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羲之《兰亭序》之美:王羲之兰亭序
浅论王羲之《兰亭序》之美:王羲之兰亭序
书法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书法家,其中王羲之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大家之一。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人,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官至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幼年时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体现出异于常人的书法天赋。他先师从卫夫人后又从张芝学习草书,在钟繇的真书及蔡邕的书法中吸取精华,博采众长,改变了汉魏以来的书风,使楷书完全脱离隶意,创造了秀逸一路的书法风格,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的是其行书、草书。
“书如其人”,书法是艺术家的创造,当然书法家的审美理想、情感愿望等一系列主观的东西也就被融入其中,这些是书法家审美心理的表现,也是书法家人格的外化。一千多年来,人们欣赏优秀书法作品时之所以会得到艺术享受,其根本原因是书法之美。王羲之的《兰亭序》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美
唐朝李嗣真在《评右军书》一文中说:“右军书每不同, 以变格难俦, 书《乐毅论》、《太史箴》, 体皆正直, 有忠臣烈士之象;《告誓文》、《曹娥碑》, 其容憔悴, 有孝子顺孙之象;《逍遥篇》、《孤云赋》, 迹远趣高, 有拔俗抱素之象;《画像赞》、《洛神赋》, 姿仪雅丽, 有矜庄严肃之象。皆有意以成字, 非得意以独妍。”这种说法充分体现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多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当时作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于三月三日在山阴兰亭举行修契盛会。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可以“除凶祥,去宿垢”,所以王羲之等人聚于兰亭,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王羲之并为此写序。从文学角度上讲,《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从文章的内容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景,江南三月,经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中有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清流激湍掩映山间,景恬静宜人。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在水边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
溪水两旁,然后由书童将斟满酒的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下了,谁就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当时是一种欢快浪漫的气氛,王羲之正是在这种情感氛围中之下写下了《兰亭序》,其书俊逸遒劲,在用笔、结构、点画搭配等方面极富变化。全篇看来,纵成行,横无列,气韵生动,细腻流畅,给人以神采飞扬、起伏跌宕之感。《兰亭序》的内容描绘出了当时作者的感受,形式上也体现出了作者当时欢快自然的心情,正是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把作者当时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一种情感美。
二、线条
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兰亭序》,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说的就是王羲之书法的线条美。
《兰亭序》中线条之美可以说是道不尽说不完的。通篇看去,《兰亭序》最大的特点是线条上的顾盼呼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字血脉流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篇上左顾右盼,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产生一种生命感。《兰亭序》中每字之间的笔画都直接相连或笔断意连,气脉相通,字与字之间也是如此,充分展示出其线条上的呼应之美。比如全文开头第一个“永”字,其竖钩和下一笔横画看上去并没有相连,但是通过竖钩的收笔和横的起笔可以感觉到二者的气息是相连的。还有“一觞一咏”的“咏”字和后面“悲夫”的“悲”字,全字之间基本上是通过游丝直接相连;“放浪形骸之外”中“之外”二字也是通过细丝直接相连。无论是单个字之间还是字与字之间,其线条都呈现出一种呼应之美。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均衡的运笔速度必然缺少节奏感。《兰亭序》中的线条完全体现出这种节奏感,其线条粗细相间,运笔上快慢结合。全篇的一开始书写工整,字间的连带关系较少,可以感受到其书写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写到后来,随着感情的变化,字间的连带关系较多,书写速度加快,在书写速度上体现出一种节奏感,线条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第一行的“癸丑”二字,“癸”字全字较细,而“丑”字全字较粗,两字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线条上产生明显的变化。全文有几处写错之后均以粗字盖之,同样也丰富了线条,并且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像信手拈来一样,同样加强了线条的变化。全文不论是从书写速度上,还是粗细变化上,其线条都呈现出一种音乐的节奏感,增强了线条的美。王羲之 兰亭序
三、结体
书法的字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有古朴有奇宕。字写得过于平正就会显得呆板拘谨,结体过于险绝又
可能会感觉到十分怪异,所以要把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来的字才会别有情趣。所谓“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结体精密而又奇趣,这正是中国书法结体美的巧妙所在。
从结体造型角度来看《兰亭序》,它不求平正,强调奇宕,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四平八稳的馆阁体式结体在《兰亭序》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如“惠风和畅”四字,“惠”字的头部向左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倾斜几乎造成一种结构之间的错位,整个字都是倾斜的,而“风”字的横画则向右上耸起,造成与“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种视觉效果,“和”字分左右两个部分,“禾”旁拉的非常长,而“口”则书写扁平,字的左右偏旁形成新鲜明对比,至于“畅”字,它的左右偏旁“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个三角形式的对比,正常来说,它应该是左右两个长方形的组合,而“申”呈现出头朝下的三角形形状,“易”呈现出头朝下的三角形形状,于是,这四个字的在结体上形成一定差别。结体之美在《兰亭序》中是随处可见的,“”上重下轻,“崇”上轻下重,“视”左重右轻,“贤”左与下重、右特轻,变化巧妙;“时”左短右长,突出右旁寺字,“期”左长右短,“引”左右遥相呼应,左长右短,“观”左长右短、相互依偎;“春”字三横及撇捺都写得靠紧,日字上靠,整个字有密不通风之感,“尽”字点画多,中间四点加重,更显紧而不散;“峻”左旁“山”较高,重心稳固,“初”的刀字略高,“骋”左低右高,均形成一种高低变化之美。
总之,王羲之书法之美极其丰富,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审美、讲究情趣的境界,这说明书法家不仅能发现书法之美,而且能表现书法之美。王羲之继承了钟张的优秀传统之后,革新了书体,使楷书和行书摆脱了隶书的影响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后世书法家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创新精神以及其书法美使他成为流芳千古的书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将
会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