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当下对于幼儿的教育不仅仅关注他的知识的获得,更关注他社会性的发展,而在社会性的发展中,现在有很多的幼儿园他们会以情绪作为特,而情绪调节能力是情绪能力的核心指标,在以往的的研究中发现从本质上研究者们把情绪能力分为了情绪识别、情绪觉察、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本研究主调查幼儿情绪能力中的分支—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是社会情绪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Dodge, 1991)。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是情绪能力的最高体现,情绪调节能力关乎着幼儿的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等其他因素,在前人的研究之上进一步调查幼儿情绪调节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情绪健康目标:“在集体生活中情绪、愉快;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让幼儿情绪愉快,“强烈的情绪反应能在成人安抚下平静下来;能随活动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有部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会产生入园焦虑的现象,也有孩子刚开始入园不哭不闹,但看着身边的同伴在哭一个个也开始咧着嘴喊妈妈。有些孩子在入园后没有与同伴形成良好的关系,内心产生消极的情绪,行为上产生排挤的现象。个体的情绪反应有时会和外界环境变化不协调或与社会准则要求不一致,从而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这时就需要个体对自身的情绪
进行调控以符合外界社会的要求(田瑞向,2016)。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直接的反应幼儿未来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表现出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孩子,其情绪识别、情绪觉察、情绪理解、情绪表达的能力也会处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研究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情绪调节能力也会体现在幼儿的日常交往中,例如同伴交往。而前人的研究比较多的从家庭的角度探讨情绪调节能力,本文研究从情绪调节能力以及他的同伴交往中的表现来进行探讨。情绪调节能力的好坏,也会体现在同伴交往当中,而他的同伴交往能力也可以作为他情绪调节能力好坏的指标,在幼儿园中,大班、中班、小班、他们同伴交往能力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同伴交往能力也能够很好的体现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幼儿时期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阶段,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其身必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刘倩,2016)。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 (卢玲,2013)。幼儿从父母的庇佑下降生再渐渐成长步入幼儿园这个
集体中,幼儿交往的对象从父母转变为同伴,交往对象的性质也变为了平等的关系。在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表现能够反应出每个幼儿对于同伴交往能力的差异性。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展宁宁,2016)。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刘倩,2016)。究其缘由,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情绪调节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3-6岁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维度的发展情况,并探讨各维度的相关性。其中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进行考察,使用调节策略能够反映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水平。本研究为教师及幼儿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提升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让教师和家长为幼儿的社会现状的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的培养提供方向。
1.2名词解释
1.2.1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是指在情绪唤醒后,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手段,影响情绪的产生、体验以及情绪的表达过程(吕利,2017)。本文的研究中使用孟昭兰(2005)的情绪调节概念界定,情绪调节即对内在的过程和外在的行为进行的监督、调整,使得情绪表达方式符合外部环境和社会的需要。
1.2.2同伴交往能力:本研究使用张元(2002)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念的定义,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
1.3研究假设
本研究探讨的是3-6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如下假设:
(1)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年龄和性别差异。
(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显著年龄和性别差异。
(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存在显著相关。
2 文献综述
2.1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2.1.1情绪调节能力的界定
关于对情绪调节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Gross(2007)在 其《情绪调节手册》中,指出情绪调节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即个体对感知发生的情绪以及为恰当呈现这些情绪而做出调整的过程。国内学者黄敏儿和郭德俊(2000)指出情绪调节是改变和调控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并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式,使情绪在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孟昭兰(2005) 强调情绪调节是对内在的过程和外在的行为进行的监督、调整,从而使表达情绪的方式符合外环境和社会的需要。
使用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体现情绪调节能力好坏的其中一方面,所以测量他的情
绪调节能力我们可以采取情绪调节策略的方式去。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儿童使用调节策略的状况反应了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水平(李丹,陆文婧 ,2008)。
在以往的儿童情绪调节问卷中,把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了八个维度,分别是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寻求支持、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被动应付、情绪发泄和攻击行为维度,其中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替代活动、寻求支持为积极调节策略,被动应付、情绪发泄、攻击行为为消极调节策略。
本文的研究中使用孟昭兰(2005)的情绪调节概念界定,情绪调节即对内在的过程和外在的行为进行的监督、调整,使得情绪表达方式符合外部环境和社会的需要。
2.1.2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
从内在因素讲,影响幼儿情绪调节能力被讨论最多的是年龄,自身因素除年龄外,幼儿的性别和气质都会影响到情绪调节策略。性别是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一个因素,气质是另一个影响因素,和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于星,2015)。在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有关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中3-6岁幼儿在情绪调节及其各维度上,年龄主效应在寻求支撑策略上显著;性别主效应在情绪发泄、自我安慰,攻击行为策略上显著;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消极调节策略;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田瑞向,2016)。研究通过对策略使用的年龄差异进行比较, 发现 3 岁组的幼儿更倾向于使用情绪释放策略, 4岁组的幼儿较多的使用建构性策略, 5 岁组幼儿使用回避策略要多于 3 岁组和 4 岁组的幼儿(姚端维 陈英和 赵延芹,2004)。
