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羲之书风与魏晋风骨
用自己的心灵去创作书法作品。士族阶层个体利益促进个体人格独立发展。通过书法的载体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不是他的技法笔法不可超越,而在于后世精神的底蕴和基底坍塌了。
王羲之 兰亭序
标签:魏晋风度;晋人尚韵;个性张扬;文化底蕴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因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
王羲之在少年时代,随家南迁建康,后迁居山阴。王氏家族在东晋时代名声显赫,父亲王旷与其伯父王导倡议晋室南迁,都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功勋之一。当时的社会上就有“王司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王”家的社会地位在东晋非同凡响、举足轻重。羲之少从叔父、姨母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兼善隶、草、正、行各体。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摆脱了汉魏笔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少年时代的王羲之就已声名远播,作为一个性情中人,中年又不屑于官场。《晋书·列传第五十》:“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羲之
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这段记载中无论是羲之“皆不就”官,还是“我卒当以乐死”的感叹;无论是东床坦腹,还是因姥烹一鹅而“叹惜弥日”,都在向我们说明羲之常于流露感情,都充分反映了其本人内心世界的狂傲。张扬的“魏晋风度”可见一斑,王羲之也是一个极有个性之人。大量的亲情杂帖的流传,足以说明羲之是把自己的心灵灌输于书法的创作。
王羲之所生活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會动荡时期,战乱频繁。人们当时的物质生活可能较为贫乏,但是精神世界上是自由的。当代著名学者肖云儒先生说过:“魏晋由于社会动荡,统治力量薄弱……但人的心灵自由……这就出现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人的自觉。”于是魏晋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百花齐放。而这时的魏晋玄学应运而生,魏晋玄学是社会动荡的产物,是从儒学失落的间隙中发展兴盛起来的新的哲学思想。由于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非常自由,在文化领域就形成了个性张扬的多元文化的激荡。同时魏晋士族阶层的崛起,个体独立利益促进个体人格的发展。而这一切就导致了人性的自我自信和超逸,从而促进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发展,开始走向美的自觉。而羲之出身豪门,正是这些士族中的一员。“皆不就”官和“我卒当以乐死”的说法,王羲之本人作为士族中优秀的代表,其个性必然具有张扬的一面。
魏晋士子思想的活跃,黄老之术“玄风蔚然”。尤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大发展,加上人格个性独立发展,人性得到张扬。表现在书法领域上,“我手写我心”,便是其首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通过书法展现自己的哲学审美(玄学、尚韵)。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主任秦永龙说:“书法结体的疏密、章法的布白,都是在处理对立与统一,如果去掉阴阳变化中国哲学,也就没了中国书法”。也就是说,中国书法必须蕴含着中国的哲学思想。王羲之作为当时士族文人的杰出代表,其书法思想中蕴含着主流玄学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晋人精神世界上的自由,士族阶层个体人格的独立发展,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一时。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所以说王羲之的书法思想,立足于“晋人尚韵”道家思想,但其本人的思想境界,又早已参透当时社会流行的玄学思想,与其他士子犹如鹤立鸡,其思想境界不可同日而语。北京大学王月川教授说:“中国书法的觉醒时期是魏晋时期,而他的标志性人物则是王羲之。”
《兰亭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雅序》写的序文手稿。要研究王羲之我们无法回避这幅“丰神盖
代”的书坛巅峰之作。这幅叙写了兰亭雅序的盛况,抒发人生的种种感慨,文笔流畅洒脱无拘,将晋人的精神风貌,气质神韵抒发的淋漓尽致。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从文学的角度,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
书法角度上,《兰亭序》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天质自然,丰神盖代”。黄庭坚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明代大儒解缙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唐太宗作为一代开国皇帝,也亲自为王羲之撰写《晋书》的评论“……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四处征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大量的摩勒刻石,并将拓片赏赐给身边的
大臣。于是众人惊相仿效,临摹王氏字体,蔚然成风。肖云儒说:“唐太宗的偏爱和推崇王羲之,使其成为初唐书法的奠基者。”王羲之的书法经过唐人的弘扬,最终得以确立书坛宗师的地位。
综上所述,王羲之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彪炳史册的书坛泰斗,一方面在于其本人自身所具有的横溢的才华和超凡脱俗的艺术气质。另一方面与魏晋时期尚韵的社会文化氛围,活跃的学术思想不可分割。
为什么后世竟没有一人能够超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吗?北京大学王月川教授说:“王羲之……之所以不可超越,不是他的技法笔法不可超越,而在于后世精神的底蕴和基底坍塌了。”事实上确实如此,“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中国历史上如此开放,活跃的社会思潮,唯有魏晋。没有了开放活跃的社会文化底蕴,又怎么可能出现第二个王羲之呢?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李泽厚著.
[2]《美学散步》宗白华著.
[3]《从临摹到创作》沃兴华著.
[4]《中国文化史》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
[5]《儒家思想与中国书法》孙丰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