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课堂实录
  范美忠《孔乙己》课堂实录
  来源:摩西
  范美忠《孔乙己》
  时间:2005年11月5日星期六
  地点:新都四中高二2班
  执教:范美忠
  课题:《孔乙己》
  摩西记录,根据录音整理
  (初雪霁介绍情况,要求学生安静,进入学习状态。)
  初雪霁:第一线课堂方桌活动《孔乙己》课堂教学研讨现在开始。
  今天主讲老师是范美忠先生,他是第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研究员。都江堰光亚
  学校兼职教员。范美忠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中国经济时报》《广
  东日报》《南方体育》等媒体任编辑,在天涯bbs,新浪读书论坛,第一线教育论
  坛等都可以搜索到范美忠先生的文章,特别是《中国青年报》在6月29日冰点深度
  报道了他的《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在网内网外引起很大反响,今天我们有幸邀
  请到范美忠先生光临新都四中,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范美忠先生!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讲鲁迅的《孔乙己》,以前学过很多鲁迅的文章,比如
  说《故乡》《风筝》,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喜欢?
  生:喜欢,讨厌,一般
  师:为什么喜欢?哪个同学回答一下?
  生举手,(其他鼓掌):我喜欢,喜欢他的直率,敢于直言,对于政治方面的的
  什么都敢于说,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师:那么你觉得孔乙己是对政治的直言?
  生:嗯。对封建的批评
  师:对封建的批评是吧?你知道封建是什么意思?
  (学生笑)生:我的感觉是对人性的磨灭
  师:封建是什么意思?,不是封建压迫,还有没有其他的,喜欢鲁迅的原因?
  生2:他在一些细小的方面能够把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喜欢他很细节的描写,
  不是很……从小的地方寻一个突破口
  师:也就是说你喜欢他描写的方法,你喜欢他的散文,他喜欢杂文。两位同学说
  了自己的喜欢,有讨厌的吗?说说看法。如果没有的话,因为我喜欢调查学生,
  在光亚的时候学生给我说不要讲鲁迅,讲了呐喊还讲野草,有的学生觉得鲁迅太
  压抑……不喜欢可能跟大家的年龄有关,经历有关,有人说不到中年是不能懂鲁
  迅的,但是我想,伟大作家表达的人性的体验观察和思考,难道我们一定要到那
  个时候再来懂吗?今天学习孔乙己,以前学过,以前你们有什么感受或者问题?
  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有没有?
  生:我觉得孔乙己和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有共同之处,都是在社会中扮演落伍
  者和牺牲品的角,虽然说别最后死了,但是存在生活在周围的人没有因为这个
  死而有所改变,正如作者所说:……孔乙己最后也是死了,但是作者说的……这
  是老师说的,
  师:刚才说是保守的走卒,那么你的根据何在呢?
  生:因为他在那些方面都……
  师:就是说在文章当中哪些地方让你得出结论
  生:偷书的时候说不是偷
  师:那么和保守有什么关系呢?
  师:保守是什么意思?
  生:思想守旧,不能接受新生事物
  师:老是说文言文是吗?所以他就是一个保守落伍的人,因此就应该被社会所淘
  汰是吧?所以他就必须死,不能改变以适应时代?有没有不同的看法?都同意他
  的意见吗?没有人起来回答是吧?
  生:(生鼓掌)通过这篇课文,我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孔乙己被打,但是没有一个人肯帮助他
  师:你认为他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
  生:一部分,也有他自己的原因
  师:是他的天性还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生:有社会有个人的原因
  师:就象现在应试教育,考不上大学压力就很大是吧
  生:有这种感觉
  师:你总得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懒惰,没有自食其力,思想保守,思想迂腐
  师:你觉得他思想是什么样的?
  生:应该是停留在封建社会很保守很保守的思想
  师:我们说一个观点的时候,必须有自己的根据,你的根据在哪里?他的思想是
  什么,然后再判断他是先进的还是保守的。你的根据在哪里?
