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道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我们知道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一切事物的运行都是从反面开始的,并且都是阴胜阳,故有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之语。在此基础上老子又推导出一切事物的外在表现都是假的,用假的掩盖真正的东西。比如用无为掩盖着无所不为,用不争掩盖着无所不争。还有知者不言,用不言掩盖着自己的智慧,言者不知,用说话掩盖着自己的无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等等。
这种哲学若用于有大志者,创大业者,圣人等尚且还可,如果用于普通百姓,那岂不变成了人人都装神弄鬼,看不到人性真实的一面。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在民间并不流传,相反的孔子的思想确在民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被广泛流传。
那么如果这段话若按照老子的哲学思想去理解、去翻译则成为:绝圣弃智是假的,掩盖着无所
不圣,无所不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是假的,掩盖着无所不仁,无所不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是假的,掩盖着无所不巧,无所不利,盗贼无有。
我们再做一次深刻的分析。从正面理解,绝圣弃智,绝圣尚可,若是去智让老百姓都没有智慧,这岂不是愚民。就象《道德经》第三章有句话,常使民无知为欲。老子想干什么?真正愚民的罪魁祸首是老子,并不是孔子。我们再从反面理解,绝圣弃义是假的,那么天下所有人就都成了圣智之人,这样的社会存在吗?就象孟子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尧、舜。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个理想化的社会,老子和孟子都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但是老子是一种哲学思维,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并存的,就象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一样。所以老子的社会观一个是愚民的社会,另一个就是圣智的社会,这两种社会共存。中国历史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也证实了老子思想的局部正确性,比如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是从动荡分裂到统一稳定,再到强盛。然后再动荡分裂,再统一再强盛这种波浪起伏的历史。
故此,要想正确理解老子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就要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绝圣弃智的社会是极端愚民的社会,这种社会也是民利百倍的。因为这时的人们愚昧无知,无知无欲,不知道什么叫痛苦,自然生自然灭,那只有幸福的感觉了。如果反过来,绝圣弃智变
成了都是圣智之人,这也是民利百倍的。试想天下百姓个个都会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这岂不民利百倍了吗!地无遗利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