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孙子兵法》,那些名将们在学它的什么?你学对了吗?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说:“《孙子》以虚实论形,以险短论势,两篇之外,别无余法。”
这句话,出自于他对阵法的学习和理解,他认为,《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得到诸多名将的认可,是因为它继承和发扬了先王制阵之法,就是说,先王制阵以法度、步数为核心,到《孙子》发展为虚实形势的方法,而后世,虽有各种各样的阵名,却没有人能离开这个内核。
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是读了很多遍,学了很多年,似乎根本摸不到其门道,总是徘徊于《孙子兵法》的门外,不知它到底该怎么运用,只能从字义上摘些原则、原理来说事了。
实际上,这离《孙子兵法》的运用十万八千里,不仅是流于表面的问题,还与《孙子兵法》操作枢机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然鹅,解开《孙子兵法》的枢机就在俞大猷将军这段话里,以“军形”和“兵势”两篇为核心。理解不了这两篇,就难以真正理解《孙子兵法》,这两篇不能正确理解,就难以真正用上《孙子兵法》。
相信熟悉《孙子兵法》的朋友都有个基本的认识,“军形”和“兵势”这两篇在《孙子十三篇》中,其行文风格非常接近,内容也相互渗透。
但是,对于这两篇的解读可谓是五花八门,之所以说距离应用越来越远,是因为大家均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并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军形篇被大家发挥成了“先胜后战”、“不败之法”、“以压倒式兵力战胜敌人”等,兵势篇被大家发挥成了“奇正”分兵和预备队。
我基于这些年的研究发现,这两篇不仅是姊妹篇的问题,更是一体两面的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从《孙子兵法》解读的书中,能够认识到“形势”两篇为《孙子十三篇》核心的注家,只有阎勤民先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所倡导的“因形用势”,从这两个角度将十三篇兵法串起来。
阎先生讲“形”,从形态、功能的角度系统阐述,虽然体现了兵阵运用的思想,遗憾的是,没有从兵阵布阵与运作的角度进行深入。
我们读古代经典,必须要回到他所在的时代,而当我们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兵法中,制阵之应用非常广泛,《吴起兵法》中有对兵阵的论述,在银雀山出土的兵法中,也有“八阵”、“
十阵”、“奇正”这些关于兵阵的方法,这都是春秋战国时的作战方式。甚至到了汉、唐、宋、明的兵法中,均有对兵阵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尤其明朝学者,对兵阵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名将俞大猷的著作就是集大成者。
既然制阵之法是自古以来兵家必备功课,难道《孙子兵法》这么经典的著作会不涉及?如果那样,还配得上茅元仪所言: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显然,《孙子兵法》不能遗【制阵、作阵】这一重要的兵学思想。
学习了阵法之后,发现《孙子兵法》中虽然没有明确讲阵法,但其中也其表述,比如,兵势篇所言的“形圆而不可败”、“方圆”之喻,这些字眼都体现了兵阵的影子。
在制阵中,方、圆是两种最基本的阵形,而后演化出方、圆、曲、直、锐五种阵形,接着演变成八阵,还有更多的阵形,但其实都没有脱离其布阵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只是时代变化,兵器、兵种的发展,制阵之形也进行了改进。
既然《孙子兵法》中有制阵、作阵的思想,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一下“军形”与“兵势”两篇。
一、制阵以“形”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用兵,还是今天的战争,都有战阵思想在其中起作用,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今天战场上战斗队形的配置,也是战阵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经过战场实战检验最为经典的两种步兵战斗队形,即三三制和美国步兵的二二制。地无遗利是什么意思
1、制阵的基本原理
阵形是兵阵队形的排列组合、进攻与防守的方法,按照何良辰对古代兵阵的总结,兵阵的基本原则是:无论形状如何,都要内外相连,首尾呼应,左右牵连,对角钩挂;大阵包小阵,大队包小队,四面为一,八方应敌,内藏奇正,分合自如。
就是说,战阵要像一个人的四肢一样,可以做到相互配合、协调自如,合则成为一个整体,分则各自实现其功能、作用。
2、制阵的作用
第一,先为不可胜(军形篇首句)。将卒、伍、旅的团队组合起来,依据地形特点形成一个整体的阵形,就不容易被攻破、冲散、冲败,这就是为什么晋国在受到楚国的“奇袭”之后,快速填灶布阵的原因,只要阵形形成,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寻战机了。
对于一支队伍而言,组织被冲散了,也就面临着溃败,所谓的“大破敌军”中的“破”多指冲散了对方的组织。
所以,布阵是“先为不可胜”的关键。
第二,形成静态之势。孙子说“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所要形成的就是静态之势,悬于高处而未决之水,对人们产生的一种威势,如我在解读《孙子兵法》中讲的形势,阅兵方阵,产生震撼之静态气势,鸳鸯阵的攻击阵形,产生压迫感的静态之势。
为什么要昼战多旌旗,夜战多金鼓,其目的就是要形成声势、气势,对敌人产生威慑,也弥补兵力不足的情况。
对于用兵而言,不可能兵力绝对充足,一定是有有余,有不足,这样才能产生形势虚实之用。
第三,强化组织功能与效率。在一个组织中,单独存在的某个个体或部分,难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其组织的功能只有通过整体才能产生,确保组织如率然一般协同一致,是治兵用兵的基本法则。
3、制形的实施
前文讲阵形有很多种形式,都是根据地形之广狭、险易而列成,也是说,排兵布阵既要利用好地形之利,也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如兵种、武器装备的优势。
比如,岳飞在打襄阳的时候,对手在水边安排了骑兵,在平地安排了步兵,岳飞到达后一看对方阵形,就笑了,显然既不会用地势,也不懂兵种之使用,结果轻松拿下襄阳。
再如,一战时的索姆河战役,英军的攻击部队,面对装备有马克沁机的德军,由于进攻队形过密,一天损失六万人。
具体怎么基于地形而排兵布阵呢?
《孙子兵法》给出了具体方法,即“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注意,这里的“法”,注家们一致认为,这是引用古兵法的内容,引用这个内容是什么呢?
在读关于“阵法”运作资料时一个非常强烈的共鸣就是,这个“法”就是古兵法中关于“布阵”的具体方法,或制阵之原则。
具体来讲是:
(1)度
度者,揣度、测量之意,“地生度”是测量、计算地形之广狭、远近、险易、高下、死生,寻可用之地势。
在“地形篇”给出了六种常见地形、“行军篇”给出了十五种地形,每一种地形都有自己的特征,作为将领要能够抓住要害,掌握地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