  生:不知道
  师:那坐下,其他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鼓掌,生:这篇文章着重反映了鲁迅的政治见解,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主要是对
  他的思想、行为进行的批判。?因为这表现了他的批判,再这里我想问一下老师
  :鲁迅作为一个作家,他是赤裸裸的,用新事物去抨击旧事物,而朝鲜历史上有
  一个叫赵光祖的人,他主张革新,但是最后却遭到被车裂的命运,……我想请问
  一下,鲁迅的精神和作品能够延续至今,是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有点和孔乙己不特别达界,你说他反映了鲁迅的政治意识,有什么
  关系
  生:比如说孔乙己的言行充满了文学和封建文士的迂腐的气味
  师;那你认为这和政治观点有什么关系呢?
  生:为什么没有关系?人的意识是受客观事物的制约的……
  (学生笑,鼓掌)
  师:好,那好,我们看另外的同学……
  生:老师,你还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生笑,鼓掌)
  师:你刚才说的问题跟鲁迅有关,而不是跟孔乙己有关,你刚才说到封建社会教
  育的结果,你认为封建社会是什么?
  生:从经济上说是自给自足,从意识上说是固守陈规
  (生鼓掌)
  师:我对封建社会作一个解释,没有人对中国古代社会定义为封建社会,是共产
  党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成果,最先是马克思在研究欧洲社会提出的,,中国翻译过
  来之后,实际上吸收了西周分封制度的名字了,我们下面采用的是郭沫若的观点
  ,所以这个概念不是中国的,
  实际上我们从封建的原初含义来看的话,封建实际上是……所以这个概念已经转
  化了,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所以大家要重新做考量。刚才大家说人的悲剧都是
  由社会环境决定的,那么他的悲剧有没有个人的原因呢?是什么样的结果?周围
  的人对他是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的悲剧除了科举制度施加在他身上的压力
  之外,还有他自己的迂腐,那么在周围人眼里他是什么?他的价值何在?
  生:笑料
  师:他是笑料,他可笑在哪里?哪个同学起来回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悲剧是自身造成的,原因是很多的,因为他被别人当成笑料,但是
  他自己却不知道,还处在麻木的状态,还满口的之乎者也,所以很可笑
  师:如果他不用之乎者也而是用白话呢?还会觉得他可笑吗?
  生:也许不会,也许会,因为麻木不是所有的人。
  师:如果你当时在现场的话,你会嘲笑他吗
  生:也许会的
  师: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你是否收到了封建思想的毒害?
  (生笑—)
  生:不是,是因为当时的周围人的影响
  师:如果现在呢?
  生:不会,我还会给他帮助
  师:刚才会。,现在不会,为什么觉悟这么高了呢?
  生:因为社会在发展,
  师:社会怎么在发展?
  生:人类智慧在提高……
  师:也就是说人会变得越来越好
  生:人的思想也会越来越进步
  师:现在社会孔乙己这种人有没有。或者类似的事情有没有
  生:存在
  师:嘲弄他的人有没有?
  生:有,少一些
  师: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社会在发展
  师:你怎么知道社会发展的根据何在?
  生:因为社会发展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会越来越进步
  师:物质提高精神也提高,你认为这二者有必然联系吗?
  生:物质和意识的发展是同步的
  师:根据何在呢?
  生:因为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论证,物质决定意识
  师:我认为马克思搞错了,应该是意识决定物质
  (学生哗然)
  生:你无法改变社会物质
  师:是不是物质发展了,人的素质就一定会更高?那么现在的人就一定比以前的
  人更好吗?这样来说,孔乙己这样的悲剧是怎么导致的呢?
  生2:我觉得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物质的社会,社会是发展的,意识当然就不断提高
  师:意识等于人的道德素质吗?你说的意识是什么
  生::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
  师:那么物质越多,意识越高,意识越高,人的道德素质就越高
  生:不是,因为我想在这里大概有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师:那么现在哪个国家的物质最高
  生:美国
  师:那么美国人的素质一定最好
  生:不是啊,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辨证地看,
  师:我不喜欢辨证看问题,我喜欢片面地看问题
  (生哗然)
  生:片面的就是错误的……
  师:片面的为什么就是错误的?
