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亭序》中的错别字看真假
从《兰亭序》中的错别字看真假
错字一 . 第一行的“岁”字。
其实王羲之写的不是“歲”,而是它的异体字,王羲之 兰亭序 “岁”(歲)上面写成“山”,我并不说这是错字,而是王羲之是这样写岁字的,好像王献之也这样写过,估计那时 书法界,许多人是上面写成山的。
我说这字写错了,是指“岁”字的右点。在《太宗兰亭》系,除北京神龙版本外,所有的《兰亭序》版本岁字都没有右点,只有丰坊刻石在那点的地方有痕迹,刻石有痕迹,有可能是石块脱
落,这个再正常不过了。这从侧面说明,北京神龙本可能就来自丰坊刻石的临摹,绝对不是什么最接近于兰亭真迹的双勾再填墨的原迹本。
唐太宗时期,对《兰亭序》摩了许多次,特别是临摹,有点没点,看得很清楚的,包括隋开皇本,岁字都是没点的,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太宗兰亭》岁字是无点的。
而在宋朝体系的《南唐兰亭》体系中,金版岁字是无点的,怀仁版是有点的,熙宁版是有点的,这里有点蹊跷的是,与金版《南唐兰亭》同石所拓的另一拓本,却有点!这两版 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至”的写法不一样,除此二处之外,其它的完全一样。对此,我的理解是,《南唐兰亭》被人刻石后,在没有洗石的情况下,拓印了第一张《金版兰亭》,为什么说是第一张呢,因为在“良可”二字的圈圈上粘有原来的纸,这是《金版兰亭》保存者一鸣先生说的。另外,金版字的笔画边缘教钝,而另一个黑白版本清晰许多,可以确定,黑白本是在洗石后拓的。为何同一石的前后不一样呢?
我的观点是,刻石人拓印了金版《南唐兰亭》后,就修改了刻石,后来就有人或是刻石人,在洗石后拓印了黑白版。我以为,刻石人这么做法,是为了保持《金版兰亭》是唯一的真迹——真的笔迹。
所以,所有宋系以后所有类《南唐兰亭》版本,除金版外,全部“岁”字都有右点。这刚好与唐系的“太宗兰亭》相反。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刻石人先刻掉了“岁”字的一点,后来校对的时候,又给加上去了。理解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但考虑到“至”字是完全修改了下面“土”字的写法,我的观点是,修改是
有意的,不是漏掉了,“至”字下面的土部,原纸看得不是很清晰,有些模糊。
结合唐朝《太宗兰亭》无点看,无点的金版《南唐兰亭》是真迹的可能性更大,“岁岁”是相通的。正因为有这个缺点的“岁”字,我才觉得王羲之《兰亭序》应该是《南唐兰亭》这样的,而不是太宗朝那个样子。这就说明,太宗 的宝贝《兰亭序》只是金版的一个临摹品,并不是真迹。
错字二:第十五行“怏然知足”的“怏”字。
这个“怏”字,隋唐版都是这样写的,而《南唐兰亭》,全部是写的是心旁+夫,这是个什么字,我还不认识。
说这个字的意思是,《南唐兰亭》不可能是,用怀仁《圣教序》里的《兰亭》字,凑出《兰亭序》时,没有的字,用隋唐《兰亭序》里的字补上。如果这样凑出《南唐兰亭》,那么这个“怏”字是不会变的。我的意思是说,《南唐兰亭》不是凑出来的,是写出来的!
错字三:第十五行“怏然知足”的“然”字。
所有的《兰亭序》,然字是一种写法,右上不是犬字,是行书“火”字。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两种《兰亭》是临与被临的关系,不是完全不相干的两幅字。
错字四:第十五行的“暂”字。
             
神龙版的暂,车部的竖接近右半部分了,这是《兰亭序》版本中写得最长的,与它相当的,还有领字从山本。而定武本和虞本,车部要高一点。定武版本中写得最高的是赵孟頫十三跋本。开皇本与定武本相当。而所有的南唐本,车部都很高,超出了右半“足”字的横,与“口”下边等高。这个高度的顺序,排一个序,依次是,南唐本——(开皇本虞本—道祖本甲二甲五本—定武本)——从山本——北京神龙本。
由此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车”是越来越长了,可见,神龙本水的很!虞本比神龙本好。
至于“暂”是写错了,还是书家都是那么写法,我不去研究。从这个“暂”字,也可以看出,《南唐兰亭》的“暂”字不是来自太宗朝《兰亭》里的“暂”字,不是集字而成,而是单独写成的。同时,它也证明《南唐南亭》和《太宗兰亭》是有关系的,不是毫不相干的,因为都错得差不多!
这里我们注意到一点,十三跋兰亭,车的高度与南唐本一样的,十三跋兰亭是赵孟頫手追心摩的作品,它的“崇”字,中间是三点,也是最接近《南唐兰亭》的。还有,“静”字长竖勾,引字的长“竖”,我感觉,赵孟頫好像在追摩着王献之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