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感的心得体会
教师如何体会职业幸福感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
教师幸福感“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许多人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
教师职业也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羡慕与尊敬。
因此,教师职业被认为是一种幸福的职业。
但我认为教师的幸福并不仅仅来自这些高尚的评价,而是来源于教师的真情感受、切身体会
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教师如何感受职业幸福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四个方面是:一、什么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幸福是一种美好感受,是一种积极心态,是一种快乐习惯,是一种价值追求。
幸福感是一个人在物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或逐步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内心积极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超越的使命感。
教师的幸福感指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的专业满足感、成就感、快乐感和使命感。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始终有着崇高的地位。
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即将教师地位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相并列的高度,要求统治者“贵师而重傅”。
其后中国人也一直认为教师“有父之亲,有君之尊”。
在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对于教师的尊重。
报纸上曾经报道说,以列人认为,在发生大火或其他灾难时如果只能带走一样东西,这件东西不是珠宝,而是书本;如果只能救一个人,这个人不是自己的亲人,而只能是自己的
可以这样说,以列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屹立于世界,以列人之所以能够在思想、科学、商业等事业中令世界刮目相看,秘密即在他们对教育与教师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君子素其位而行,作为教师能把自己定位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能做好自己的本分是一种幸福。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志为过往的圣贤人继承他们学问,这就是一种幸福
唐代大诗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意思是说作为一名教师,要传给学生正确的做人之道,能解学生的疑惑,这才是真正的教师。
这又是一种幸福
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不管什么事业,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能悠然自得,幸福随处可得
二、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丧失了职业幸福感 十一五期间,新教育实验的主题语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是对新教育实验的宗旨或者说目标的准确概括。
这也表明,新教育实验着眼于人(包括教师与学生,特别是教师),着眼于人的“教育生活”。
因此,新教育实验要改变的是师生的行走方式与精神状态,而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与精神状态,必定首先认定许多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可能是不幸福的、割裂的。
为什么说许多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可能是不幸福的
这种不幸福的根源在哪里
这种不幸福的根源可能在于制度的压迫。
在这里使用制度这个词是中性的。
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制度下,制度与自由永远都是对立的。
这种制度不仅仅包含政治制度,也包括课程制度等等。
在中国语境下,这种制度很容易发生异化变形,从而对教师构成伤害。
比如各种不合理的考评制度特别是教师评价机制。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种对教师的异化越来越严重。
这种不幸福的根源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发现学生越来越难教了
校园暴力层出不穷,恋爱现象严重,迷恋网络、厌学普遍化,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很难再依靠传统的权威去维持必要的纪律。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说学生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了。
教育的市场化倾向日渐明显,家长与学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也让许多老师难于应付。
这种不幸福的根源可能来自于教育改革。
近年来,各种教育改革你方唱罢我登场,教材再也不是数十年不变的老面孔了,特别是推行新课程以来,教育领域中的巨大变化让许多老师难以适应,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缺乏融合使得专家与教师彼此不信任,也加剧了教师的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寻求幸福感与安全感,教师很容易拒绝变化,变得平庸。
因此,许多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是以重复性为特征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教师,很容易形成犬儒主义态度。
什么是犬儒主义态度呢
犬儒主义是个外来词,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把愤世嫉俗、行为乖张的人格行为称作“犬儒”源于古希腊。
把“犬儒”奉为信仰并坚持一定的主张,持有一定的理想,实践一种生活方式则成了一种“主义”。
这种态度至少表现为:一.怨言满腹。
其实,抱怨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因为不满现实,我们往往才着手改变它。
但是,当一个老师只停留在抱怨阶段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时,抱怨的意义就变了。
在这种时候,抱怨中既有真实的不满,也有掩饰自己的作用。
在抱怨领导、抱怨制度甚至抱怨同事的同时,他很可能也是在转移自己的无奈与无助。
当我们把一切归咎于领导、归咎于制度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开脱,规避自己对于现状的责任。
(也有才华横溢者怨言满腹,这里只列举其中的一种情形)二.妒贤嫉能。
对于平庸的教师而言,优秀教师的存在永远对自己是一种威胁。
因此,他们可能会结成同盟,嘲讽、打击优秀教师以维持自己的地位与安全感。
三.拒绝变化。
新课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教师素质。
新课程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新课程最大的阻力或许仍然是来自于一线教师。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既不满现状,同时又拒绝变化,因为任何变化都会带来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安全感。
虽然现在的安全感是虚幻的,但是也会本能地维系。
因此,他们对于新课程会采取一种破坏性的批判,还不是建设性的批评。
这种教师往往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甚至丧失人格。
他们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思维,不能适应新的情境,教育教学生活日益教条化,这种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庸俗化,也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而这种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幸福感既是虚幻的,也是低层次的。
或者说,教师的教育与生活是割裂的。
而对于新教育而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绝对不是只进行局部的改革,更不是强加于教育生活之上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