  生:因为片面是不科学的
  师:为什么不科学就是不对的呢?那么文学是科学吗?
  (生又一次哗然)
  生:还是我那句话,辨证看问题,文学有好的也有坏的
  师:你觉得宗教是科学吗?
  生:不是
  师:那它是错的吗?
  生:不是,因为宗教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师:那这个我不追问下去了。孔乙己的悲剧是否就不存在了,中国科举制度废除
  是1905年,孔乙己出生于1881年,也就是清末的时代,……象以后发生了比孔乙
  己大的多的悲剧,饿死几千万人啊,49年以后非常残酷的事情,包括亲人的互相
  检举揭发,包括武斗,相互仇视,包括腐败十分残酷的事情,所以我对进化论表
  示悲观,物质进步意味着道德的进步,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第一是否物质决
  定意识,第二是否人的意识等于人的精神,人的精神等于人的道德,物质进步一
  切都会跟着进步……这个问题是值得考量的,因为刚才你的说法实际上在道德水
  准在物质上建立了一个关系,越穷的地方道德越坏,如果举出事实的话,我们未
  必能够证明。这个问题我不想再多说下去,我觉得你的哲学还要好好学。那么当
  时的人对孔乙己的嘲弄是物质的不发达,为什么物质不发达就没有道德素质?那
  么这样,是否亿万富翁的道德素质必然比穷人高?因为你觉得他穷所以道德素质
  差所以可以去嘲弄?那么为什么嘲弄?他们有什么好处?孔乙己会有什么样的感
  觉?他们嘲弄的是哪些方面?哪个起来回答一下?他们主要嘲弄了孔乙己的哪些
  方面?
  生:嘲弄了他的思想方面,他执着于封建的科举制度,但是又不会变通
  师:为什么执着了?
  生:一因为他还考
  师:那么你们现在考不上大学还复读呢?
  生:但是知道自己考不上了还考。不仅是嘲笑他科举,还有其他的行为,他偷书
  ,说窃
  师:是嘲笑他考科举还是没有考上
  生:考不上
  师:当时的人认为考科举是不好的吗?
  生:是好的
  师:到底在嘲弄什么?
  生:没有考上
  师:孔乙己什么感觉?
  生:麻木了
  师:他真的麻木了吗?从文本中感觉?
  生:你怎么连一个秀才都捞不到啊
  师:我问的是孔乙己的反应?他是什么感觉?
  生:非常不安,非常有失败感
  师:从文本中哪里看到?
  生: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蒙上一层灰,嘴里说不出话
  师:为什么蒙上灰
  生:是因为说到了他心头痛处了
  师:对孔乙己说来如此痛苦的事情别人为什么还要戳他的痛处?
  生:因为这是人性,现在也存在这种现象,你越不好越有人来戳,甚至逮着你辫
  子不放。
  师:那么我认为这是封建社会毒害的结果
  生:(有些着急)不是,不是封建社会,现代也是这样,每个时代每个阶段都会
  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是不可抹杀的
  师:或者说现在的物质很丰富
  生:不是,物质不能代表自己的精神,如果说物质很丰富,你的精神更不文明的
  话,……慈溪太后吧,物质都属于她了,她为什么还要卖国。这是形势所迫
  师:嘲弄他的人是否知道孔乙己的痛苦?
  生:有些知道,有些人不知道,但是他们的快乐都是建筑在别人痛苦之上的
  师:看到这些你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有些酸酸的
  师:那么你觉得这样的状况你觉得合理吗
  生:不
  师:应该被改变吗
  生:应该被改变,但是不可能被改变
  师:为什么
  生: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有相同,但是不是完全相同。不可
  能改变每一个人
  师: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那么我们能不能将心
  比心,来改变这些,是否可以更好呢?
  生:可以,我们每个人应该真心对人,世界可以因此而改变
  师:就是说需要自我的反省
  生:是的
  师:那么这种残酷和麻木是否只有中国有?
  生:其他地方也有,而且一点也不亚于中国
  师:你为什么觉得一点不亚于中国?如何得出这个判断?如果你说瑞士或者美国
  ,你从书本看到,或者在国外生活过。
  生:从外国的书本看到,比如别里科夫
  师:有没有程度的差别?
