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总第91期) 2016年6月
蓉明职此大学学敕
Journal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No.2 (Sum.91)
Jun.2016
文章编号:1008 -8075 (2016) 02 -0012 -05doi:10. 13446/jki.jlvu.20160020
民本:道家无为观的精义
宋辉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老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太平经》等典籍承衍道家无为观。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老子
的清静无为观,庄子及其后学的“君无为、臣有为”无为观,《吕氏春秋》的“王者为少”无为观,《淮南子》的积 极无为观,《太平经》的“三气”说等加以辨析,指出道家无为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谋福,得
出道家无为观的精义在“民本”的结论。
关键词:民本;道家;无为观;老子;庄子
中图分类号:B 21 文献标识码:A
—、弓I言
道家的“无为”理念首先由老子提出,其后经过了《庄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丰富、发展,逐渐衍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范畴,其核心是循天道、顺自然、因民意、为民积极作为。
道家“无为”一词首见于《老子》第二章,原话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1]6°什么是无为呢?根据老子的阐释,无为的涵义 是顺应事物之固有规律,自然而然,不占有,不妄为。后来人们对无为阐释尽管不尽相同,但大同小 异。《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解释“圣人处无为之事”时云:“以道治也。”[2]“道”即规律,该解 释也是认为人们须顺应事物的固有规律。王弼为“圣人处无为之事”作注说:“自然已足,为则败 也。”[3]王弼注解认为,任其自然足矣,妄为就会败事。
“无为而治”由无为引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原则,其意思就是“让人民顺其自然,君主不 要去多管闲事”[4]。道家无为观的意旨,即希望君主顺应人民的意愿,不要妄为。蒋锡昌先生深得老 子无为观的原
意,他指出:“圣人治国,无形无名,无事无政,此圣人处无为之事也。圣人一面养成 自完;一面以自完模范感化人民,让人民自生自营,自作自息;能达‘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之自完生活,即为已足。过此而求进取,谋发明,增享乐,便是多事。”[5]可见,道家无为 观之目的便是让人民自生自营,自我化育,共同进入理想社会。这一目的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有着天 然的联系。
什么是“民本”呢?简言之,就是以人民为根本,为民谋利,为民做事。厘清道家无为观与民 本思想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道家思想体系的衍化及其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道家无为观的民本精义
(一)老子的清静无为观
老子系道家始祖,首创无为观。《老子》第十七章云:“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128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清静无为,这样百姓们便能够生活在本来的状态之中,不干扰百姓的生产生活 是最符合百姓的意愿和利益。《老子》第十九章接着说:“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收稿日期:2016-01 -26
作者简介:宋辉(1957 -),男,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家文化等研究。
第2期宋辉:民本:道家无为观的精义13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134当然,这种观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否定人类文明成果之嫌。老子 其实是在告诫一些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聪明,故弄玄虚搞出一些仁义礼智等治国的框框,其 结果只能使得人民变得狡诈虚伪,国家越搞越乱;反之,抛弃这些框框,以道治国,人民就会恢复到 本来的天性,一切自然而然,人民生活才达到最佳状态。老子认为,无为是道的本性与表现,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23°,“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1]23°。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 不是它所为的,自然是无所不能的;统治者不起贪欲而归于宁静,天下便自然会归于。《老子》第五十七章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275老子“引述”了“圣人”的话,这里的“圣人”应该不是某一具体的圣君,而是 他理想中的一般意义上的圣君。可见,老子主张的无为应该是他的理想政治。
老子无为观的预设前提是民众天然具有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治理的能力,老子的无为观是 针对当时的统治者的有为和胡乱作为而提出的。他强烈批判了统治者的害民弊政,要求他们效法天道 的自然清静,不做伤残百姓之举。老子所生活的周朝末期,统治者们有欲多为而导致兵连祸结,生灵 涂炭,老子为此感到无比愤慨。老子感受到,若相反,统治者遵循治国规律,清静无为,可以使百姓 们回归到安宁的生活。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具有进步性,反映了人民的心声。综观老子的无 为观,不难看出其基本思想是依循天道,清静无为,尊重民众的意愿和利益,顺应民众的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治理的本能,要求统治者谨守质朴人性,爱民重民,不要多为、妄为,不要压榨盘剥 人民。可以说,老子
