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唐代到明代中期以前《兰亭序》的接受
——以版本为中心
◆ 车晴晴( 华东师范大学 )
摘要:
《兰亭序》的摹本及后世的临本、摹本、翻刻本等甚众。这些版本,或为内府所藏,或为民间流传。学者书家聚讼纷纭,品评、鉴赏《兰亭序》,并彼此交流版本的信息和学习心得,成为书法史上别具一格的风气。本文梳理唐代至明代中期《兰亭序》的鉴藏、传播、版本等,或于《兰亭序》的传播研究裨益学林。
关键词:兰亭  王羲之  接受
王羲之(约303-361),东晋琅琊人,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书圣”的尊称,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
人称为“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东晋五大家族的琅琊王氏望族,为重要的门阀士族。他自幼从卫夫人习书,师承钟法一脉,后又博览古迹,一变钟法一脉旧体,开启了新体书风。
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雅集,与会者皆赋诗,编成一集,众人请王羲之作序一篇——《兰亭序》,记述众人曲水流觞雅集一事,并由此抒发内心的感慨和人生的感悟。
李世民十分珍爱《兰亭序》,让
人摹写数本并分赐皇太子及诸王、近臣,故拓书人的摹本及后世的临本、摹本、翻刻本等甚众。这些版本,或为内府所藏,或为民间流传。学者书家聚讼纷纭,品评、鉴赏《兰亭序》,并彼此交流版本的信息和学习心得,成为书法史上别具一格的风气。
一、唐代的纵向接受
《兰亭序》的文献最早出现在南朝宋王义庆撰的《世说新语》中,直到
唐代才有房玄龄等撰的《晋书》正史正式记载《兰亭序》,以兰亭雅集为契机,唐代众多的文献记载了其胜友如云之况,或“录其所述”,记载了这篇序言的整文,如《晋书》《初学记》《艺文类聚》《法书要录》等。
孙过庭以王羲之为众人所宗仰的巨匠,其《兰亭序》可为书家之杰作,世代奉为楷模,他从创作的状态论及《兰亭序》,《书谱》云: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①
唐代便以《兰亭序》为古典与时风结合的典范之作,把感情的外化和技法的复杂性融合为一体。孙过庭认识到创作不仅是一个技法的积累、风格和书体上的分门别类,更重要的是把握人本身,把自己的感情抒发与艺术表现联系在一起,把表达感情的“怫郁”“虚无”“神超”“志惨”等情形
述诸笔端,才是创作的真正所在。
唐太宗对《兰亭序》也是推崇备至,以《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并亲自撰文《王羲之传》,评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②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详细记载了太宗如何赚得兰亭序。贞观初年,太宗下诏购求兰亭,得知在辨才和尚手中,于是召见辨才和尚,盛情款待之下,辨才和尚还是未肯交出兰亭序,后监察御史萧翼设权谋赚取了兰亭序(一说获得《兰亭序》的是欧阳询),等到太宗驾崩,《兰亭序》也随之陪葬于昭陵。
唐太宗在得到《兰亭序》以后,命令拓书人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摹拓十本以赐太子、近臣等。唐代史料中多处记载此事。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贞观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4 / 3理论研讨
127
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③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尝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普彻窃拓以出,故在外传之。” ④何延之《兰亭记》:“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⑤这种向拓的传播方式,对于《兰亭序》的流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的各种刻本很多都是依照摹本来传承。现在传承的代表性摹本有冯承素的“神龙半印本”、虞世南临本、褚遂良摹本及其临本等,这些版本或得羲之之俊逸,或得羲之浑厚,对后世风格流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兰亭序》的摹本远播西域,于阗地区出现了很多王羲之《兰亭序》的临本。这说明在唐代《兰亭序》随着唐太宗的推崇,并且有摹本流行民间。如Дх.18943(2—1) ,⑥此件临本体现出作者尽量地模仿《兰亭序》的笔法与字形,点画丰腴、骨肉停匀,但是没有临习其章法,如“崇山”二字没有补在“峻”字右边。王羲之 兰亭序
