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打小报告”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困扰——幼儿喜欢经常打小报告。为了解决这个困扰,本人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了幼儿打小报告的类型,思考了处理策略,实验了解决的途径。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幼儿逐渐学会如何有效的交流,分享和合作。
幼儿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在集体活动还是开展游戏中,无论在活动室还是在午睡室,抑或操场,会发现一些孩子喜欢跟老师打小报告,讲述各种情况。
今年,我带的是小二班,这种情况特别明显。当我正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总被孩子打断,讲一些无关教学的话;当开展集体活动时,会有孩子脱离集体,跑到我身边,使集体秩序变得混乱。起初,我会因处理这样的事情而中断活动,甚至暇顾及正在开展的活动,而且因为匆忙,也不能很好的处理打小报告的孩子的问题。后来经过思考分析,我渐渐对打小报告这种事情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幼儿打小报告类型:
1、引人注意型
很多孩子当自己有了新变化新发现,都希望老师能够及时注意发现,如果 老师没有发现,他便会通过打小报告的形式来提醒老师。此时的幼儿需要的是老师的一个关注,一到两句简短的评价。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也能让孩子心满意足。案例:晨间活动的时候,小朋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坐着玩桌面玩具。玲玲也在玩积木。而老师正在教室门口作晨间接待。玲玲玩着玩着,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下位跑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你看,我今天穿了一双新皮鞋,好看吗?”
2、分享型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时,他们心里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它需要通过分享和肯定才能得到满足和延续。而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代表着一定的权威。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分享,是种加倍的幸福。老师的一句准确的评价,能把孩子成功的内涵明确化。
案例:游戏时间,玲玲和小朋友正在建筑区搭高楼。他们在一起互相帮助,全神贯注又小心翼翼的,玩的可开心了。当玲玲把最后一块积木垒上去时,玲玲兴奋的冲出建筑区,奔向老师说:“老师,老师,你快看呀,我们搭的大高楼。”
案例中孩子们搭的楼很高却没有倒,这就是孩子的成功之处,老师是可以一语命中的。
3、寻求帮助型:
在孩子心目中,老师是全能的,什么事都能解决。所以当他遇到困难时,老师是第一选择。此时孩子需要的是老师热情的帮助,来安慰他已经挫败的心理,帮助孩子自信的建立。
案例:晨间活动时间,乐乐在玩插花玩具。他想插一朵大花,可是由于每个插片都没有插紧,所以最后一片怎么也插不上去。他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便把玩具往桌上一放,跑到老师身边说:“老师,我搭不起来,你帮我,你帮我!”还把老师往他座位上拉。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指出问题所在,帮助乐乐插出大花。
4、解决冲突型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而不能自行解决时,老师的介入无疑是孩子最好的选择。乐乐觉得自己先去拿的,被玲玲抢先拿走了,自然觉得委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老师在处理这类情况时一定要弄清来龙去脉,公平公正的作出评判,只有这样才能使矛盾平息。也为将来类似的情况幼儿能自行按结果处理。
案例:阅读区,孩子们正在看书。突然乐乐和玲玲挤在了一起,他们都想看喜羊羊的书。玲玲手快,一下把书拿走了。乐乐哭了起来,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玲玲抢我的喜羊羊的书。”
二、处理策略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首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的大胆探索与表达。
从思想上重视每个孩子的每次打小报告的行为。不管他们讲述的是什么内容,什么目的,都是基于对老师的信任。老师的任何回应对幼儿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短暂的交流能瞬间建立师幼间信赖,促进老师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前面的四个案例中,孩子们打小报告的目的不同,需求不同,所以老师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模式1 针对引人注意型。往往孩子跑过来时所讲的内容与老师正在进行的活动是不想干的,
可以说对于老师的活动是种干扰。那么老师一般尽量让这种干扰弱化,以最简单的微笑,点头,或一两句话回应幼儿即可。
模式2针对分享型。孩子在意的是老师的注意与肯定。此时,老师可以带着幼儿回到原位,首先肯定孩子的成功,表现出惊喜,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
模式3针对寻求帮助型。对于这些幼儿在时间状态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适当花些时间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建立成功的自信心。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难点,让这作为个别教育的一部分。
模式4解决冲突型。首先疏解打小报告的幼儿的情绪,快速了解情况,把矛盾平息下来。在评判谁对谁错,或都有错,作简短教育。
三、解决途径
1、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只有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才能有效的避免孩子在活动中打小报告的干扰,教师专心的组织活动,孩子思维专心的跟着老师走,才能使活动顺利进行,大大提高效率。
(1)利用易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根据幼儿常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稳定性差的规律,首先要重视教玩具的制作和使用。其次,教育,教学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使孩子们能集中注意力。
(2)充分运用注意的主观因素,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教师要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对活动的结果产生预期。
(3)善于引导幼儿两种注意的转换
教师恰当的引导能让幼儿维持注意,使幼儿轻松愉快的参加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培养幼儿的独立决策能力
培养幼儿的独立决策能力能够使幼儿在面对困难,发生小冲突时,不依赖老师,能根据自己的判断,正确解决问题。
儿童的独立决策能力实际存在着两种行为水平:独立水平和帮助水平。这两种水平是动态的。另外,孩子的成长,加之各种类型的互动(如家长和幼儿,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等),会促使儿童不断地把帮助决策行为变为独立决策行为,从而把决策能力的发展区不断向前推进。
培养幼儿独立决策能力的过程,事实上是成人与儿童之间决策的“责任迁移”,刚开始时,教师的责任是在儿童已有的独立决策行为水平上提供帮助,提供复杂的干预和大量的影响,给予儿童一定的支持,指导和正确的示范;提醒幼儿应这样做而不要那样做,提醒儿童不要遗忘:帮助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儿童能够学会操作,学会独立决策:保持儿童追求目标,独立决策的兴趣。
3、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幼儿阶段,儿童对合作的认识尚处于认识阶段,即对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几个人在一起”有了较为清楚明确的认识,但对合作的一些内在本质的特征,如共同目标和行为配合等的认识则明显不足:同时,在幼儿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合作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合作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明确化。
幼儿如果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必然将会减少游戏环节,学习活动中的冲突,从而也能有效地避免幼儿打小报告的次数。良好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对于儿童来说,合作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基本素质,它更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