  生:,没有
  师:我想问的是,你认为是人性的原因吗?
  生:是
  师:是国民性吗
  生:不是
  师:我这里多说两句,鲁迅在自序里面说他并不是一个为文学而文学的人,他文
  学的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不是象王尔德波德莱尔是纯文学,也不是象
  梁实秋他们只是说说笑话。鲁迅在跟他的一个朋友许寿裳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经常
  讨论,说中国国民性的弱点究竟在哪里。鲁迅认为更多的是国民性而不是人性,
  许回忆说,鲁迅认为主要是缺乏爱与诚,所以中国人比较假,比较冷漠。所以我
  们经常可以看到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排遣无聊的工具,所以看客的冷漠是萦绕
  在是鲁迅心中的一个结,他的作品读得比较多的可以看到,他的小说中出现得很
  多的一个词就是看客。呐喊自序里面看中国人被砍头看得很愉快,这里大家看孔
  乙己也很愉快。这是鲁迅的看法,那么究竟是人人性还是国民性,如果是国民性
  ,那么就说明这样恶劣的人性只有中国人有,如果是人性,所有人都有,那么他
  能够改变吗?应该改变吗?大家可以去想一下。
  我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对这些嘲讽孔乙己得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对嘲讽他们的人
  是什么态度?哪位同学起来回答一下?
  (生鼓掌)生:我对孔乙己,我也会象别人一样,所以我很同意看客的态度的
  师:你也会和他们一样嘲弄,你和看客是一样的?觉得应该?
  生:是,没有哪个人生下来就是很善良的
  师:也就是人生下来就是坏的?人性本恶?
  生:对。我就很坏
  (生笑)
  师:你的理由我赞成
  生:有一个大家说三个理由可以证明人之初性本恶
  师:是谁?是上帝吗?如果我说性本善
  生:我肯定反对,因为我就有些恶
  (生笑)
  师:因为你恶,所以所有人都跟你一样的?你心中有善的吗?。
  生:很少
  师:我觉得他很诚实,比伪君子好,但是他承认,起码是诚实的,……我这里还
  有一个提问,如果孔乙己换成丁举人,大家会吗
  生:不会,因为他是举人,很多人巴结他
  师:所以孔乙己之所以被嘲弄,除了了之乎者也,除了他穿长衫以外,还有地位
  原因是吧?
  生:对
  师:嘲弄孔乙己没有什么危险
  生:嘲弄丁举人后果很难说
  (生笑)
  师:我在想短衣帮跟孔乙己是一个阶层的人,为什么互相同情?为什么不是象白
  居易说的同是天涯,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什么要相互摧残呢?难道象我一个朋
  友说的人活着就是要相互摧残吗?为什么要这样下去呢?你说你会这么做,别人
  也会这么做,你认为嘲弄孔乙己没有危险,别人也会觉得嘲弄你没有危险,我们
  应该这样下去吗/把痛苦加到别人身上?
  生:我觉得应该要改变,但是……
  师:怎么改变?
  生:我不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
  师:那么文章说没说怎样改变?
  生:没有提,但是我们可以从文章当中理解出来……
  师:没有说是吧?那么你们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呢?
  生2:鼓掌)我觉得应该改变,我看过《读者》一篇文章……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
  ,遇见每一个人,就去帮助他们,然后让他们去帮助十个人,他想这样就可以帮
  助到他的母亲。所以我觉得可以首先自身改变,再来影响周围的人,来改变这一
穷人教案  切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所以我觉得鲁迅如果知道你的想法的话,他会很欣慰的,那这篇文章也没有
  白写。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国民性,中国人嫌贫爱富,爱拿别人痛苦当作
  笑料,瞧不起低下的人,德国人乞丐和富人就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中国的国民性
  影响到下一代人这是一种陋习……
  师:你说中国人是根据他的财富的多少来确定他的成就和等级?
