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秘传“九⽤”——完整、有效的⽤笔技法
在韩⽅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堂禁经》中,只有九种⽤笔⽅法,数量很少。那在实际书写中,究竟够不够⽤呢?我们来深⼊研究⼀下这个问题。
1.笔⼼的状态
我们知道:“笔⼼为帅”,所有⽤笔动作,归根到底都是使⽤笔⼼。
笔头是⼀个圆锥形,如果笔⼼很⼩,就等于圆锥形的中轴,现在的⽑笔,笔⼼太⼤,你⽤笔时要想象中轴的状态,为了图⽚清楚起见,我这⾥⽤⼀个中等笔⼼做例⼦。
你看,笔⼼的状态只有三种:垂直、倾侧和弯曲。其中倾侧这⼀种,只有在空中才可能。因为⽑笔是软的,⼀下到纸⾯,就会弯曲。所以真正起作⽤的,只是垂直和弯曲。
笔⼼⼀弯⼀直,称为⼀个来回,或者⼀次起倒。书法上的动作,其实都在不断地做着起倒。
王羲之 兰亭序
2.起笔的动作
先来看看起笔时笔⼼可以做什么动作。起笔就是笔锋怎样下到纸⾯。从笔⼼的⾓度看,只有两个可能。⼀是笔⼼直下,⼆是笔⼼侧下。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没有。
2.1笔⼼直下:驭锋
笔⼼直下纸⾯,就是使尖锋接触纸张。“九⽤”中称之为驭锋。九⽤之三说:三⽈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其是也。
驭锋就是直撞,如果连住其他笔画,⼜称暗筑。
《⽟堂禁经》以“⽬”、“其”这两个字为例⼦。这两个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了左边的⼀竖。所以你⽆须做什么动作,你做了也看不见。下笔时,可以简单地⽤“直撞”下笔。
下笔后,如果想粗⼀点,可以来回摩擦⼀下,这样就可以把笔毫拉开⼀点,称为开锋。开锋时⼿腕来回摇动,⽤的技法是衄锋。
2.2侧锋下纸,先取分数
第⼆种情况,是侧锋下纸,笔锋侧下纸⾯,⽬的是使⽤副毫,这时候就要决定使⽤⼀分笔、⼆分笔还是三分笔。
选择分数⽤什么动作呢?当然是下蹲。弯曲笔⼼的动作,称为蹲。
《⽟堂禁经》说:四⽈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等⽤之。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字,在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取得侧锋⼆分笔,然后开始⾏笔。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字,在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取得侧锋⼆分笔,然后开始⾏笔。
2.3改变⽅向:衄锋
如果起笔⽤两⾯换、三⾯换,或者是藏锋蚕头等等,这就要变换⽅向,
变换⽅向⽤衄锋,习惯上称为换笔⼼。只要把笔⼼(或者说把笔管尾部)扭向你要的⽅向,⾏笔⽅向就改过来了。
《⽟堂禁经》说:六⽈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之。
简⾔之:
笔⼼直撞纸⾯起笔,是驭锋。
笔⼼侧下起笔,可⽤蹲锋取分数。笔⼼的弯曲度决定线条的粗细。
衄锋改变笔⼼的⽅向,起笔时两⾯换、三⾯换、藏锋蚕头等,都可以⽤衄锋。
3.⾏笔动作
起笔后就是⾏笔,笔⼼在⾏笔时有⼏种情况呢?也是两种:⼀是⽤尖锋⾏笔,⼆是⽤侧锋⾏笔。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也没有。
3.1尖锋⾏笔:趯锋
尖锋⾏笔,古⼈称为“竖管直锋”。由⼀连串的圆点组成线条,古代称之为鳞勒。这种线条边缘理念上是⽑的,鳞⽚排列的疏密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下压的⼒量很⼤,尖锋就会发⽣跳跃,所以⼜称为趯锋。
《⽟堂禁经》说:“七⽇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是也。”“紧御”原来的意思就是紧紧地控制住马,“涩进”不是疾⾏。最要紧是下压⼒量⼤,好像⽤锥⼦画⽯头。
在书法中,尖锋线是纯⾻线,经常和侧锋线交叉使⽤。《阴符经》这本贴使⽤很多尖锋线,造成坚强挺拔的效果。
3.2侧锋⾏笔:挫
