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什么的作文
【篇一:游三孔作文】
游三孔作文
  游三孔作文
  作者:戚圣兰
  离开了孟庙,我们在春秋大酒店住了一晚,早晨又美美吃了一顿早餐了后,我们才开车去往孔子的故乡-----曲阜,我们见识了孔子家族之大,也深深体会到了儒家经典的奥妙所在。
  我们先到了孔府。进了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幅十分有名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幅对联里上联和下联里分别有一个错字,上联的“富”字少了一个点,寓意是富贵无顶,下联的“章”字竖通到了“日”里,寓意是文章通天。据说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大学士纪晓岚所写的,是他让这两个字错的十分有深度有含义,也不算是白错。接着往里走,一路听着旅游团导游的讲解,心里暗自窃喜,这也算是“凿壁偷光”了吧!跟着旅游团,
我们来到了一个著名景点“冷板凳”据说是明朝时期有一个大奸臣叫严嵩,他是衍圣公的孙女婿,当时的皇帝要将他治罪时,他急忙来孔府向衍圣公寻求帮助,结果他在东西两条板凳上坐了两个多时辰,衍圣公还是不肯见他,他最后只好悻悻而去。后人将这两条板凳称之为“冷板凳”,直到现在还完好无损。我不禁感叹,孔子的后代也像孔子一样大公无私,不因为沾亲带故而偏袒别人,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导游还告诉我们,世代皇帝都会将孔府的子孙封侯封爵。还往里走,便来到了孔子的内宅。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水槽,听导游说,每次水夫挑来水时,都会把水倒入水槽,水就会流到内宅里的水池里,内宅的的人想用水便到水池里来取。我试着往里看,可什么也看不到。导游说这是因为古代男女授受不亲,所有想进内宅的人没有主人的允许,都会被侍卫乱棍打死,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这么可怕!又走,我看到了墙上画着一只酷似麒麟的神兽,看了简介才知道,原来它的名字叫“贪”是用来告诫家人不能贪心。接着走,映入眼帘的是墙之间的一条狭窄的小道,导游说,以前进入内宅的人都要走这条道,正着走看谁走不过去就要减肥。说到这里我一下子想到了在孟府时看到的搓衣板,我深感妈妈对我的好,如果她不对我严厉,真不知道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子。在思考中,我们离开了孔府,去往孔庙。
  来到了孔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在孟庙里也见过的“棂星门”,根据之前讲解员的指导,我
把孔庙的石碑也照了上去。跟着旅游团往里走,前后看到的几道门分别是“太和元气”、“至圣庙”。接着往里走,周围雕梁画柱,甚为壮观,后来,我们看到了许多石碑,这是历代皇帝为孔子而立的,有些石碑的底下还有一只神兽,名叫“析奕”据说看看它的尾巴就能长寿。还走,我们来到了壁水桥,听导游讲,站在桥的中央向左右看一看,就能人财两旺。又走,我们来到了奎文阁,这座大殿全是用木头做成的,没用一个钉子,房梁也都是用木头穿插而成的,到现在还完好无损,看到这里,我实在是佩服古人的聪慧。接着往里走,我们来到了杏坛,孔子当年就是在这里讲学的,在杏坛的后面,我还看见了一棵年龄至少有两千岁的古树,又粗又大,在那里,我抱着大树和它一起合了个影。又走,我们来到了孔庙的最后一站:大成殿。当年孔子的三间茅草屋就在这里,后来被建成了大成殿。我怀着虔诚的心,向孔子拜了三拜,以表我对他的崇敬。
就这样,我们离开了孔庙,前往孔林。
  再见了!三孔,再见了!孔子,我会再来看你的!!!
【篇二:话题作文旅行
话题作文“旅行”讲评
吴永学 罗志慧老师
假日的旅行,在山川湖海、人文景观中打开生活的视野;心灵的旅行,在思索徘徊、欢乐痛苦中张开思想的风帆;生命的旅行,在探索挑战、失败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迹??
