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圈启迪
郑集教授是我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衰老生化研究学科和营养学的奠基人,著有《现代中国营养学史料》《中国科学史料丛书》《食物中毒》等书籍。在108岁那年,他还编辑出版了《鉴证长
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所以他曾被称为“世界最长寿教授”和“世界最高龄作家”。
1900年5月6日,郑集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今南溪区)刘家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因自幼体弱多病,加上家境贫寒,他14岁才进入县高级小学读书。17岁时,他以高小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但家里已无钱再供他去上中学,于是辍学回家务农。郑集并没有就此放弃对学业的追求,选择在家自修苦读中国经典古籍。后来,他从朋友处借了10块银圆远赴南京求学,并如愿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交不起学校住宿费,郑集便选择住在南京鸡鸣寺的一间破庙里,每天吃的是黑面烤饼,晚上睡在庙里的一块破匾上。这样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的志向,反而激发出他更加勤奋读书的动力。
大学毕业后,郑集在学校留任并担任农学院助教。1930年,他又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进入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并将生物化学和营养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赴美留学之前,郑集在日记本中郑重写下誓言:“要把中国生物化学这片沙漠,变成林茂草丰的绿洲,这是我至高无上的理想。”4年后,郑集如期获得名校博士学位,随后带着最前沿的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知识回到了祖国。受大学时结识的老师秉志教授的邀请,郑集来到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工作,并在这里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生
物化学专业机构——
—生物化学研究室。1935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医学院,郑集筹备了生物化学系,并成为该系最早的教授之一,自此开始了自己长达70余年的教育事业。
当时,国民普遍营养不良,大部分人体质孱弱,被列强扣上“东亚病夫”的侮辱性称谓,令郑集十分痛心。为改善国民营养状况,他在研究生物化学的同时也潜心研究营养学,立志通过自己所学来改善国民体质,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谷物碾磨过细会造成营养素丢失”“常用食物的营养素分析”“储藏和烹调对营养素的影响”等课题研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由他发起的。为普及营养知识,增强国人体质,郑集还为杂志、电台写出了一系列科普文章。新中国成立后,他编纂了一系列营养学专著,为中国相关领域的教育事业与学术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0年7月29日,郑集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111岁。
郑集并不属于那种有长寿基因、很少生病的人,相反,他一生为、胃病等多种疾病折磨。年少时,他曾患上严重的,两度因病休学数年;年过六旬时,他先后做了3次开腹手术,住院近一年半;1997年因失血1000多毫升,住院80天;2001年他摔断髋骨;2004年,又因胃病再次住院4个多月。他长寿靠的是对健康和营养方面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和在生活上的严格自律。
他曾经向大家分享过他的长寿秘诀,共有10点:
1.乐观积极,阳光心态;
2.生活规律且自律;
3.饮食有度,注意卫生;
4.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陆琼
中国营养学之父郑集的养生秘诀76
5.戒烟限酒;
6.改掉不良嗜好,节制性欲;
7.坚持运动;
8.注意小病;
9.做好劳动防护,避免受到意外伤害;
旅游文章
10.多呼吸新鲜空气,多接触阳光。
这些看起来都很简单,但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他的养生经验吧。
饮食讲究
作为营养学专家,郑集格外重视饮食,他的16字方针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具体做法:早餐,1个煮鸡蛋,250毫升牛奶加一小把麦片,两片面包;午餐,荤素杂食,巧妙混搭,主要以素食为主,饭前要喝一碗汤;晚餐,五六分饱为宜,以粥品为主。饮食内容上,郑集主张丰富多彩又朴实无华,五谷杂粮,新鲜蔬菜,时令水果,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贝”。油炸、腌制类食物,他基本不吃;过辣、过咸、过甜的食物,他敬而远之。早餐、午餐他只吃七八分饱,保持细嚼慢咽的习惯,每天吃1—2个水果,喝绿茶。他曾将自己的膳食经验总结如下:六维营养(经常补充维生素A、B1、B2、B6、C、E),餐饮八律(每顿饭八分饱即可),八有八少(有素有果、有荤有蛋、有奶有茶、有粮有养,少酒少荤、少油少陈、少甜少咸、少懒少撑)。
生活规律
郑集认为,健康其实很简单,就是指身体各个器官能协调有序,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正常进行,而不要过分去人为干扰。因此,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让身体超负荷运转。生活中,郑集在起居作息方面
极有规律。早上5点准时起床,然后按摩1小时。12点准时吃中饭,午餐后睡1—2小时。下午读报2—3小时。晚饭后静坐或散步约半小时,9点准时入睡。即使大年三十晚上,他也能做到从不破例,按时入睡。
兴趣多样
在《我的回忆录》一文中,郑集写道:“50岁以后,我业余时间喜欢种菜、养花;60岁以后,对古典
文学渐感兴趣,尤喜琢磨唐诗宋词,偶尔也写一点诗词自娱自乐;晚年对国画欣赏和旅游也越来越感兴趣。”无论在哪个年龄段,他都会根据需要到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让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让心里充满了无穷乐趣。
坚持运动
郑集对劳动的热爱从小到老都没有变过,他会经常做家务,老了生活也一切自理,闲来无事,便在自家后院种植蔬菜,摆弄花草。到了60岁后,他注意起了锻炼,每天早晨起床后先在床上做15—20分钟他自创的“床上操”。安排好当天工作后,还会再做一套自编的综合健身操,吃完晚餐后通常会静坐或是散步半小时。除此之外,学习和创作也是他钟爱的脑力运动,并把此当成一种乐趣。郑集精通英、德、法、俄四国语言,74岁时还在自学日语,90岁时又在自学朝鲜语。在80—90岁的10年间,他独自编著并出
版了7部专著,同时发表科学论著、述评及科普文章56篇,合作研究论文16篇,指导硕士、博士生十余名。100岁时,他还每天去学校上班,后来不慎摔一跤导致骨折,才离开心爱的校园。
淡泊豁达
郑集生活非常简朴,从不讲究物质条件。不少保健品商家登门拜访,请他为产品代言,他都一一婉拒。晚年时,他毅然把自己的房产捐做公益。为此,他还写过一首《散财歌》:“聚财还须会散财,聚散合理免祸灾。取诸社会应反馈,留给儿孙理不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奴才。钱多易使人堕落,骄奢淫逸接踵来。从来发富不三代,皆因遗产种祸胎。”他认为,养身先要养心,心平气和才能身体健康。在其《生死辩》一文中他强调:“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他始终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时刻保持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年轻心态,而且经常告诫人们:“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伤心事和不如意的事,关键在于有放宽胸怀、治愈内心创伤的能力和抵抗不良情绪的能力。”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