另外P .2622⑦、P .3194⑧,都是唐代抄者在纸的背面习书《兰亭序》,偶有与“神龙本”不同者。如P.2622“崇山峻领茂林修竹”作“茂林修竹崇”; P.3194“之兰亭”作“至兰停”。从这两件习书来看,抄者的书法水平在唐代虽然不算很高,但是从唐代的传播角度来看,在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还能见证遥远的西
域也像中原一样奉《兰亭序》为圭臬,便显得弥足珍贵。
二、宋代的纵向接受
从古至今,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上的推行。宋代书法相较于唐代,已是举步维艰,无法与唐朝所表现出来的恢弘气势相比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
P.2622
P.3194
Дх.18943(2—1)
128
较。一是宋代出现“趋时贵书”的书法现象,书法已经不作为衡量读书人科举考试的标杆,变成了博得权贵赏识的乐事。二是程朱理学占据宋代思想的主导地位,书法艺术难免不受其影响,理学对书法的评价标准为“心正则笔正”,“尚意”的书风受到打击,宁愿全盘肯定蔡襄,也不支持苏、黄、米的洒脱自如,时风迥然一变。
淳化三年,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内府所藏历代书法墨迹摹勒上枣木板,后世称之为《淳化阁帖》,这对二王书法作品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后又有《大观帖》《秘阁续帖》《绍兴米帖》《西楼帖》,刻帖一时成风,从而打破了前人学书必真迹的限制,《兰亭序》并没有被列入《淳化阁帖》。此时《兰亭序》版本众多,收藏之风大盛。宋代文献中记载的兰亭序版本有:最善本《定武本》、毛仲益所藏兰亭拓本、陈伯予所藏兰亭帖、抚州游祖武禊帖、童寿卿所藏兰亭拓本、汪季路所藏修禊序、袁起岩所藏修禊序、王顺伯所藏定武修禊序、王伯长定武修禊序和
汪季路太博定武本兰亭修禊序。
宋代对待经典也体现了尚意的书风,黄庭坚《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十三载:
《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⑨
临书要遗形取神,虽同摹《兰亭序》,书家或风格瘦硬,所以临本矍铄,或书风敦厚,所以临本偏肥。或肥或瘦都脱胎经典,各自成妙,需心领神会。不能以形体的相似与否来品评艺术水平的高低,临摹要以“神韵”为主,以自己理解的笔意去与古人法书相会和,至于在形似和点画细节方面,则不必拘泥。
黄庭坚极力推崇“定武”刻本,认为此帖字形虽肥却骨肉相称,可谓得右军潇洒风流之韵味,故称其为善本。《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十三:
书家得“定武本”,盖仿佛古人笔意耳。褚庭诲所临极肥,而洛阳张景元劚地得缺石极瘦,“定武本”则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犹可想其风流。 ⑩
黄庭坚作为宋四家之一,影响颇广,唯独其推崇“定武本”,影响了后世学者如姜夔等学者。宋代以黄庭坚为宗之人颇多,所以定武本及其翻刻本流传很多。时人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书家则贬低“定武本”,推崇摹本墨迹。
宋代书家围绕《兰亭序》有各式各样的接受方式,不仅有黄庭坚、苏东坡等人的临本 ,也有蔡襄、罗颂、陆游、宋高宗等人的题跋等。宋代开始了以《兰亭序》为中心的研究,如桑世昌《兰亭考》、姜夔《禊帖偏旁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兰亭考》、俞松《兰亭续考》、王柏《鲁斋集·考兰序》。
三、元代的纵向接受
元代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国家,初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人分四等,国家政权由蒙古贵
定武兰亭序(宋拓定武柯九思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4 / 3理论研讨
129
