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羲之字的评价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们⽇常⽣活中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书法有⾃⾝的艺术魅⼒。那么,⼈们对王羲之的书法是如何评价的吗?以下是由店铺为⼤家整理的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评价
  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从不同⾓度来看王羲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唐太宗肯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但王羲之客观的书法⽔平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
  再者,如果说字因⼈(李世民)贵,那皇帝贵为天⼦,那岂不字更贵?但事实上皇帝留下的字迹,还是没有王羲之的字贵。因此,字因⼈贵也有不合理的⼀⾯。王羲之个⼈书法⽔平起了决定性的作⽤。
  再来谈书法风格问题。风格这两个字也是新名词,在古代很难谈到“风格”问题,但也强调书法某⽅⾯的特⾊问题。你很难拿出⼀个准确的字眼来圈定他,诠释他,很难做到。因为往往⼤家⽆特⾊,⼤家⽆风格。这是⼀句什么话呢?这也是现在书法论坛上很少有⼈提到的。真正的书法⼤家都没有什么特⾊,包括其他⽅⾯的,绘画是,诗⽂都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到戏曲频道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个⼈就论到梅兰芳的特⾊问题。说梅兰芳没有
特⾊,为什么没有特⾊?因为他浑⾝都是优点,他每个⽅⾯都超长与别⼈,你说他特⾊在哪⾥?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他被称为圣⼈的时候,就是⼀个绝对的覆盖⾯,他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
  我们谈到杜甫诗圣,你说杜甫诗有什么特⾊,当然,你要故意去总能,但整体说来,他覆盖整个⼀个格律诗坛,站在了最⾼点。就像他写的望岳⼀样:“会当凌绝顶,⼀览众⼭⼩。”你说泰⼭有什么特⾊,你说他太雄伟太⾼⼤,这就是他的特点——“⼤”,那也不能叫特⾊,他的特⾊是囊括了所有其他⼭的特点。你说王羲之是书圣的时候,他也就是书界之尊,你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别⼈都只是学到⼀部分,学到⼀部分的⼈反倒成了个特⾊。⽽对于他,很难⽤什么风格特⾊去衡量他。这样说,有⼈可能说,你太迷信王羲之了。有⼈说王羲之的字属于中和⼀派,不是雄强的,是中和的,是以韵胜。
  所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真是个俗词滥调。我们说到王羲之的时候,我们想⼀想,王羲之的书法岂⽌是尚韵,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意吗,难道他的书法不尚法吗?他成为万世法成,后世所有书家都在学习他,难道不尚法吗?他那个意境之⾼远,难道不尚意吗?他韵味之醇厚,难道只尚韵吗?所以王羲之的不管是神、意、韵,他各个⽅⾯都是完美的。有⼈说他是中和之美,我们姑且认同他这个话。但是我们知道什么是“中和”吗?“中和”就是不激不历,风规⾃远。这就是孙过庭《书谱》中说的“中和”。其实,⼀切以中和为⼤!你说⼀个⼈写的字⾮常慷慨激昂,阳刚⽓⼗⾜,另⼀个⼈说他写的字阴柔⽓⼗⾜,属于秀美⼀派,或者是粗壮的、古拙的、⽼辣的,其实这⼀切都最后归结为“⼤中和”。
  中和才最⼤,有些⼈特别强调书法特⾊,要有个⼈⾯⽬,其实是不好的。我告诉⼤家,清代有⼀个诗书画都很精通的⼤家,叫杨钧的著有笔记《草堂之灵》,他说过⼀句话:
  “凡⾯⽬特异者,其道必⼩。字之冬⼼板桥,⼀⼊藩篱,终绝出路,⼩道数载可成,中庸百年莫尽”。
  真正⾯⽬特别诡异,很奇特的⼈,其道必⼩。像⾦冬⼼(⾦农)、郑板桥,这两个⼈都是诗书画⽅⾯有成就的⼈,但由于他们在书法上的特⾊⾮常突出,所以杨钧说是⼩道。你说是特⾊,其实也反应了他们的不⾜,也是缺点。往往就是这样,当你感觉到你写出来字特别秀美的时候,你就失去了雄强失去了古拙,相反,当你感觉你写出字来特别古拙、特别⽼辣的时候,你就失去了书卷⽓,失去了完美⾼华婉转。所以⼀种特⾊总掩盖着另⼀种不⾜,所以说⼩道,⽽⼤道就是“中庸”。我们知道⾦冬⼼、郑板桥写得好,但⼏个⼈在学呢?⼀旦进⼊他们这个藩篱,则终绝
  出路,就⽆路可⾛了。所以,⼩道数载可成,你可能学了⼏年就学得很像了,然⽽“中庸百年莫尽”,你想学习王羲之,此⽣何易?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属于中和⼀派书风,不激不厉,风规⾃远,不激不厉,旨在中和。中庸之道是不左不右的⾦光⼤道。学习书法必须要了解王羲之,要学习王羲之。这是早已有定论的。王羲之的书法是如此的伟⼤。
