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发展背景
1905年,F.奥尔伯里尼和D.桑多尼在罗马创办了电影制片厂,从1906年始定名为西纳斯公司。其后的两、三年间,很多小电影公司在都灵、米兰、罗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等地纷纷建立起来。1905年,西纳斯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众大场面的故事片《攻陷罗马》(导演F.奥尔伯里尼),紧接着又摄制了一批历史题材的影片。
开始兴盛
声影片最兴盛时期,年产量达497部。这个时期的主要导演有M.卡塞利尼、G.德•里加罗、E.格左尼、L.麦几、B.尼格洛尼,G.帕斯特隆纳。
重要作品
当时,意大利电影在国外也有很大市场,在国外最获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处去﹖》(1912,导演E.格左尼)、《庞培城的末日》(1913,导演M.卡塞利尼)和《卡比利亚》(1914,导演G.帕斯特隆纳)。影片《卡比利亚》取材于古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是当时电影艺术最重要的作品。意大利颓废派作家G.邓南遮参予了此片剧本的编写工作。作曲家I.皮泽蒂也特地为影片写了放映时乐队演奏的乐曲。另一部重要影片《我的爱情不会死》(1913,导演M.卡塞利尼)是沙龙式情节影片的代表作。这部现代题材作品也获得很大成功。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宣传使一批意大利电影演员蜚声国内外影坛。女明星成为保证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当时拍摄了很多喜剧影片,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主要是法国人,特别是由法国演员A.第特主演的喜剧风靡一时。当时大量影片内容脱离现实,但也有的导演致力于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这类影片大多是根据真实主义流派长篇小说拍摄而成的。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根据R.布拉乔的原作改编,导演N.马尔托里奥),影片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显贵和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这类影片还有《黛莱丝•拉甘》(1915,根
据E.佐拉的小说改编,导演N.马尔托里奥)、《阿松塔•斯比纳》(1915,导演G.塞伦纳)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意大利电影失去一部分国外市场,开始进入不景气时期。这时,只有演员兼导演E.吉奥内的作品还保持着声誉。他拍摄了浪漫主义的惊险样式影片,其中最著名的是系列片《灰鼠》(1918)等。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局面,意大利电影企业家们把当时20几家影片公司组成了一个托拉斯,即意大利电影联合公司。但这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1921年以后,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国电影。
墨索里尼期间
墨索里尼政府曾极力利用电影作为一种宣传手段。1935年,意大利设电影业管理局,使电影生产和影片发行都置于国家控制之下。1937年在罗马建成了一座欧洲最大的综合电影制片厂:电影城(有十个摄影棚)。1935年在罗马建立了电影实验中心,负责培养电影专业人员。影片产量也逐年增加,1942年的影片产量高达119部。但是,在法西斯统治时期,完完全全为它服务的导演为数不多,露骨地鼓吹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导演主要拍摄古装片、音乐片、情节片和喜剧片。这个时期有些人追求“纪录片的客观性”,拍摄了一些“纪录派”影片。如《海底的人们》(1940,导演F.德•罗勃蒂斯)、《白的船》(1941,导演罗西里尼,R.)。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有一些电影导演对法西斯官方电影采取消极态度,在创作中只注重对作品的形式方面的探索,人们把这类影片称之为“书法派”电影。为了拒拍庸俗的商业性影片和回避拍摄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传片,“书法派”主要致力于改编古典文学作品。他们最主要的影片有《以往的小世界》(1941,导演M.索尔达蒂)、《射击》(1941,根据A.C.普希金的短篇小说改编,导演卡斯戴拉尼,R.)、《空想家贾柯莫》(1942,导演拉都达,A.)、《是,太太》(1942,导演F. 波乔里)和《嫉妒》(1943,导演波乔里)。
