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穷人》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关怀别人的好品质。
穷人教案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预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知穷人
    今日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思索: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他们!
    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困,当她觉察西蒙死了,就毫无迟疑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⑴幻灯内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
行。”教师追问,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出示幻灯:“她忐忑担忧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⑶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和善的好品质。
    ⑷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渔夫、桑娜可能。孩子们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插图描写。
    【板书设计】
    穷桑娜渔夫西蒙
    人抱熬
    担忧可怕坚决
    和善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关怀别人
    【教学反思】
    真正的语文课堂,不受标签式“结论”的束缚,不受引人入彀而又无关宏旨的“问题”的纠缠,不受预定“程式”的干扰,它应当是学生轻松自由、情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的乐园。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应如行云流水,充满着理解的愉悦、顿悟的惊喜和创造的欢乐,闪烁出迷人的独特光彩。
    遗憾的是,时下不少语文课拘谨有余,洒脱缺乏;“牵牛式”的微观提问有余,“开放式”的宏观设计缺乏;“自以为是”式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式的能力训练缺乏。坐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看得到教师的“苦心孤诣”,却看不到学生的“心领神会”,看得到学生在琐琐碎碎的问题“轰击”下,“频频应招”,却看不到他们自主探究、自我觉察的热情和智慧。在看似热闹实则沉闷的气氛中,教师怀抱着教材与教参,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在教师早已划定的“窄窄的小道”上亦步亦趋。这样的课堂,教师放不开手脚,学生也放不开手脚,可谓“门窗紧闭”、“春风不度”。长此以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减退,主体意识淡化,成为了“知其然而不其所以
然”的被动学习者,语文课的生机与活力,从何而来?
    不少语文老师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越教越不知道如何教;不少学生学了七八年语文,越学越不知道怎么学。语文,似乎是一门玄妙莫测的学问。倒是有些自学成才的文学青年,没有受过多少正八经的“语文训练”,他们却从语文自学中尝到了胜利的喜悦。笔者这么说,无意于否认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果,更不是否认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笔者只是认为,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受到了太多理念的约束,从大面积看,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发挥不够,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给语文课“松绑”已经刻不容缓!
    给语文课“松绑”,关键是思想“松绑”。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语文教材,设计语文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只有彻底冲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樊篱,语文课才会清风拂面,生机勃勃。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富有独特的自主学习行为,感悟、理解、积累、运用,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假如学生的自想法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未被唤醒,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将收效甚微。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人读它,所感所悟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即使教师对课文阐幽发微,分析得摇头晃脑,头头是道,学生未必能感同身受。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精确洞察他们的学习心理,商量他们的学习规律,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这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前提。《穷人》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大的胜利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把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整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表达出教师科学的学生观和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
    给语文课“松绑”,教师要跳出“烦琐哲学”的怪圈,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删繁就简”。很多认真的教师,出于一片好心,将课本、教参中提到的观点和自已的阅读所得全变成课堂提问,上课时生怕遗漏了哪个“问题”,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这些“问题”弄得去离裂开,而目全非。语文课充斥着全无用处的一问一答,学生哪还有活动的时空?《穷人》这堂课,不到这类提问,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开拓思维空间,有较强的思索价值和有用价值的。譬如,学生根据文章标题质疑,就自己受感动的地方谈体会,自由选择角朗读课文,揣摩桑娜的内心活动,续写故事等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怎么不畅所欲言?
    给语文课“松绑”,教师还得讲究教学艺术。学生“动”起来,并不是让教师“闲”下来。没有教师细心的教学设计,没有奇异的课堂调控,没有对教学的短期目标的长远目标的独到领悟,没有对语文学习的本质的认识,学生是不行能“动”起来的。譬如,教《穷人》一课的词语时,教师不是机械地让学生看和记,而是接受引读的方法,这就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在具体的导读过程中,这样富有艺术性的地方就更多了,留给读者去慢慢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