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Well-being )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当没有不良刺激烦扰,也没有重压侵袭的时候,我们就会拥有幸福感,会对工作甚至命运有一种掌控的感觉[1]。教师幸福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成就事业的坚实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能否体验到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及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受到幸福,幸福的教师比不幸福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成功[3]。因此,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感受到幸福、程度怎样,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还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及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8年1月20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调查显示,部分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较低,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较大,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因此,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内容综述(一)内涵研究
关于幸福感的含义,学界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其一以Diener 等为代表,认为幸福感是以主观论或快乐论为基础,逐渐发展形成的主观幸福感;其二以Ryan ,Deei ,Ryff ,Wa 原temran 为代表,认为幸福感是
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心理幸福感。显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他们都从各自的研究取向出发,建立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同时,在研究路径和方法上也不尽相同。后者在前者快乐体验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潜能的实现,认为幸福感的核心要素,如积极的自尊、不同的生活空间及与他人的友好关系等是人心理健康中最重要的特征。如刘次林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
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可见,学者们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上对职业幸福感的表述并没有达成共识。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
1.人口统计学因素。Sajad Habibzadeh 等人从性别、年龄、
婚姻、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教师职业幸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年龄、婚姻、学历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而在工作满意度、收支的平衡度等方面具有相对显著的关系[4]。张玉柱等人指出,男性教师的幸福感比女性教师的幸福感要高,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另外,职业幸福感与年龄、薪酬待遇两个变量间都呈“倒U 型”曲线[5]。2.个人资源。关于教师个人资源的研究主要涉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控制点和创造性。容中逵在《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精神来源及其解决》中提到,目前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有些教师出现烦躁、爱发脾气、对学生要求苛刻和工作
态度消极等现象,产生了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了职业幸福感。朱红等人研究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6]。另有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幸福感二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Isabel Albuquerque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控制点的教师在感受幸福感上存在差异,内控型教师的幸福感要高于外控型教师[7]。有学者探讨了创造力与教师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创造能力与教师幸福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工作资源。在工作资源上的研究主要有学校的物理环境、组织支持及社会的认可度。Simbula Silvia 等人的研究显示,工作资源对教师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即教师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充足的工作资源,那么教师会产生高的工作投入,进而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8]。张玥指出,乡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能否为教师提供一个优质的研修环境,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影响[9]。Alexa Huber 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幸福感与学生、学校领导、同时、学生
作者简介:王锐(1985—),女,汉族,内蒙古扎兰屯人,讲师,硕士。注: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2018MGH039)。
摘要: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研究述评,首先从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包括内涵研究、教师职业幸
福感影响因素、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测量三方面,其次从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包括研究趋势和数量分布、
研究方法方面、研究对象方面、下载和引用频次。关键词: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9)12-0086-03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述评
王锐1,雅茹2
(1呼伦贝尔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2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外,张玉柱、金盛华指出,人际关系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陈瑜认为,社会对于教师的认可程度是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对教师的支持程度越高,教师所能感受到的职业幸福感越强[11]。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测量
纵观国内学界,学者们使用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测量量表大致分为两类,具体如图1所示。这些量表的编制比较复杂,多数为了证明前期的理论构想,对其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但没有更进一步地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可以得知,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测量研究正在逐步地发展和完善,但相对于其他领域,幸福感量表的数量和质量则显得远远不足。有些研究并没有把职业幸福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区分开,而职业幸福感结构的研究是编制评价量表的前提,只有正确、全面地分析职业幸福感的结构,才能制定合理的量表,对职业幸福感的评价才是客观的、全面的。职业幸福感较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所构建的全面、完整的测评工作更是缺乏,目前还没有一个符合测量学标准的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量表的报告,因此,学界应该推动编订科学权威的教师幸福感量表和问卷,提高教师幸福感量化研究的信效度。
图1教师职业幸福感测量工具
二、研究文献分析
第一,研究趋势和数量分布。国内学界最早关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学术论文是《教师职业幸福感从哪里来》一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篇名中含“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标准检索,其表明,从2003年后,学者们开始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增长幅度稍缓(每年1~4篇),在2014年时研究成果达到了顶峰,随后呈下降趋势。截至2019年4月3日,共检索到338篇研究文献,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图2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趋势
