述】:说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资本主义带来了难以准确定位的“中间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等。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阶级矛盾更加复杂化
(三)福利改革
呈现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表格材料和《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等文字材料。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尼克松政府提出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的原因。
【预设回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不同月收入的家庭最后的实际收入相当,说明福利制度具有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性。从尼克松总统的改革说明材料中“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的关键词可知,福利制度具有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养了懒汉的局限性。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涨”危机,要求改革福利制度。因此为了使美国福利制度更加合理,尼克松政府提出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
【问题设计】:结合课本117页学思之窗的完整材料,思考社会福利改革计划的本质是什么?
【预设回答】:这些改革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新的平衡,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四)社会运动
呈现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的图片材料。
【问题设计】:阅读课本P117~118,指出美国三场社会运动的诉求、结果和影响。
【预设回答】:诉求:反对歧视,追求平等、权利与和平;结果:颁布黑人民权法案、大多数妇女获得权益、美国结束越战;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教师讲述】:在社会运动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人们对于平等、权利、和平的意识正在提高,并且富于抗争,这是一种进步的力量,一种使所有人得以提升的力量。然而,资本主义根生蒂固的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私有观念、个人主义等还普遍存在,这又使得人们不断向下沉沦。
复习回顾之前学习果的内容,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归纳问题答案。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思考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
说明福利制度的必要性、局限性以及改革目的,通过细读尼克松总统的改革声明,将改革与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得出福利制度改革的本质
透过材料进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
三、极端世界
变与不变
【教师讲述】: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那个问题。你愿意生活在这个世界吗?
【预设回答】:(学生畅所欲言)
愿意:①资本主义是一股不断革命的巨大力量。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资本主义经历了二战以后的内部重组,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自由主义已经终结。②这是一个富有抗争精神的时代。人民为争取民主权利而斗争。
不愿意:出现“滞涨”危机,2008年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福利制度加重财政负担等等。
【教师讲述】:纵观20世界下半叶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可以发现在发展中成就与问题并存。然而,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宏观调控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复发?为什么福利制度不断调整与改革,然而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贫困现象仍然存在?为什么在同一时期进步意识与沉沦力量同时存在?我们在学习完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之后,试着思考一下,资本主义国家不变的地方在哪里?
【预设回答】: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
【问题设计】:那么以不变反观变,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预设回答】:变化的只是资本主义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其本质没有改变。
结合课堂所学,畅所欲言
思维由浅入深,深入思考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本质
结尾回扣课前提出的问题。在学习完本节课后,学生可以准确的回答出他们的观念以及理由,即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由表及里,再次提出课中抛出的问题,同时补充两个冲突性极强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资本主义国家的变与不变。
课堂小结
跟随教师进行知识梳理。
构建本课知识脉络
课后思考
留给历史的余响
呈现马克思“两个绝不会”的论述材料。
作业: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马克思这段论述的理解。
(注:若时间充裕,可以在小结前由教师讲解)
课后思考
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学生是否掌握基于史实进一步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