请以“旅行”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选;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题:旅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行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共性。旅行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略异地的新风光、新生活,增长见识,增进对各地了解,丰富人文知识,在异地获得平时不易得到的知识与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旅行”的解释是:为了办事或者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假日的旅行,用足迹亲自丈量世界,就是一种“实写”的旅行。而话题的引子
里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也可以是一种心路历程或是人生过程,这是一种“虚写”的旅行。
无论是实际的旅行还是虚化的旅行,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旅行的本质。旅行,是一种动态实践的行为,有目的性,强调过程,需要融合思考,并且最终会让人有所收获。旅行是伴随着思考的。比如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就在于:旅游侧重于游玩,为的是休闲和放松;旅行是在旅途中观察景、事物和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发内心的某种体悟。所以,在思考中旅行,在旅行中思考,旅行是有意义的,并终有会所获的。
立意:旅行天下,可以在魅力城乡间细品人文遗韵,在淡墨山水中发现原始绝美,在乡野清风里散尽一身烟华;行走人生,可以在心灵交流间品生活百味,在书香气韵中读世间万象,在岁月沧桑里赏人情风貌。
心灵的旅行,或许仅如你读一本书,吟几首诗,赏一幅画,听一曲音乐那么简单。想象自己置身于书中的苍原林海,徜徉于诗中的古镇老街;透过画布看到牧场和村庄,农舍和梯田,看到大漠的孤烟,江南的小雨,和海边的红树林;萦绕在耳边的悠扬音乐,飘出的是不尽的感动和回忆,勾起我们淡淡的思绪??只要这一切都能唤醒平素那颗日渐萎缩干涸的心灵,触
发我们对历史、社会、现实和情感、道德、人生的思索,这样的旅行便有了价值。
人生是一次没有地图的旅行。旅行需要目的地。所以你首先需要确定自己要去的地方,然后朝那个方向进发。有人在前进的时候总埋怨不到自己的路。殊不知,自己的路并不是在前方,而是落在自己身后。因为自己的路,永远都是
用自己双脚走出来的。旅行的道路总会有崎岖,也会有平坦。每个人走的路线不同,因此会遭遇不同的境况,也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必须认识到这趟旅途会有得有失,而且得到的永远比失去的多。不要去计较得失,这样你的内心更淡薄,这样你的每一步就会走得沉稳,你的旅程会更顺利,也更愉快??这些对生命的旅行的感悟,会让我们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
思路点拨 假日的旅行,在山川湖海、人文景观中打开生活的视野;心灵的旅行,在思索徘徊、欢乐痛苦中张开思想的风帆;生命的旅行,在探索挑战、失败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迹。
审题:“假日的旅行”“心灵的旅行”“生命的旅行”直接可以做题目。
本题要回答的问题是:1、“假日的旅行”怎样“打开”了你生活的视野,你都去过那些地方,风物人性、山川物象给了你怎样的收获。:山川之美、江河之险、古城之神秘、┅┅
如:我去过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去过南京,钟山风云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我去过北京,那巍峨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见证,八达岭的银杏、香山的红叶、北海的碧塔是北京的符号,我还去过黄河壶口: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周遭扮演
去旅行吧,一个人,你会觉得世界很大,很壮美。你会无意中甩掉都市的喧嚣、浮躁、势力。你会不经意间真正地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况味。你会变得很平静、很豁达、热爱你爱的每一个人,你会变成一个真人,一个有生活情趣又爱心有热情的一个鲜活的人。
心灵的旅行:
如:屈原 杜甫 苏轼  孙中山  史铁生
抓住  “在思索徘徊、欢乐痛苦中张开思想的风帆”
生命的旅行:
如:史玉柱的人生轨迹八百伴:和田一夫