  生:是
  师:大家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生:(鼓掌):老师,我想问你,你一直在问我们孔乙己,那么你对孔乙己的看
  法如何?中国这么多年封建思想,当然对人有影响,学生对老师也有恐惧心理
  师:你对我有恐惧心理吗?
  生: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吗,不可能,要改变的话也需要很多年。中国
  人的民族性根本就不能跟韩国德国人相比……面对日本的侵略略的时候,中国是
  虚浮……犹太人在哥伦比亚大学每当节日的时候,可以念逝去人的名字三天三夜
  师:我们说中国人的时候是一个全称判断,实际上,鲁迅说到中国人的时候,也
  不见得说所有中国人都是这个样子。你说中国人的国民性不能跟日本和韩国比,
  那我问你一下,你觉得你能不能跟日本和韩国比?
  生:我不是说我
  师:我就问你,你觉得你能不能跟日本和韩国比
  生:不能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你们能不能比呢?
  生:不能。(有学生问:那老师你呢?)
  师:这个我敢说我能
  生:是不是所有学文的人都这么
  师: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入如果有一个一个的个人,社会就会有所改变。我
  想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可改变,那么这个人就完了,因为他一切都决定了,
  那么我还有一个问题:鲁迅对孔乙己是什么态度?
  学生插嘴失败
  生(鼓掌):我谈一下我对他的观点,我觉得鲁迅写的是中国的前人造成的,中
  国那么多年的皇帝制度使人充满了奴性,我们如果拿他到现在,肯定不会嘲笑他
  ,国家相关的部门肯能会把他捧成一颗星
  师:他有什么地方可以成星?
  生:独特
  师:独特就可以成星?
  生:成都好像有一个人,他就崇尚这些,穿长袍,住茅屋,读古书,中国有十几
  家媒体报道了他
  师:物以稀为贵是珍稀动物是吧,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现在有这种人,也许因
  为这个原因就飞黄腾达了。鲁迅对孔乙己是什么态度?
  生:同情
  师:在文本中什么证据
  生:我刚刚来,没有材料
  生2:(鼓掌)他是客观存在的,我个人认为鲁迅对孔乙己的那种……反正他心里
  是矛盾的,因为他也不知道孔乙己是否死了,从一个方面,孔乙己是因循守旧的
  ,我们要嘲弄这种人,另一个方面,他又是坚持个人观点的,每个人都在嘲笑他
  ,因为他只知道之乎者也之类
  师:每个人都在嘲笑他跟鲁迅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鲁迅在嘲笑?
  生:因为鲁迅写这篇文章是揭示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守旧
  师:你从鲁迅资料得出这个判断,但是单从文章说哪里看出鲁迅嘲笑孔乙己?
  生:我认为鲁迅并不是嘲笑孔乙己,而是对孔乙己的态度是矛盾的
  生:不知道孔乙己是否死了
  师:这是小伙计,不是鲁迅,这个小伙计是鲁迅吗?
  生:这小说是鲁迅写的
  师:但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是小伙计啊!
  生:小伙计是从他笔下出来的,这个思想也应该是鲁迅有的
  师:如果照你的说法,那些嘲弄孔乙己的人也有鲁迅的影子
  生:是
  师:孔乙己身上也有鲁迅的影子
  生:是
  师:短衣帮身上也有鲁迅的影子
  生:是
  (对话没有听清)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观点吗?
  生:同意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鲁迅跟孔乙己还有类似之处?
  生:是
  师:他们两个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鲁迅对孔乙己有嘲讽的态度吗?
  生:有
  师:还有其他态度吗?
  生:还有认可的态度
  师:因为他满口之乎者也,穿着长衫?
  生: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思想
  师:是不是坚持自己思想就是好的?
  生:是
  师:认可他只是因为他满口之乎者也,因为他穿长衫
  生:因为他坚持自己的思想,坚信唯有读书高
  师:是不是他觉得自己了不起
  生:是
  师:为什么他自己满口之乎者也穿长衫,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很好而坚持它吗?还
  是别的原因?
  生:不是
  生:为什么这样别人要嘲笑他呢?