这个时期,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积极而自觉地反对法西斯的官方电影,他们当中很多人曾在罗马的“电影实验中心”执教或学习。由于没有通过实际拍片来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他们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阐述自己的主张。1939~1942年发表的这些文章为后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基础。这些青年当中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导演,如维斯康蒂,L.、德•桑蒂斯,G.、
G.普希尼、A.彼特朗吉里、利萨尼,C.、安东尼奥尼,M.;有些成为著名电影艺术理论研究家,如G.阿里斯泰戈、G.威亚齐等。
法西斯统治的末期,意大利电影工作者冲破种种阻力,摄制了几部预示新现实主义诞生的影片:《云中四步曲》(1942,导演勃拉塞蒂,A.)、《孩子们在注视我们》(1943,导演德•西卡,V.,编剧柴伐蒂尼,C.)和《沉沦》(1943,导演维斯康蒂,L.)。这几部影片显现出意大利电影复兴的最初迹象。
战后发展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地无遗利是什么意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社会生活各方面陷于崩溃,在民主运动高涨形势下,产生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出现是40~50年代世界艺术界的一个重要现象。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片的真实准确性,展示备受战祸的意大利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人民对社会不公正和对资产阶级冷酷的抗议,反映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1945年,导演罗西里尼,R.拍摄了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歌颂人民众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团结精神的影片成了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它使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国际上确立了地位。翌年,他又拍摄了同一主题思想的影片《游击队》,展示了战争年代意大利人民生活的广阔情景。罗西里尼在摄制这部影片时,拒绝应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专业演员。这部影片创造的一种新颖的风格很快被其它国家效仿。导演利萨尼,C.、A.维加诺、勃拉塞蒂,A.也拍摄了反映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斗争的影片。其后,新现实主义者们转向描写战后生活中一些紧迫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的社会剖析,例如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等。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共同之处
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们尽管创作手法和风格各异,但他们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处:对现实生活做历史的、
具体的处理,对当时生活条件进行尖锐的批评,对普通人民的苦难表示真诚的同情。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精练、严谨;既拒绝法西斯统治时期那种粉饰、浮夸的程序,也摈弃好莱坞的那些陈腐的模式。影片通常采用自然实景,人物角经常由非职业演员扮演。影片以某一真实事件为基本内容,往往取材于报纸上发表的新闻报导,决不采用虚构臆造的故事。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
50年代前后,意大利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反法西斯各政党出现分裂之后,进步的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团结统一也开始解
体,有些人通过作品强调自己忠实于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并力求继续发展这个传统,如利萨尼,C.拍摄了《苦难情侣》(1954),德•西卡,V.拍摄了《屋顶》(1956),捷尔米,P.拍摄了《司机》(1956)。有一些人则开始放弃新现实主义。罗西里尼,R.拍摄的《上帝的流浪歌手弗兰西斯科》(1950,又译名《圣弗兰西斯科》)、《斯特隆波里,上帝的土地》(1949)等影片,开始明确地表现出他的崇尚宗教信仰的主题;A.杰尼那按梵蒂冈的旨意拍摄的影片《沼泽地的上空》,只是形式上利用了许多新现实主义手法而已。费里尼,F.的阐述哲学、道德问题的影片《路》(1954)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它对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进行了反思。