第二,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文献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主要有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研究、对策研究、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及提升路径、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构建及影响因素。
第三,研究对象方面。研究对象包括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农村教师和代课教师。与此同时,以篇名中含“民族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标准检索,其数量只有4篇。可见,学界对于民族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还存在欠缺,未来应将视线转向这
(下转第93页)
(上接第87页)
一体。
第四,下载和引用频次。通过查看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发现,下载频次最高的是王钢的《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职业承诺的关系》(载于《心理与发展教育》,2019年06期),被下载达3644次;引用频次最高的是林丹的《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背后——
—“生活方式”抑或“谋生手段”的教师职业观探讨》(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2期),引用频次达到67次,可以被认为是该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文献;此外,柳海民、林丹的《教师幸福感来源的误解及澄清》(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8年01期);赵斌、李燕、张大均的《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载于《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01期);蔡玲丽的《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增进策略》(载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36期)被下载次数和引用频次也较高,可以视为学界所认可的代表作。
三、结语
目前学界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同时,目前国内学界对于民族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于民族地区的教师在工作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针对这一特殊体的研究,应有更多的学术投入,获得更丰富的研究成果。第二,由于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国外的测量工具并不适用于国内本土的研究,大多数国内学者从自己的研究取向出发,因此编制的量表具有局限性,维度也并非完全一致。缺少普遍认同的权威测量工具,因此应编制科学的、权威的、本土化的、普遍认同的测量工具。第三,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涉及的其他学科理论较少,未来的研究应融合多学科理论,如积极组织行为学、政治学和跨学科理论,未来应拓宽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何茂勋,蒙菊花,汪焰梅,等.教师幸福感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究[C]//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西安:中国教育学会,2007:328-331. [2]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3(5):79-81.
[3]杨翠娥,黄祥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2):115-117.
[4]HABIBZADEH S,ALLAHVIRDIYANI K.Effects of economic and non economic factors on happiness 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urmia uni-versity professor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
es,2011,30: 2050-2051.
[5]张玉柱,金盛华.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科学,2013,29(5):51-57.
[6]朱红,刘荣昆,曹磊,等.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基于云南保山学院的调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3): 91-96.
[7]ALBUQUERQUE I,FIGUEIREDO C,MATOS M.Subjective well-being structure: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n a teachers’portuguese sampl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2,105(3):569-580.
[8]SILVIA S,CHIARA P,DINA G,et al.Teachers’well-being and effec-tiveness:the role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job demands and job resources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9(79):729-738. [9]张玥.“互联网+”环境下乡村中学英语校本研修新机制架构[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6(3):62-64.
[10]HUBER A,SUMAN A L,BIASI G,et al.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well-being in women with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8,64(2): 169-175.
[11]陈瑜.高校科研人员社会支持与职业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其他作者简介:雅茹(1984—),女,蒙古族,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长期以来受家长和学校严格监督,一味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导致未成年大学生生活目标单一,自控、自理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个人情感也受制于单调的学习环境和学校规则。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6~18岁这个年龄段青少年正值人格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人格教育引导对学生协调内部自我和外部环境,建立积极、统一、稳定的人格特质有着极大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未成年大学生提升正性情感,增强生活满意度和生命活力,建立友好关系,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前提条件。
四、结语
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人格特质养成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大学阶段的心理成长教育无法完全弥补由于中学、小学阶段相关教育缺失所带来的幸福感不足或幸福感知能力缺乏[10]。因而在中学阶段增加心理辅导的教学环节已经刻不容缓,只有通过全面加深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解决未成年大学生目前幸福感普遍不高的现状。
参考文献:
[1]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言出版社,2016.
[3]斯滕伯格.认知心理学[M].杨炳钧,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5]李海云.90后大学生幸福感及其提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教师幸福感
[7]姜永杰,杨治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6):115-119.
[8]杨晓燕,吴晓川.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研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4):15-17.
[9]孟露.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心理机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 30(3):62-64.
[10]苗元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7,4(19):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