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分析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第一课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四大块内容,教材叙述内容所涉史事多、理论含量高、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但教材内容的核心线索也比较清晰。第一条核心线索是关于人从宗教和王权专制枷锁中如何一步步解放出来,主要涉及到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诉求;第二条核心线索是关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这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所产生的交互效应。
本节内容上承《中古时期的世界》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下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横向而言,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与同时期经济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其中重点是要能够理解新航路背后所反映的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萌发的根本原因。从纵向而言,要知道中古时期对古典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
运动的历史前提,又要整体把握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发展逻辑,理解启蒙运动是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之下“应运而生”,还要在此基础上建构人文主义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穷人教案【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主题式学习,淡化时代的转型移步和思想的起承转合,导致学生对14—18世纪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逻辑模糊。此外,本课时空跨度大,概念多,术语多,内容多,这“一大三多”无疑是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的障碍。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基本成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均有所发展,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基础。因本课涉及较多历史图片,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是: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
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可见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是理解西方人文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联系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及教科书的叙述,本课的目标包括:
1.通过了解文艺复兴运动萌发的历史背景,感受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社会的分野和关联。
2.综合使用文献资料、实物遗存等历史资料,能够认识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体悟思想家关注人生、追求解放的人文情怀。
3.在时空推进中,能够建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之间的相互关联,认识到启蒙运动是“应运而生”。
4.通过经典史料的阅读和图表的分析,能够整体把握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解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教学重点
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各自的思想诉求和内在逻辑。思想家的思想自成体系,
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理清思想解放运动理路、建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前提是认识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的起承转合。建构关联需要整体把握这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引导学生在长时段尺度下、从抽象观点中理解思想史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观察《哲学和自由七艺》。该图创作于1180年,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对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自由七艺的理解。
材料1
——【德】赫拉德:《哲学与自由七艺》,《喜乐花园》,1180
思考:七艺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成型于古罗马时期,在中世纪时期得以传承,反映了古代与中世纪欧洲文化传统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居于中心的女神手拿飘带,其飘带上绘有“所有的智慧源于上帝”的字样,这说明了中世纪欧洲文化教育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深化学生对中世纪欧洲社会教权至上和文化传承的认识,并为理解文艺复兴的萌发作铺设。
学习任务
1.学习任务一:为什么佛罗伦萨能够萌发新的现象,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
情境呈现:认识特定时空下的佛罗伦萨。
材料2
——朱龙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问题设计:概括佛罗伦萨羊毛纺织业发展特征。结合教材,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佛罗伦萨市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羊毛纺织业生产程序背后所体现的佛罗伦萨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在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之上,建构经济发展和新文化滋生的内在关联,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材料3
罗马帝国时期所建成的斗兽场
问题设计: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之所以能够恢复和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认识14世纪古希腊、罗马文化之所以能够复兴的历史背景。通过材料1,让学生对中世纪在欧洲文化传承上所起的作用有基本认识;通过材料3,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优势使意大利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丰厚,“近水楼台先得月”。
2.学习任务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诉求?
情境呈现:解读人文主义者的艺术文学作品。
材料4
天堂:贝缇丽彩
地狱: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荷马(约BC9世纪-BC8世纪);苏格拉底(BC469年-BC399年);柏拉图(BC427年-BC347年);亚里士多德(BC384年-BC322年);西塞罗(BC106年-BC43年)。
——整编自【意】但丁:《神曲》,朱维基译,24-31页、120页、46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问题设计:将心爱的女子和天主教教皇分别置于天堂和地狱中,表达了但丁怎样的思想主张?但丁十分尊重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但为什么还是将他们放入到了地狱之中?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讲解和材料解读,让学生体会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即反对禁欲主义,主张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通过比较和提取关键信息,让学生认识到,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的同时,仍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
材料5
《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手稿对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绘画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进而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帮助学生观察《最后的晚餐》的手稿,分析达·芬奇之所以能够发现和使用透视法这一绘画技巧的原因;让学生回忆伽利略和牛顿的相关生平,理解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观念和实践方式产生的影响。
学生活动:分析《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和犹大的形象,认识到追求人性张扬复苏,以世俗的标准取代天主教教会标准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察《最后的晚餐》的手稿,理解数学推理和实验观察是达·芬奇之所以能够运用透视法的必要前提,体会人文主义者提倡探索人与自然奥秘的精神;回忆关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已有知识,理解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观念和实践方式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因此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通过对《最后的晚餐》及手稿的解读,既对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诉求有进一步的理解,又以透视法为桥梁,建构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材料6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全集》第5集,朱生豪译,317页,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问题设计:《神曲》和《哈姆雷特》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都是讴歌人性,两者刻画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和比较,让学生对崇尚理性这一人文主义内涵有进一步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是一场延续和发展的思想解放运动。
综合以上材料,深化对人文主义者思想诉求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与理性的解放已经提上日程,水到渠成地为信仰领域的革命、理性哲学和新科学的诞生鸣锣开道;感悟到欧洲近代人文主义是时代需求和历史发展影响的结果,理解和尊重欧洲传统文化传统,涵养家国情怀。
3.学习任务三:“小人物”为什么能够引发宗教“大革命”?
情境呈现:解读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材料7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
——【德】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郭守田主编,3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