  生:我认为应该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人们对他的迂腐的嘲笑,,另一方面也是无
  知
  师:为什么无知
  生:因为孔乙己坚持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这点说他是对的;但是众人嘲笑他
  是因为他迂腐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师:孔乙己观点是什么?
  生:观点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师:普通人认同他的观点吗?
  生:不
  师: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生:受到封建礼教思想的教育
  师:什么样的封建礼教。同样是读书,但是为什么丁举人不会被嘲笑?
  生:因为丁举人有钱有权
  师:那不是因为读书
  生:因为他的钱和权是读书得来的
  师:那么说明读书并不是目的,读书能够获得钱和权所以才高嘛,
  学生无语
  师:请坐下
  生(鼓掌):我认为鲁迅是赞同孔乙己的,因为他代表了中国的文化,我从报纸
  上看到,北大一个讲师也是穿长衫,说话也是之乎者也,现在也有人嘲笑他,但
  是他代表了中国文化,孔乙己也代表了中国文化
  师:中国文化是什么?
  生:5000年的传统文化
  师:5000年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生:(无语)
  师:什么叫文化?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文化,我问你什么叫文化
  (生笑)
  师: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来的,是你提出的啊,你说1+1=5,那我就要问你为什
  么,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
  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师:传先来的什么
  生:精神和传统
  师:什么精神传统
  生:孔乙己穿着长衫,
  师:你说孔乙己穿长衫,因为他是知识分子,所以穿长衫,
  生:鲁迅是认可传统文化的,所以他认可孔乙己,
  师:鲁迅认可传统文化吗?
  生:是
  师:你怎么知道呢?
  生无语
  师:这个下来再思考一下
  生:(鼓掌)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目的是什么
  师:上孔乙己课
  生:鲁迅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和鲁迅和现在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
  师:……你说的社会性质是什么意思?
  生:鲁迅既然不同意当时的社会,而他自己又穿着长衫,那么他自己为什么又要
  穿长衫呢?
  师:跟文本没有太大关系,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说哀其不幸为什么?从
  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他偷了书被吊着打,很可怜
  师:这里是再陈述事实啊,这个事件很惨,但是很多人讲很惨的故事的时候津津
  有味,有同情吗?
  生:我是有同情的
  师:鲁迅呢?
  生:我感觉出来有
  师:什么感觉?
  生:意思
  师:什么意思?
  生:思想
  师:什么思想?
  生:思想,感觉到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希望唤醒当时的麻木不仁的人
  师:你是说想唤醒,还有人比吗?她说鲁迅同情?大家同意她的观点吗?
  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抢发言(一位学生抢到,鼓掌)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再这里揣测鲁迅怎么讲,
  因为我觉得关键是我们怎么想,鲁迅表达观点是从字面上表达出来的,有人说,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没有必要管它
  师:大家是否同意?
  生:同意!
  师:你就是说作者想表达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读者感觉出了什么是吧?
  生:我觉得不可能让作者思想来主宰我们的思想
  师:我觉得他的思想很现代,在文学批评历史上,最早人们认为判断一部作品应
  该由作者观点来判定,有的人会在作品中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人觉得在我
  们谈起某一个问题,争论起来的时候他会说:你看,鲁迅是这么说的,还有一种
  说法是从作品当中证据,否则就要陷入主观臆断,后来就是这种理论,叫读者
  反应,强调读者以自己的反应和体会来思考。这是一个后现代理论,所以我觉得
  你的观已经跑步进入后现代,那你觉得作者在作品当中是否流露了他的观点?因
  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我们可以不同意的他的观点
  生:我觉得这里讨论鲁迅有什么观点简直是胡诌,或者就是胡说。这里只是一个
  套路或者一个虚构的人物,鲁迅有他自己的观点是他自己的事,你说要避免主观
  臆断,正如你说你有很深刻的理解,比作者还理解呐喊,但是我可以说你是写不
  出呐喊的
  师:我们理解,并不是要写出来,因为我们是作为一个读者,来鉴赏作品。
  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思想的独立,作为老师是教大家不要用单一的感觉去理解
  ,正如鲁迅所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中会看到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愤
  然而前行。读者不应该为作者的思想左右,正如绮君写到的,她说读者确是了解
  了作者的感受,或者仅仅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对鲁迅这篇文章,我们只需
  要了解鲁迅对孔乙己是爱之深恨之切,更多的反应了弱肉强食……
  师:我们仅仅是需要了解社会的黑暗,而你又说不需要了解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读文章只是对我们有帮助和提高,而不是你那样对每个字都了解,这对我们
  来说没有什么意思
  师:什么提高
  生:阅读了写作水平
  师:我们的思考其实就是在提高你的能力
  生:有必要把每句话都拆开吗?