的无为观的核心是以民为本。然而,老子的无为观亦有其缺陷,即过于理想化。老子主张对人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不加任何引导,实行完全的自由放任,不能解释统治者的作用与意 义。老子对统治者的作用和意义不能解释,对“圣人”怎样实现无为的问题亦未作过多的分析,这 就为后世道家学说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老子的清静无为观奠定了道家无为观的理论基础。
(二)庄子及其后学的“君无为、臣有为”无为观
为了将道家思想发扬光大,庄子及其后学在老子的基础上将天道转化为人道,进而转化为社会政 治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从而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观。这是庄子及其后学思想的积极方面,庄子及其后学 的思想在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为庄子及其后学思想的载体,《庄子》提出的政治理论原则仍然是无为而治,即“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6]12°。但《庄子》所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地不作为,而是要依循自然之道,不妄 为,不乱为,庄子及其后学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圣治”。《庄子》对“圣治”作了 这样的形容:“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 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倶至,此之谓圣治。”[6]143可见,庄子及其后学所提的“圣治”中,统治者还 是要做事的,只是要明察真情,应该做的还是要做,不该做的不要做,至于百姓具体做什么,要顺从 他们意愿,不要干预。对《庄子》的“圣治”理论,可作这样解读:古代的君王,智慧虽然包罗天 地但自己不谋划,辩才虽然足以粉饰
万物但自己不言说,才能虽然天下无双但不躬亲事务,这才是驾 驭天地、驱使万物、役使百姓之道。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要无为,各级官吏则必须恪尽职守、积极 作为。如果上下都无为,那必然是消极推倭,无人理事,造成政事荒废;反之,上下都有为,就会出 现越代庖,职责不清,乱成一锅粥。[7]庄子及其后学的这一思想理论实际上适应了社会政治机制运 行的规律和要求。这个规律和要求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讲,即是:作为最高领导者只要制定出正确的规 则,谋划好全局,把握住大方向,并督促落实就够了,对于具体事务则无须操持料理;属下应该按照 顶层设计确定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实施,要创造性地履行好职责。在《庄子》里,上必无为、下必 有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需要密切配合、互相促进、有机统一;上下各安其位、同心同德、各尽所能,就能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圣治”。
庄子及其后学提出的无为观与他们在社会所处的地位有极大的关系。庄子及其后学属于社会下 层,Xt人民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对人民众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有着深刻理解。庄子胸怀忧民
济民的宏大理想,他体会到“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6]127,因而认为圣人是要依靠人民而不是轻率
14黎明职止大学学板2016年6月
地役使人民。庄子认为,能够遵循无为的至德之人乐于与四海之民共享利益,以天下百姓的富足为满 足。他还赞扬远古君王的美德:“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 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6]312当然,他这样讲的目的无非是要讽刺现实生活中的君王。现 实生
地无遗利是什么意思活中君王的表现与庄子的理想背道而驰,在他们统治下,百姓遭到愚弄、刁难,社会弄虚作假成 风。为了实现心目中的“圣治”,庄子对理想的统治者还作了许多描述。例如,“爱民,害民之始 也。”[6]287“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 已,性也。”[6]3°6就是说,圣人爱护别人,是完全出于本性,自然而然,不是为了故意取悦于人,谋求 回报,甚至也不是为爱民而爱民——有心爱民说明还有私心,其结果必然会贻害人民。
庄子及其后学的“君无为、臣有为”的无为观意义重大。它把道家的无为观与社会现实有机地 联系在一起,推进了道家思想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它把居于天道地位的无为具体转化为现实政治生活 中的“君无为、臣有为”的理想运作模式,并将之与民本诉求理念统一起来,而前者是形式、方法 和途径,后者是终极目的。尽管庄子及其后学对道家的无为观作了较大的改造和创新,但是并未能完 全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思想理论对于现实意义的片面性,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君王职能的认识上。既 然人们推选出了君王,他还是应该有所作为的,要为民谋事做事,只是不要干预臣下的具体事务而 已;而且,君无为的设想与道家理想中远古圣王的模型也不一致——道家理想中的远古圣王都是为民 悄无声息地呕心沥血、辛勤操劳的圣人。
(三) 《吕氏春秋》的“王者为少”无为观
