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歌曲喜欢的原因。
《兰亭序》的作词人方文山表示这首歌曲的灵感来源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这首歌词韵味悠长,令人品味再三。周杰伦以京剧小旦吊嗓子的方式重覆唱一遍副歌,颇有剧中剧的感觉,更增添了《兰亭序》的古典美。
《兰亭序》作为杰伦的第五首中国风歌曲,因有了前面几首的经验,其作曲编曲都更加成熟和得心应手。该曲的整体作曲风格都偏向婉约化。一般来说,作曲常见的手法是低开高走,也就是大众最爱用的作曲套路,即常规的主歌在低音域徘徊游走,而到了副歌高潮部分,按理说一般人都知道到了高潮了,该升高音了。然而这首歌副歌高潮部分的前几个音符却依旧在低音上。5612121321(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一级一级地往上蹦着走,磨磨蹭蹭地好不容易到了高音了又一下子掉了下来,然后再往上这般循环。好不容易到了副歌第三句了才在高音域稳定下来,“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并且到达一个所谓的小高潮。这种处理手法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你听歌时无论是高兴还是难过,心情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你都能在这种曲子中到相应的共鸣。或许可以这样解释:由于副歌高潮部分有一个从低音到高音的逐级提升的过程,这也给了听众一个时间上的准备阶段。就好比人先经历低谷,再攀上高峰一样,这时人的视野才更加广阔深远,而他此刻的心情,想必也会更加复杂,感触也会更多。
扯远了,回到情感寄托上,如果单从这首歌的歌词上看,方文山其实把该曲的感情所属片面地限制在了男女情感上,而这也为一些人所诟病、认为这是这首歌的缺点等等。但是如果再回到这首歌的作曲上看,却会发现,由于上文所讲,带有这种作曲手法的作品在整曲情感上始终带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惆怅,并且对于副歌高潮的积极之处也极力保留着一定程度上的克制,若喜若悲,耐人寻味却又引人思考。这反而又再一次地跳出了歌词代表的男女情感的限制,仿佛返璞归真地回到了它的前身——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上面。因为原版《兰亭集序》中古人所王羲之 兰亭序传达出的宇宙观、人生观,同样也是喜忧参半的。既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也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感慨。这里直接贴上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阅读这样的文字,也恰如刚才解释的听歌时的感受一般,无论你积极还是消极,都能在这些文章和曲子里到共鸣。当你纵情欢喜
时,它可以让你冷静下来避免上头,而当你消极难过时,它又能适时地给予你它独到的关怀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