在进入幼儿园前,对幼儿影响最大的环境是家庭环境,研究者发现影响到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家庭因素
主要有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互动、亲子依恋、父母元情绪认知。Kopp认为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幼儿运动、认知和社会技能等发展有关。Peter (1999)研究中从三个理论方面阐释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情绪调节及策略发展的影响,即依恋关系模式、社会学习模式及归因模式。很多研究表明,如果幼儿的社交地位存在差异,那么幼儿的情绪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
Parkinson等(1999)研宄发现,幼儿年龄越大,策略的选择越丰富,调节情绪的方式越有效。幼儿整体的情绪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是因为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由此提高了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李莉,2017)。明库林赛(Mikulincer)发现在亲子交往中,如果父母面对幼儿的要求面无表情、漠不关心,对幼儿的情绪反应方式是消极怠惰的,幼儿倾向于使用
xinqing自我安慰或替代等策略。科恩斯(Kerns)发现使用积极调节策略的幼儿在生活中会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和父母交流情绪问题,通过亲子交流,幼儿可以学习父母解决情绪问题的方式。
2.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2.2.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界定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反映幼儿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一种社会能力,它是与幼儿受欢迎程度、同伴影响和同流敏感性有关的一种能力(Howes,1987)。我国研究者在综合国内外有关幼儿同伴交往研究的基础上,
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伴交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张元,2002)
张元(2002)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分为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社交障碍和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社交主动性:指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能够主动发起交往活动。语言非语言能力:指幼儿在不同的场景下恰当地使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发送、接收信息的能力。亲社会行为:指个体施加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分享、同情、关心、助人等行为。社交障碍:是指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时常感到不自在,常常一个人独自活动而不与或者很少与同伴交往(吕园,2015)。
本研究使用张元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念的定义,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
2.2.2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
刘倩(2016)研究得出儿童自身因素对于其同伴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语言发展能力、情绪发展及调节能力、认知能力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张元(2002)经过研究得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由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亲社会行为等四个维度构成。Goncu(1993)研究指出,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具有了一定的同伴交往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具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听取同伴的相关意见,这也就为其良好的
同伴交往提供了前提。
对于幼儿的发展而言,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也是幼儿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姜勇(2015)认为家长教养方式对于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家长自身而言,热情的家长一般都会注重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其子女也大都能建立积极稳定的人脉关系。张丽(2011)认为,教师因素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哪些与人交往困难的学生,更应当积极的进行干预,激励其交往意识及行为,让其融入到创设的交往环境中。Roper等指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包含"社会参与"
、"口语能力"、"非口语能力"、"强化能力"。William提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分为兰个维度:社交主动性、同伴拒绝和消极的同伴回避。
杨丽珠等(1994)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幼儿表现出的同伴交往能力是不同的,年龄因素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幼儿而言,一岁的年龄差体现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大不同的。许多研究者发现不同性别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水平是不同的,不同性别的孩子在选择与同伴交往时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我国学者颜希毅(2000)研究发现,女孩和男孩同伴交往能力有差异性,研究分析得知,女孩相对男孩交往水平会更高一些。在一些区角游戏中,女孩的参与性比男孩更高,合作能力也较强,而男孩因为前期交往能力不足,不容易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部分男孩在被同伴拒绝以后会采取消极的行为措施
区破坏。王芳等人(2011)对幼儿园小班到大班的孩子进行了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不管是大班中班还是小班,女孩同伴交往能力往往比男生要强一些,男孩受到同伴拒绝的比率要高过女孩。张丽(2011)认为,要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则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其交往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是家长不注重教育及引导,儿童的同伴交往往往会出现各种障碍。
2.3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性
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幼儿的年龄、性别、气质、性格特点、家庭学校、社区等因素。由前人研究得知,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相应的变化,同时也会因幼儿的性别而表现出不同。情绪调节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后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更喜欢和经常表现出积极情绪且能更好调控自己情绪的同伴玩,而经常表达负面情绪的幼儿容易遭到同伴拒绝。潘苗苗和苏彦捷(2007)发现儿童对情绪理解的越恰当,就会更多的使用建设性的策略调节情绪,其同伴接纳的程度就会越高。这也说明了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在情绪理解与同伴接纳关系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也就是说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关系之间有相关性。本研究旨在了解在特定的幼儿园中孩子们在这两方面的发展水平,并从不同的维度去探讨这两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中的小中大班幼儿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2份,无效问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