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原⽂及译⽂
《兰亭序》原⽂及译⽂
兰亭序:⼜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在⼭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死⽆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三百⼆⼗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刻⾸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字,兴感⽆端,与王羲之思想⽆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的东晋王⽒墓志不类,疑为隋唐⼈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全⽂: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贤毕⾄,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及其所之既倦,情随
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云:“死⽣亦⼤矣。”岂不痛哉!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兰亭序》译⽂〗
晋穆帝永和九年,这是癸丑年。暮春三⽉初,我们在会稽郡⼭阴县的兰亭聚会,进⾏修禊活动。众多的贤能之⼠都来参加,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起。这地⽅有⾼⼭峻岭,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有清澈的溪⽔,急泻的湍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左右。把⽔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道,⼤家列坐在⽔边,虽然没有⾳乐伴奏⽽稍显冷清,可是⼀⾯饮酒⼀⾯赋诗,也⾜以酣畅地抒发内⼼的感情。这天天⽓晴朗,空⽓清新,和风拂拂,温暖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低⾸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因⽽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们互相交住,转瞬间度过⼀⽣。有的⼈襟怀坦荡,在家⾥与朋友倾⼼交谈;有的⼈把情趣寄托在某些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拘束⽽纵情游乐。虽然⼈们对⽣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竟没想到⼈⽣衰⽼的墓年会很快来临。等到他们对⽣平所追求的事物已经厌倦,⼼情也随着起变化,感慨就跟着发⽣了。从前所感到欢欣的,顷刻之间已成为往事,对这些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融。更何况⼈的寿命长短,随⾸各种原因⽽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天。古⼈
王羲之 兰亭序说:“死⽣也是⼈⽣⼀件⼤事啊!”这岂不很可悲吗!我每次看到前⼈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样相合,没有⼀次不对着这些⽂章⽽叹息悲伤,⼼⾥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向认为把死和⽣当作⼀回事是错误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荒谬的。后世⼈看现代⼈,正如现代⼈看古代⼈⼀样,可悲啊!因此我⼀⼀记下这次兰亭集会者的名字,抄录下他们吟咏的诗篇。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些诗⽂产⽣⼀番感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