于秦国统一六国前夕成书的《吕氏春秋》发展了《庄子•天道》“君无为、臣有为”的思想,尤其对“君无为”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吕氏春秋》的君无为,并非丝毫不为,而是少为。例如,《吕氏春秋•任数》说:“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8]595“因”与“为”相对应,就是顺应的意 思。《吕氏春秋》明确提出“因”多“为”少。所谓“为少”,是指仅限6个方面去作为,此外便一 概顺应而不作为。《吕氏春秋》分析了君王应“为”的6件大事:第一,招揽贤才。《吕氏春秋•士 节》说:“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8]353表明治国的关键在于得贤人相助。至于君王如何察人论 人,《吕氏春秋•论人》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了 “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之法,颇有见地。第 二,“同法令”[8]®3,即统一法令以统一人们的思想。第三,“任德化以听其要”[8]6M,即用道德教化 人民,使其接受根本的东西。第四,“治官”“止奸”,即整肃吏治。《吕氏春秋•知度》:“有术之主 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 止。”[8]6°"°7第五,“为身”,即修养身心。《吕氏春秋•执一》:“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8]M6《吕氏春秋》认为,治身是治家、治国、安天下的基本条件。第六,察言纳谏。《吕氏春秋•先识》:“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8]534认为察言纳谏是君王的主要职责,能否善于察言纳谏系区分君王 是否贤德的指标之一。以上6个方面关系到社稷命脉,君王不能无所作为,至于其他事宜,则应放 开,由臣下各展所能。《吕氏春秋•顺民》还列举了诸如商汤为了解除大旱不惜牺牲自己而为民祈雨 等君王事例,以证明君王不是凡事都无为,而是有所积极作为的。
(四) 《淮南子》的积极无为观
西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写的《淮南子》是道家思想史上的又一部重要著作。《淮 南子》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对道家学说多有创新,其中最可称道者当为著作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积极 的无为观。
《淮南子》对道家的无为观进行了深刻改造。《淮南子•原道训》提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 也。”[9]24这里,无为是指不超越事物发展进程地人为去做,即须顺应事物的本性。《淮南子•修务训》进一步明确了无为的含义:“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
第2期宋辉:民本:道家无为观的精义15
动者。”[9]634435《淮南子》于此表明:无为是指私欲不能掺入到公道之中,嗜欲不能歪曲正道,依循 事理做事,根据实际条件立功,权衡自然之势,巧诈没有容身之地,事业成功了不夸耀,功劳建立了 不贪求名声,但也不是说触动了没有反应,压迫了却无动于衷。《淮南子》明确纠正人们把无为理解 成无所作为的习惯性错误。
《淮南子》还用许多事例,如神农氏、尧、舜、禹等人事例,说明圣人须是主动作为、为民做事 的,从而形象解释了积极无为观的涵义。在庄子及其后学的“君无为、臣有为”无为观基础上,《淮 南子》强调不仅臣子要有为,而且君王也要有为,只是君臣各自履行职能的方式不同而已。《淮南 子》针对君王提出的积极无为观,其目的与落脚点都是为民谋福,从而发展了《庄子》的思想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道家
的无为观。《淮南子》的积极无为观具有强大现实意义,这是《淮南子》的重大理 论贡献。
(五)《太平经》的“三气”说
《淮南子》之后,道家学说多见于道教教义,道教早期典籍的《太平经》即以道教教义表述道家 思想。《太平经》约成书于东汉末期,内容庞杂,在表述道家思想方面建树不多。它尊奉老子的思 想,以无为为要旨,以阴、阳、中和之气为理论架构,其中包含着民本思想。不过,它提出的无为而 治是肤浅的,与《淮南子》相比较甚至是倒退的。例如它提出,“其为政治,但乐使王者安坐而长 游,其治乃上得天心,下得地意,中央则使万民莫不欢喜,无有冤结失职者也。”[1°]268这种观点虽认 为君王的治理以顺应天道人心为上,但也认为上善的臣民应该忠孝,应该做顺民,以利于君王无为而治。
《太平经》的精华在“三气”说。“三气”,即阴、阳、中和之气。《太平经》指出:“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 兴生天地之物利。……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此皆本之元气自然天地授命。”“三 气凝”,是指阴、阳、中和之气的交互作用。《太平经》认为:与阳相对应的是天、君,与阴相对应 的是地、臣,与由阴阳交互而成的中和之气相对应的则是民。阴、阳、中和之气交互作用形成天地万 物,君、臣、民并力同心构成一国。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由此出发,《太平经》还明确阐述了民本思想。例如,“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 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W]3M总之,《太平经》就君王对
人民态度所阐释的,也仍保留圣王应从早到晚为民操劳、为民分忧解困的观点。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从《老子》到《庄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淮南子》《太 平经》,道家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无为观,尽管无为观发展衍变,但以民为本的精义却未有改变。道 家向统治者发出的无为理论,实质是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民谋福,基本方法是顺 应天道、因势而为,根本要求是勤政为民。
梳理道家无为观,总结其精义所在,有助于明确以下3点认识。