  张融,这个⼈是南朝的齐国⼈。这个⼈写的字被皇帝看到了,说他没有⼆王之法。这个⼈说:“不恨⾂
⽆⼆王法,恨⼆王⽆⾂法”。是何等的⾃负!后来,很多⼈引⽤,来说明要有⾃⼰的特⾊、⾃⼰的⾯⽬。这个⼤套话是没错,但是具体到张融这个⼈,我们看到,⼆王的法则依旧通⾏⽆阻,并且引以为法,张融之法安在哉?我们可以说张融法⼩道,⼆王法⼤道。
  王羲之的字是刚柔兼济,刚强之美和阴柔之美⼆者是组合得⾮常好,恰到好处。后世张旭、怀素,
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字⽐较,他们就是完美的;但⼀旦和王羲之相⽐,就发现他们刚烈之处太多了,过于激烈,中和之美差了⼀些。还是⽤王羲之的⾼度来看待颜真卿,发现颜真卿的字稍微粗野了点。⽤王羲之的⾼度来审视欧阳询,欧阳询稍稍板滞了点,特别在⾏草书⽅⾯,稍微板滞⽣硬了点。⽤王羲之的⾼度来审视赵孟頫,赵孟頫稍微圆熟了点,⽅笔少了⼀点,阳刚之⽓稍稍弱了⼀点。所以⽤王羲之的⾼度审视其他书法家,都似乎感到某种不⾜,尽管后来的这些⼤家也都是⼀领风骚数百年,但⾯对王羲之,都得⾯北称⾂。
  ——习板桥易,习右军则千古不易。中庸⽆特⾊,盖其⼤道矣。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评⽈:“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引⼊⼀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草书法先河。特别是⾏书《兰亭序》有如⾏云流⽔,潇洒飘逸,⾻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四字,每⼀字都姿态殊异,圆转⾃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书法家,他⼀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倡⼀⼈之书者,仅此⽽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处,今⼣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多年才稍知⼊门,可见释读之难:⼀千六百多年来⽆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体⽽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书法的介绍
  《兰亭序》晋朝⼈叫《临河序》,后⼈⼜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三百⼆⼗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三⽇,天朗⽓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
孙绰等四⼗⼀⼈在⼭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对良⾠美景、⾼朋挚友,⽤蚕茧纸、⿏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的序⽂,王羲之回家后⼜重写了数⼗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也特别爱重,交付⼦孙传藏,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嗣,交弟⼦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观览”。贞观⼗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本以赐近⾂,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今已经⽆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骇⽬”。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个“之”字皆别具姿态,⽆⼀雷同。⽤笔以中锋⽴⾻,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韵⽣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其字皆映带⽽⽣,或⼤或⼩,随⼿所出,皆⼊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博的⽂化素养和⾼尚的艺术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