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第一篇: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爱因斯坦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反应也很迟钝,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
在一次手工课上,老师在一大堆风车、小熊、风筝等手工作业中挑出一个制作粗糙的小板凳,说:“同学们,你们谁见过这麽难看的小板凳?”同学们看后哄堂大笑。
穷人教案这时,爱因斯坦红着脸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见过比它制作得更糟糕的小板凳。”同学们都向爱因斯坦看去,爱因斯坦从书桌下面拿出两个制作更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上去的那个小板凳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不是很好看,但是和前两次相比,总要好一些。”这回,大家都不笑了,老师和同学们都理解了爱因斯坦。
正是凭着这种做事认真的态度,并不聪明的爱因斯坦认真的面对工作和生活,终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能够坦诚地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粗糙的作品,这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诚实、做事非常认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会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敬。
爱因斯坦的故事篇一
爱因斯坦的一生, 是充满戏剧性的一生, 当他还活在人世间的时候, 他就已经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富有创造性才智的人.然而, 面对人类社会中一些极其可怕的事件的侵袭, 他不得不自叹无力回天, 他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位孤独的旅客, 他的心灵同宇宙一道遨游.他的名声如雷灌耳, 這使得他所发出的呼声能发生重大的影响, 他以此來支持诸如和平主义、自由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之类的事业.他的著名的能量一质量方程假设(說一个粒子可以转化为巨量的能), 由於制造出破坏空前强大的武器和, 而得到惊心动魄的证实, 這是命运对他的极大的嘲弄.1879 年3 月14 日, 這位大物理学家, 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叔一起开了一家制造电器设备的小工厂, 母亲是个颇有造诣的钢琴家.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一点也看不出來有什么天才, 到3 岁的时候, 还不会讲话.6 岁上学, 在学校他的成绩非常差, 一上课就是被批
评的对象, 老师还說他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笨蛋.后來, 小爱因斯坦听妈妈的话, 开始拉小提琴, 在妈妈的精心指导下, 他后來成了有造诣的小提琴家, 尽管他没有成为职业演奏家, 但那把心爱的小提琴, 整整陪伴了他一生.爱因斯坦在12 岁的时候, 就已经决定献身於解决“那广漠无垠的宇宙” 之谜.15 岁那一年, 由於历史、地理和语言等都没有考及格, 也因为他的无礼态度破坏了秩序和纪律, 他被学校开除.由於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他进不了大学.17 岁的时候, 在一位亲戚的资助下, 他才考进了苏黎世工业专门学校.在這所学校里, 他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於物理实验, 研究理论物理学和哲学问题.即使是学习物理学, 他也是走自己的路, 进行自己的思考, 而从不盲从.這为他日后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 对於爱因斯坦來說, 残酷的现实却是毕业就等於失业, 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样: “突然被所有的人遗弃了, 手足无措地面临着人生.”没有人愿意给他一份工作做.爱因斯坦的故事篇二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
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
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爱因斯坦的故事篇三
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寄托,寻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
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
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小时候上手工课捏橡皮泥,交给老师一个狂丑的橡皮泥小板凳(or椅子,反正是坐的)。老师很生气,说道:“你见过比这更丑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于是拿出两个更丑的小板凳——交给老师的已是最好的作品了。
该故事貌似出现在小学/初中的课本里——不是语文就是思想品德,总之一个比较正式的场合。主旨大概是赞扬小爱因斯坦勤奋、认真、百折不挠之类。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只能说明两点:
1、爱因斯坦捏橡皮泥的水平实在烂。
2、爱因斯坦小时候有点楞。
想想,不是捏恐龙、捏变形金刚、捏飞碟或者孙悟空……是捏一个完全由长方体构成,技术含量不高的小板凳!这都能把老师气到,可见丑到一定程度了,可见爱因斯坦虽然后来智力超,但小时候动手能力实在不行——至于捏了3个还是30个,并不重要——毕竟最后也没捏出好货来呀!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反应:“你见过比这更丑的小板凳吗?”此情此景,老师不是在提一个问题,而是在表达他的不满与气愤。好比吵架时我们会质问对方:“世上还会有比你更不讲理的人吗?”——可不是想搞清世上谁最不讲理。爱因斯坦,居然一本正经地拿出2只更丑的板凳,作为给老师的回答(足以入选《学生对老师的经典回嘴》)。这孩子若不是有意让老师下不来台,就属于完全不会听话音的那种,是个楞头青。听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很不招老师待见,这很自然,我要是老师,我也不喜欢橡皮泥捏不好还让我下不来台的孩子。
什么勤奋、认真、百折不挠,小爱因斯坦若废寝忘食、悬粱刺骨、不懈努力,不捏出象样的小板凳不罢休,或许可以考虑给这个评语。最起码不该只捏3个。就算他不止捏了3个,我也怀疑,一个孩子磨练捏小板凳的技术,该不该看做勤奋的萌芽。
只因为主角是爱因斯坦,连捏小板凳都有了特别的寓意。当一个人成名成家,他之前所有琐事破事都成了有意义且有兴味的事。这样说好像是在愤世嫉俗,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汤因比有一个有趣的论断,“对我来说,修昔底德笔下的希腊,在1914年8月看上去就与1914年7月有着差异,因为在此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因为一战的爆发,修昔底德笔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冷漠的、微不足道的事实,而是一个散发宿命的,充满暗示的,有着惊人相似的“先例”。过去没有改变,但现在使得某个过去的重要性发生了改变,以这样的眼光看往后面,过去就仿佛改变了一样。
我想,汤因比是对的。
神庙总是给出语意模糊的神谕,前去祈祷的人络绎不绝
我们在名人的过去里寻闪光的蜘丝马迹,寻他们与众不同的线索,不仅仅出于因人论事
、以成败论英雄。我们试图总结出不变的规律、绘制出既定的路径,作为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生存的索引。我们对此的如痴如醉、孜孜不倦,和两千多年前去德尔斐的神庙朝拜、然后绞尽脑汁在神谕中寻自己命运的人,有何不同呢?
第二篇:第三个小板凳
《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给孩子们一些“权力”
这篇课文内容很简单,生字也不多,最近受高老师的影响,我也想试一试孩子们自己能不能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认读好。
简单的揭题后,表演开始了。孩子们学着我的样子,读起了课文,虽然第一遍读的很不好,但是我还是鼓励他们是能干的小老师,孩子们可高兴了。接下来,我把词语挂在了黑板上,分别请了一个个的小老师上台来教读,他们不仅读准了字音,还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些,要注意那些,煞有介事的样子,下面的同学学得也很开心,这个方法很好,特别是我说要给小老师发奖品,一个个小手举得老高了。在这样热闹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比较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费时间,如果每一节课都按这个进度的话,两课时的
课至少要用三课时。不过目前小班化教学需要我们这样做,感谢高老师在我们二年级组起到的带头作用,希望能在她的指导下创新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真正适合我们小班语文教学的经验之道来。第三个小板凳
在学习第三个小板凳这一课时,我主要通过让学生一读带读,让学生从读中领悟,先让学生在读中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的主要意思,让他们说一说自己还有那一些不理解的,老师帮助他们解决那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自己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在不紧张的环境中轻松学习。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就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