族把持,汉族人民受到压迫。元代文人墨客感到仕途无望,便投身转向于文学、艺术,使得杂剧、散曲、书画艺术在文人的推动下得到长足的进步。赵孟 是元代书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崇古”的书学思想,直追魏晋的书学风气笼罩着整个元朝文人圈,直至明代中期。他对王右军的书法推崇备至,认为右军“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
之,超轶特甚” ,可见对右军崇拜
之深。
随着刻帖的流行,书家已经难以窥见晋人法书面貌,故元代书法对待《兰亭序》传本,更多以赵孟 为旗帜,以为其得晋人风神。所以多
以赵体上溯二王。沈梦麟《花谿集》记载文敏公兰亭帖:“茂林修竹已荒墟,《定武兰亭》岁月除。回首吴兴
松雪老,风流不减右军书。”  方回
《桐江续集》载:“右军《禊帖》不盈咫,善临摹者子赵子。一觞一咏
十九之,方如带玉满匹纸。” 更有
吴澄直接称赵孟 为“今之羲、献也”。赵孟 作为复古主义的代表,在元代影响甚巨,元代基本笼罩在赵氏严整圆熟、道媚秀逸的书风下。赵孟 身体力行地主张学兰亭,其学书《兰亭》极为勤奋。一生临习不下百本,字形都比较接近原本。他临习《兰亭序》可谓得心应手,虽版本很多,但无不各臻其妙,虽后世书家讥笑其书不得笔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对于恢复宋代尚意书风所带来的弊端,却颇显蕴藉。赵孟 除了原大临摹《兰亭序》外,还大字临习《兰亭序》(见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四),曾作小字《玉枕兰
亭帖》(见曹昭撰、王佐补《新增格古要论》)。
赵孟 极其喜欢兰亭,曾于元至大三年,自吴兴往大都。船行之余,赏《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跋文十三次,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记录了版本损字、墨、藏者等。在第七跋中赵孟 提出了其著名书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
笔千古不易。”
元代流传的定武本系统,版本众多。有赵明诚本,配有李龙眠右军像,后附明诚跋,还有王顺伯本、赵子固本、潘经略畤本、龙图阁学士刘公克庄本、翰林承旨赵孟 家本、翰林侍读学士张伯淳本等。
四、明代初期、中期的纵向接受
明代书法大抵可分为三个时期,明代初期是以“三宋”“二沈”为代表,其中沈度颇受皇帝重视,为“台阁体”代表,朝野上下争相学仿,使得前期书法更具理性。
明中期以吴门书家为代表,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书画交易市场迅速发展,吴门书家也主要活动于此地,受到大量书画爱好者追随、拥护。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崇古观念,并将此观念带到书画中去,给形式主义的“台阁体”给予沉重打击。
此时刻帖传播十分广泛,如文徵明《停云馆帖》十二卷,收录从魏晋到明历代名家墨宝,另有华夏刻《真赏斋帖》、吴廷刻《余清斋帖》等,这些都为推动此时的书法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明代《定武本》系统刻帖影响颇广,多达五十几种,有棠梨版本、冯当世本、钱仲耕本、曹士冕本、范序辰本、悦生堂本、新塘李氏本、大慈禅师本、王宜右本、复州裂本、豫章裂本、江州裂本、永嘉本、北京本、鄱阳汪相家裂本、处州刘泾本、石氏胆本等。
书家也重视《兰亭序》临摹、研究和收藏。明代中期文徵明为了配《兰亭修禊图》临《兰亭序》、雪庵临《兰亭序》,其自述:
予书此帖时年七十有二,颇自诧其妩媚气。大理公有文学重望。承旨公与雪庵同朝,书法妙绝,名不在雪庵下,咸相推重。予不解书,窃谓雪庵字画譬如相马,不当
贵肉而贵骨也。知书者以为何如?
祝允明也曾研习定武兰亭,祝氏未见定武本,其猜想应当为神采奕奕,得观后才知笔锋迟钝,与想象中稍有差池,细观方悟书法于混沌中有至极神采。祝氏认识到《兰亭序》乃集大成者,临摹者各因为禀赋和性格各不相同,所以各出一支也皆有益后人。徐渭对于《兰亭序》研究也持类似的观点,强调观其“精神流露处”,以遣兴的方式临摹,不必锱铢必较,能在临摹中时出己意,方为高手,不可以亦步亦趋的临摹。
时人对《兰亭序》也有细微、深入的研究,胡俨以刻本与褚遂良摹本做对比,以“少长”二字与真迹对比,笔锋灵活较为相同。“怀”字、“暂”字因为刻石之故稍有不同。李诩研究兰亭,则更加深入,以周府所刻褚摹本较别刻《兰亭》,记载了褚本谬处三十余。孙鑛也详细记述
12
11
13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