抓住:在探索挑战、失败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迹。
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一、 卷面问题非常严重。
乱涂乱画、字迹潦草者甚多,严重影响老师阅卷,也影响自己得分。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重视。
二、 偏题作文很多。
如有人写“生命的旅行”时,写人生要经历失败、成功、探索或挑战,于是,就把主题偷换成了“信念”“坚持”“成功与失败”“心态”等主题。
再如,因为对“旅行”的审题欠准确,不能理解到旅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伴随着思考,并最终要有所收获,有人就把作文写成了“人生之路”“旅途”“人生的印迹”之类的主题,看似和旅行相近,实则谬之千里。
三、 立意太浅。
多数同学的作文都是这样的构思:如写“生命的旅行”,就把人生分成几个阶段,第一站是出生和幼儿园,第二站是小学,第三站是初中,现在是高中了??然后来点对高中生活的一点点感想,结束全文。这让我想起了一年前写过的“我的相册”这样的一篇作文,近乎一模一样的格式——翻开相册的第一页,是我的童年,第二页是我初中时,第三页是我现在??还有另外一种典型格式,要么是通过梦境,要么是通过想象,先去了哪个景点,看到了什么,再去了哪个景点,看到了什么,然后又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如何结尾呢?一般是我从梦中惊醒或是回过神来我发现自己是做梦或想象,再说几句和旅行有关的话??
这样的文章,缺少对现实,对“旅行”的思考和体认,立意太浅,没有深度,不能体现出一个高三学生应有的写作能力。故此类文章在这次阅卷中,基本定为40分以下的作文(个别形式相似但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悟的作文除外)。遗憾的是,这样的文章是主流。所以,同学们的作文水平亟待提高,平素一定要多写多练多思。
旅行的意义
高三(2)班林嘉瑜
旅游文章 每当打开电视,听见陈绮贞抱着吉他坐在房顶用她独特的嗓音低回地浅唱《旅行的意义》时,我便会开始思考起旅行的意义。它到底是什么?为何令人如此着迷,欲罢不能,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去探寻,企图寻到些什么,却常常无功而返。 旅行,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新潮词,也不仅仅是代表黄金周出行看景的一股浪潮,在我看来,它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及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就曾在不同时期分别游历四方,回国后创办了各自的学园。无可否认,他们在游历中碰见了形形的人,增长了许多不曾涉足的见识。而当时期我国的孔子何尝不是周游列国,宣扬他的理念呢?其实他们的游历可算作是一种旅行,周游各地,不仅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人情风俗,还能拓展视野,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若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外面风吹浪打都不知,最后只能戚戚地作井底之蛙,了无生气地过完自己枯燥的一生;若
你肯睁开眼,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就如同开卷有益一般,总会有收获。旅行不仅仅只有“看”和“行”,还有“想”,还有“思”,还有“学”。在放开心胸看的时候,你也会吸纳一些外在的东西,它们与你体内的价值观念融会贯通,使你蜕变成一个新生的你。
旅行的意义不仅在提升自我,更在于挖掘自我。我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常期盼有一次独属
于自己的旅行,独自背着行囊,置身于天南地北的车厢中,听五湖四海的侃谈,默默地将自己融入那无边无尽的谈话中,在喧嚣中游历自己,认识自己。村上春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认为人应该在一生中有那么一次独自走进荒野,并进行没有危险却不无难耐的旅行,从而体会到在绝境中最可靠的只有自己,进而激发出自身内在的潜力。是啊,人为什么要旅行,是因为自己所处的那块天地已然完全熟悉。所以才希望出外探寻新的世界,于是有了一系列的社会变迁,斗转星移。但人们忘了,人这种生物本就是宇宙中最难测的物体,我们至今不知道自己的潜力能发挥多少,我们的极限又在哪,所以我们才需要靠旅行,出外见识新人事,探索新事物,皆探索之名认识他人,从而挖掘最深刻的自己。只有在不断挖掘时,我们才能将自己还原成最真诚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