侧锋⾏笔,是⼀连串类似烫⽃的点所组成,根据你下蹲的⼒度⼤⼩,笔⼼弯曲度就不同。从⼀分笔到三分笔,侧锋线有不同的粗细。侧锋⾏笔称为挫,可以拖,也可以推。因为尾巴是笔腰的痕迹,好像折断的⽊头,所以叫断笔。
虞世南《笔髓论》说“横毫侧管则钝慢⽽⾁多”,侧锋线是⾁线。因为粗细变化⼤,形态多,所以书法作品中⼤量使⽤。
3.3尖锋线和侧锋线的互⽤
初学书法,往往⼀根线只⽤⼀种锋。到后来,就会注意尖锋线和侧锋线互出,⾻⾁相济。⽽熟练的书法家,在⼀根线中都会变换⽤锋。
你看褚遂良《阴符经》中“静”字这两横,或者“道”字的⼀竖,都是尖锋、侧锋并⽤的。
简⾔之:
⾏笔只有两种情况,尖锋⾏和侧锋⾏。
尖锋⾏笔称为趯,竖管直锋,写出来的线条⼜称鳞勒。
侧锋⾏笔称为挫,横毫侧管,写出来的线条称为断笔。
4.收笔的动作
《⽟堂禁经》有三个收笔动作。这就是断尾⽤挫笔,圆尾⽤顿笔,尖尾⽤揭笔。
这⾥要先讲讲《⽟堂禁经》的⽤字。“九⽤”的名称,有六是“锋”,三个叫“笔”。凡是称为“锋”的,都是指某⼀个使⽤笔锋的动作,凡是称之为“笔”的,指完成⼀个笔画的动作。就像我们平时说“我写完⼀笔了”,意思是整个笔画完成了。
4.1断尾:挫笔
第⼀种断尾,⽤挫笔收。“挫”⽐较特殊,当它作为侧锋的⾏笔动作,是可拖可推的,但⽤来收尾时,就只⽤推。
《⽟堂禁经》说:⼆⽈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之。
“挨锋捷进”就是快速推进。唯有这样,才有漂亮的断笔效果。
从理论上说,侧锋⾏笔本⾝就是挫。但收尾断笔效果好不好,靠得是最后⼀下快速推进。所以“九⽤”称“挫笔”不称“挫锋”,是强调最后收尾的作⽤。
《⽟堂禁经》举例所说的“下三点”,也是这个意思。你看这个“经”字的下三点,⼀下笔就开始收笔。这种点我们称为挫点,⼏乎没有⾏笔阶段。下笔⽴即⼀挫结束,凸显挫笔的收尾作⽤。
要注意,挫笔可以⽤在任何笔画的收尾。横竖撇捺都可以。
4.2圆尾:顿笔
第⼆种收笔动作,是顿笔,收圆尾。他的效果,就像王羲之“怀”字⼀竖的尾巴。
《⽟堂禁经》说:⼀⽈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之。
这种收笔,是⽤尖锋⼀去⼀回,推前⼜扭回。
你看王羲之这个“引”字,左右两竖的收尾都是圆形的。右这⼀竖⾏笔⽤挫,有很明显的痕迹。这时候,侧锋在纸⾯上,没法转圈,⼀转笔锋⽴即绞起来了。“摧锋”就是要把尖锋推到前⾯,然后“骤衄”,快速扭
回,就成功了。
我在26课提出⼀个思考题问各位。如果把顿笔动作做得很⼩,会有什么结果呢?答案很简单,顿笔动作越⼩,圆尾当然也跟着缩⼩。⼩到跟⾏笔粗细⼀样,这时候尖锋⼏乎是沿着直线往前⼜回缩。结果尾巴好像挂着半滴⽔珠,书法上
叫“垂露”。
4.3尖尾:揭笔
最后⼀种,揭笔,尖尾巴。
揭笔有两个动作:先结束⾏笔中线,换向,以尖锋收尾。
《⽟堂禁经》说:九⽈揭笔,侧锋平发,“⼈”、“天”脚是也,如鸟⽖形。
以王羲之“天”字⼀捺为例,我们看到尾部的尖锋是向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整条线⼿腕是右左右左。
以王羲之“天”字⼀捺为例,我们看到尾部的尖锋是向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整条线⼿腕是右左右左。
第⼀个右左,是起笔和⾏笔,第⼆个右左是收笔,包括侧锋和平发。
类似于这样的捺笔,如智永这个“念”字⼀磔,尖锋不在上⽽在下,都是⽤揭笔收尾的。
知道了揭笔,智永这个“菜”字撇捺的写法,也就迎刃⽽解了。
尖锋到尾
揭笔也可以⽤于横竖收尾,收完后就有⼀个尖尾巴。
如果揭笔的幅度⾮常⼩,沿着⾏笔中线下来,这样的收尾,称之为“悬针”。
收尾时如果笔毫铺得太开太扁,揭笔可以和按锋⼀起⽤。
《⽟堂禁经》说:⼋⽈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之。这⾥囊锋虚阔,就是收铺开的笔毫。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不”字的⼀磔,形状很奇怪。我们现在知道,这就是先按后揭的。
后世运⽤这种⽅法最出名的当属颜真卿,他晚年的捺笔⼜称燕尾,确实是王羲之的传⼈。
请⼤家注意,“按揭”是以掌⼼左右为标准,左揭腕就是⼿腕向右,掌⼼向左,右揭腕就是⼿腕向左,使掌⼼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