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研究文章述评分析——以旅游学刊2013-2014年为样本
作者:邓志刚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8期
    邓志刚
    笔者从《旅游学刊》2013-2014年登载的专业论文选取了14篇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文章,较详尽地进行研究内容述评,并就作者信息、关键词、研究领域/案例所在地/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四个视角进行了指标统计分析,方便旅游同行对近年来我国旅游学者在旅游目的地领域的研究取得总体性认知。
    一、引言
    旅游目的地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选取2013-2014年发表在《旅游学刊》的14篇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文章进行述评(见表1)。本文的述评分析主要从研究内容述评、相关指标统计分析两方面着手。
   
    二、研究内容述评
    本文选取的14篇文章从研究内容视角,可大致分成四个研究领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目的地安全/信任、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旅游目的地意象/形象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
    田祥利、白凯(2013)在厘清突发事件和危机概念基础上,通过构建入境旅游人数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西藏2005-2009年月入境旅游人数统计数据,分析了西藏2008年“3.14”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和政策响应作用机制。
    王京传、李天元(2013)通过对国外公开发表的以“tourism governance”、“destination governance”、“tourism partnership”为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国外目的地治理研究的时空特
征、研究内容和研究不足,提出进一步的目的地治理研分要加强理论体系构建,扩充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拓展研究的空间范围,构建各主体的有效参与机制,探索目的地治理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适用性。
    史春云(2013)以651条国内长途团队世博旅游线路详细报价为基础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地理空间背景条件,比较分析了旅游线路模式中基于线路节点特性的旅行模式、角、功能、停留时间与旅游花费,对世博线路中的旅游目的地合作圈层进行了划分,深入探究基于旅游线路模式的长三角城市目的地旅游经济收益的空间差异。
    (二)旅游目的地安全/信任
    姚延波、陈增祥、贾玥(2013)探究游客对目的地信任的维度,考察其对游客满意度、游客重游意愿与推荐意愿的影响。通过479份实地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游客对目的地的信任属于二阶因子结构,其维度包括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能力、感知友善与感知正直,进一步分析了3个不同维度对游客满意度、游客重游意愿与推荐意愿的影响。
    邹永广、郑向敏(2014)在阐述旅游目的地安全感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游客安全感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了游客安全感的形成过程,构建了游客安全感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三)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
    刘丽娟、李天元、王雪(2013)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绩效评价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活动绩效评价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
    白凯、胡宪洋(2013)从理论来源与关系辨识两方面对国外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进行了归纳,清晰了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与品牌个性理论、个性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层级递进关系,通过自我一致性理论,构建了目的地品牌个性、形象、目的地品牌化与游客自我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静、焦勇兵(2014)以西湖、西溪湿地、大运河.杭州3个地理区位相近、旅游吸引物相似的旅游目的地为样本,从品牌个性视角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差异化定位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就3个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给出了方向性建议,并从品牌个性视角以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定位模式进行了探究。
    陈晔、李天元、赵帆(2014)探索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旅游者体验与目的地品牌形象的结构方程模型。经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的3个要素(信息价值、友好性和交互性)通过功能性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中介因素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感知,但信息价值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对旅游目的地优化网络界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四)旅游目的地意象/形象
    周永博、魏向东、梁峰(2013)结合两个水乡古镇案例,基于大样本抽样调查,采用改良的“重要性——绩效”复合分析(IPA)工具,探索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和方法,为江南水乡旅游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提供策略建议。
    刘力(2013)综合影视旅游和旅游目的地形象两个研究领域,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把影视剧对潜在游客目的地形象感知和旅游意向的影响纳入一个整体性框架之中,深入分析潜在游客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以及影视剧对潜在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
    胡宪洋、白凯(2013)编制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问卷,通过对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的正式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3次验证因子分析,探讨并验证了旅游目的地形象修复策略对中外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
    范钧、邱宏亮、吴雪飞(2014)综合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及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将旅游地意象分为5个要素,将地方依恋分为2个要素,并构建了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
    王媛、冯学钢、孙晓东(2014)对国内外旅游地形象时间演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包括旅游地形象随游览阶段的演变、事件前后的旅游地形象变化、旅游地形象的生命周期演变、旅游地形象的季节波动等,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旅游地形象时间演变机制,并从供给方与游客两个层面对感知形象与发射
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三、相关指标统计分析
    (一)文章作者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的14篇文章共计有32名作者署名,其中李天元、白凯各署名3次,胡宪洋署名2次,其余作者均署名1次,因此参与文章发表的作者实际人数应为27名(详见表2)。
   
    1、文章作者性别统计分析
    剔除了发表多篇文章的重复署名后,余下的27位署名作者中,男性为18位,女性为9位。男性人数恰
旅游文章好为女性的两倍。
   
    2、文章作者署名单位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