  师:我们拆开了吗?
  生:你刚才的意思就是把每一句话都理解十分透彻,就拆开了
  师:我没有
  (生笑)
  师:阅读文学作品,你说落后挨打,这是你读出来的,你说不需要了解作者,一
  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没有错,但是要当心,当你面对大师的作品
  的时候,你的智力水平并不足以应付你和大师的巨大差距,你可能放纵了你的智
  力和你的感觉,于是把大师降低到你的水平,把作品低俗化,而用经典作品来提
  高我们水平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因此,要用鉴赏来提高你的思维能力,了解鲁迅
  的观点并不是为他左右,我们了解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观点我们可以不
  赞成
  生:但是过分强调这个,难免让我们落入俗套
  师:那是因为你盲从了他的观点而不是我们了解他的观点
  生:我觉得这样只能成为一个文学评论家而不是文学家
  (学生鼓掌)
  师:我觉得……我想我们在上孔乙己的时候,应该是自己寻自己的答案?你们
  都想做文学家吗?
  生:不想
  师:那我们学习文学目的何在?
  生:了解历史
  师:为什么不学历史呢
  生:更多是了解一种美
  师:关于文学的意义何在我们到这里,为什么不由鲁迅讲而是小伙计讲?
  生(鼓掌)因为人们都知道小孩子是真诚的,就象《皇帝的新装》故事里面说的
  一样,大家都在赞赏皇帝衣服漂亮的时候小孩子说皇帝什么都没有穿
  师:所以故事更有真实性,鲁迅自己讲就不真实?
  生:这样批判封建社会,他会受到官方势力的阻碍
  师:封建官方势力阻碍?封建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为止?
  生:是到清朝末年
  师:清朝末年是那一年?
  生:1912年,
  师:鲁迅写这篇文章是哪一年?
  生:1919年
  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封建社会都不存在了,还要说这里还有官方势力的
  ‘阻碍呢?
  生:因为封建社会对我们影响是很大的。
  师:这个时候是谁统治的时候?
  生:北洋军阀
  师:你怎么知道鲁迅写封建社会北洋军阀就会阻碍他呢?
  生:……
  师:这个问题是不能主观臆断的,当时比这篇文章批判封建更尖锐的杂文更多,
  而北洋军阀时期是近百年来中国最自由的时期之一。而且从今天的回答,我必须
  严肃提出一个问题,今天大家的回答,主观臆断太多,没有证据,没有根据的判
  断,只能说是你的猜想,而不能说是你的观点。
  (时间到,下课)
  此文章相关评论:
  初雪霁发表于:2005/11/0700:34am
  课堂原生态不再赘述我只写当时课后感受:课堂在追问与对答的互动中热烈进行
  ,探讨了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追问如何有效的从文本中寻求思考点
  ,文学与现实,文学的人文性体现,纵横捭阖,尖锐的对立,言说的迫切,追问
  的精到与尴尬,火花的碰撞与烧灼,我的学生不时陷入理屈词穷的境地不时又燎
  原起你说我说他还要说的热浪。(我准备用两节课时间在网上和学生再次讨论我
  们本课的得失。)
  长河落日发表于:2005/11/0805:22pm
  教师的追问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的思想大胆否定也让学生的思想产生
  了激烈的变换,应该说教师的推理是严密而有逻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生敢说
  、敢想,这样的师生互动,若干年后,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实现学生自我的扩张
  ,可喜可喜!
  惭愧的是,这样的课我上不来,这样的学生我也没培养过,从这堂课中学到了很
  多!