“玫瑰新现实主义”
这个时期,导演卡斯戴拉尼,R.的喜剧片《两文钱的希望》(1952)、导演康曼西尼,L.的平庸的闹剧片《面包、爱情与幻想》(1953)被一些官方机构和右翼分子宣布为“乐观片”,并大加吹捧,而另一些作品,如有重要意义的影片《温别尔托•D》则被认定为“悲观片”,由于政府对“乐观片”给予资助,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变种样式的电影,人们把它讥讽为“玫瑰新现实主义”。这种样式的影片徒具新现实主义的某些表面特征,社会批判的内容被阉割掉了。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衰败
50年代中期,新现实主义对法国、西班牙、日本、印度、拉丁美洲国家和其它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但在意大利,它却陷入危机之中。但是,无论是教权主义的反动势力,还是好莱坞的垄断组织都没能扼杀意大利电影艺术的发展。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促使很多电影专家重新回到反法西斯的民主团结的立场上来。1959年导演罗西里尼,R.拍摄了《戴拉•罗维莱将军》,导演M.莫尼塞利拍摄了《大战》。1960年,罗西里尼,R.又摄制了充满反法西斯精神的影片《罗马的夜晚》。
60年代
意大利电影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
1959~1961年几乎同时摄制了几部举世瞩目的故事片:维斯康蒂,L.的《罗科和他的兄弟们》、费里尼,
F.的《甜蜜的生活》、安东尼奥尼,M.的《奇遇》和《夜》。当时意大利正处于资本主义暂时稳定和表面繁荣时期,这几部影片的作者从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场反映了意大利社会发展的这一新阶段。《甜蜜的生活》是费里尼的反映社会问题的一部影片,揭示了罗马资产阶级生活的腐化及其精神上的空虚。这些影片在揭露和讽刺的同时,也表现出令人压抑的孤独寂寞。类似情况也存在于费里尼以前几部作品里,如影片《路》(1954)、《》(1955)、《卡比利亚之夜》
(1957)以及他那部吐露内心隐秘的自传体影片《》(1963)里。但是,资产阶级家庭危险和妇女地位的主题在他的影片《朱丽叶和灵魂》(1965)里却得到了发展。导演安东尼奥尼,M.致力于探讨资产阶级社会里人的异化问题,拍摄了整整一组影片:《呐喊》(1957)、《奇遇》(1960)、《夜》(1961)、《蚀》(1962)和《红的沙漠》(1964)。这位导演虽然对表现的内容进行了深刻的社会剖析,但有时把离索居的悲剧做了绝对化和美化的描述。
德•西卡,V.在这一段时间里拍摄了反法西斯的影片《乔恰拉》(1960,根据作家A.莫拉维亚的小说改编)和《阿尔托纳的幽禁者》(1962,根据法国存在主义作家J.P.萨特的剧本改编)。
60年代,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第二个浪潮期间,意大利拍摄了许多比较好的影片:《1943年的长夜》(1960,导演F.凡奇尼)、《都回家去》(1960,导演康曼西尼,L.)、《那不勒斯的四天》(1962,导演N.洛依),《他们走向东方》(1964,导演德•桑蒂斯,G.)、《要嫁给军人的姑娘们》(1965,
导演V.朱尔里尼)和《未婚妻布贝》(1963,导演康曼西尼,L.)等等。维斯康蒂,L.导演了一部关于纳粹分子如何攫取政权的影片《神的灭亡》(1969)。德•西卡,V.拍摄了根据G.巴萨尼反法西斯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芬齐-孔蒂尼家的花园》(1970)和反战的情节片《向日葵》(1969)。
工人的题材仍受关注
60年代里,表现工人的题材仍然为意大利电影艺术家所关注。导演M.莫尼塞利以喜剧样式拍摄了有关意大利工人第一次罢工的影片《同志们》(1963),导演U.格列戈莱蒂拍摄了嘲笑资本主义剥削方法的科学幻想式讽刺喜剧片《奥米克伦》(1963)。塔维亚尼兄弟和V.奥尔西尼执导了影片《一个将被烧死的人》(1962)。电影艺术家们对揭露黑手党罪行的题材也颇感兴趣,如V.德•塞塔的《奥尔戈索洛的匪徒》(1961)、拉都达,A.的《黑手党人》(1962)、佩特里,E.的《各取应得》(1967)。这时意大利也出现了政论性电影。导演罗西,F.采用纪录手法摄制了剖析黑手党问题的尖锐的社会批判影片《萨尔瓦托雷•裘连诺》(1961)和杂文式影片《掠夺城市的手》(或译《伸向城市的手》,1963)。很多导演致力于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如维斯康蒂,L.的《金钱豹》(1963)和《在威尼斯之死》(1971)、V.朱尔里尼的《家庭记事》(1962)、F.马塞利的《冷漠的人们》(1963)等。
新导演崭露头角
这个时期一些新导演崭露头角。在意大利电影占有特殊位置的导演兼作家帕索里尼,P.P.于1961年拍摄
了他的处女作《乞丐》,翌年拍摄了《罗马妈妈》。他的影片虽然存在着过多的自然主义描写,但是准确地反映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