(一) 道家的无为观与民本思想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可以说,道家思想中,无为是形式、手段、方法和途径,民本是其内容、实质和目的。在先秦道 家看来,平民百姓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无须统治者指手划脚,统治者过多地干预人民的生 产和生活,只能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糕。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经典的自由放任主义理论。在国家出 现以后,统治者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干预社会活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是不存在 的,因此,道家对其基本理论原则——无为观,也在与时倶进地进行丰富、发展和完善,使无为观适 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但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最终的落脚点仍在于为民。
(二) 道家的无为观与道家人士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道家论述并不断完善着以民本为精义的无为观,究其原因,在于道家人士的绝大多数人属于社会
16黎明职止大学学板2016年6月
下层。老子系东周史官,但是却出关而去、不知所终,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他看到天下 已不可为,心灰意冷。庄子也只是曾经管理过漆园的小吏,在当时并不广为人知,可以说是郁郁不得 志。据《庄子》一书记述,庄子生活穷困潦倒,还曾被迫向监河侯借贷,结果碰了软钉子,可见其 境遇之凄惨。编撰《淮南子》的是淮南王刘安手下的一批幕僚,他们是依附于地方诸侯的文人。后 来的道教徒也多是洁身自好,不与官府交往的自由人士。道家人士的大多数系在野的知识分子,他们 隐居民间,以清高自许,Xt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十分清楚。知识分子的性格就是喜欢议论朝政,
身处江湖却对政治充满兴趣,人微言轻却又总是想通过著书立说表达其政治诉求。老庄的无为观追求 自由平等,反映了道家人士的政治追求,他们便自发地充当民众代言人,否定统治强权,要求统治者 尊重民众的自由权利,关爱百姓生活。这是道家人士的必然选择。
(三)理解道家无为观的民本精义,才能更准确、全面地理解无为观
研究道家思想中民本与无为的关系,需要人们从历史的视角,用发展、辨析的眼光,于道家典籍 厘清道
家思想发展脉络。理解道家无为观的民本精义,有利于人们认识无为观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避 免陷入狭隘、片面的认识(如把无为仅解释为不作为),有利于人们从传统文明中汲取一些对和谐社 会建设有益的思想养分,厚植社会政治文明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佚名.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7.
[3]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7.
[4] 谢谦.国学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8.
[5]蒋锡昌.老子校诂[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15.
[6]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方勇.庄子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8]吕不韦门客.吕氏春秋全译[M].关贤柱,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9]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 佚名.太平经全译:上[M].龙晦,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Humanism:The Essence of Wu-Wei in Taoism
SONG Hui
(Department of Basic Teaching,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ozhou 236800, China)
Abstract:The idea of wu-wei ( non-action) was passed down in the books of Laozi( Tao Te Ching) , Zhuang-zi, Lilshi Chunqiu (Master Lily 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Huainanzi, and Taipingjing {The Scripture on Great Peace). Laozi initiated the idea of being easy and not acting;Zhuangzi and his disciples held that uthe king does nothing while subjects carry out” ;Z/iis/zi stated that “the king keeps calm” ;pro­posed the active non-action and Taipingjing elaborated on u Three Qi?,.From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e ideas above were discerned. It has found that various ideas of wu-wei in Taoism all take people ’ s welfare as their starting point and target. It is thus concluded that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aoist wu-wei. Key words:humanism;Taoism;wu-wei; Laozi;Zhuangzi
(责任编辑:李金锋英文审校:杨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