  若曦发表于:2005/11/0809:03pm
  这是我看过的最让我痛苦的课堂实录之一。这不是上课,这是作战,老师和学生
  的拉锯战:老师拼命把学生往文本上引,学生怎么也不肯埋头读书,一知半解自
  以为是胡乱猜测。孔乙己在哲学、历史和文学理论的夹缝里没法呼吸。
  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三个:
  1,学生初三的时候读过了《孔乙己》就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所以不肯再下功
  夫读书
  2。老师在课上也不曾让学生读书
  3。鲁迅的作品禁得起一读再读。但从老师的提问上来看,老师也没有企图让学生
  在初中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来一个拔高(没给学生提出新的阅读要求)
  董隆发表于:2005/11/0908:37pm
  给被禁锢的灵魂而言,这样的追问应该是有巨大价值的.此课的价值,我个人认为远
  远超出了语文课的范畴.虽然追问不是来自文本,但来自学生的回答.而学生的回答
  正是老师要反对的东西.可以说,教师的追问,是因为学生只是鹦鹉学舌的话语,而
  这就是教师要有意识打破的.但这样的课,反过来有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不知道
  这是启迪还是更让学生变得愚蠢.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夏瑜的\\\'可怜\\\'和红眼睛阿
  二的耳光.也许启迪不应该有这样的强制方式.总的来说,此可尚缺乏民主的彩.
  汉书下酒发表于:2005/11/1110:04pm
  教初中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我更注重的是对孔乙己的心灵的解读,引导学生
  去触摸孔那颗千疮百孔的心灵,去感受孔那如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的无奈的凋零
  的苦痛。
  但今天读了范老师的课堂实录,心里却感受到的是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拷问。
  其实,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对我们心灵的拷问,他让我们的心灵痛苦并快乐着。范
  老师试图教会学生去拷问作品并拷问自己的灵魂,甚至后者大于了前者。这是一
  个思想着的灵魂与学生的对话,所以学生并不能真正接受并理解。所以这节课必
  然会因为拷问的指向不明和预想的目标难以实现而受到指责。
  但我希望,范老师播下的火种会燎原。
 
  同学们好!
  导入:19.世纪末期,清朝,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少数的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
  讲课: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划出本文描写人物的句子。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对,就是孔乙己,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是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
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课文都用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一位同学来读句子。你读的这个句子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板书: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吧,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教师读)这句肖像描写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为什么孔乙己会“青白脸,皱纹间时常回夹些伤痕”呢?这位同学答得很有见解,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劳动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这短短的23个字活画出一个贫困不得志而且经常挨打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这“青白脸”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4、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孔乙己的肖像?“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是为什么?他这么极力争辩又说明什么呢?对!孔乙己还有死要面子的特征,他想清白做人但事实上不清白又偏要争面子,孔乙己生活在矛盾之中而又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孔乙己本是“青白脸”,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
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5、还有没有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自己站起来读一下。是第几段?对,第四段写短衣帮酒客嘲笑孔乙己,人们先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屑置辩?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是呀,他会想那还用问吗,我当然认识字,还认识不少呢,要不然敢穿长衫吗?你们懂什么呀!人们接着又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些灰”。这又是为什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所谓“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做官,古代很多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和心愿就是考取功名,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旦考上便意味着飞黄腾达,鸡犬升天,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比如我们知道的范进和这篇文章中一直没露面却心狠手辣作威作福的“丁举人”,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酒店的人们毫无顾忌的嘲笑,无疑戳痛了孔乙己内心深处的伤疤。所以“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这几句生动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内心活动:先是表现出读书人的高傲,后来却是反映他难以掩饰的、不可名状的苦痛。
  6、人物描写的方法还有那些?(板书:动作)课文哪些地方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哪些动作
描写最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好我们来看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句子。“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9文大钱。”作者用这个“排”字,有何用意?表现了孔己己当时怎样的心态呢?这位同学说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有道理,这也是比较通行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同学们说得真好,眼看要展开一场辩论会。我觉得呀他并不是在炫耀自己。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