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全⽂单字放⼤字帖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雅⼠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七个字,逸笔天成,⽽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独运⽽⼜不毫⽆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功⾂⼒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书” ,确实是当之⽆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不华、质⽽不野、不激不厉、温⽂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数变化之道,仅⼀
个“之”字就有⼗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赏其书、品其趣,是⼀种⾮凡的艺术享受。兰亭集序原⽂及翻译
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贤毕⾄,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云,“死⽣亦⼤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王羲之 兰亭序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之初,(名⼠们)在会稽郡⼭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边进⾏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的⼈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有⾼⼤的⼭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的⽵⼦,⼜有清⽔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引到(亭中)的环形⽔渠⾥来,
让酒杯飘流⽔上(供⼈们取饮)。⼈们在曲⽔旁边排列⽽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边饮酒⼀边赋诗,也⾜以痛快地表达各⾃幽雅的情怀。这⼀天,天⽓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们彼此相处,⼀⽣很快就度过。有的⼈喜欢讲⾃⼰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对⾯地交谈;有的⼈就着⾃⼰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活。尽管⼈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兴时,⼀时间很⾃得,快乐⽽⾃⾜,竟不觉得衰⽼即将到来;待到对于⾃⼰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情随着当前的境况⽽变化,感慨油然⽽⽣,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寿的长短随着造化⽽定,最后⼀切都化为乌有。古⼈说:“死和⽣也是件⼤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发⽣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对着(他们的)⽂章⽽嗟叹感伤,⼼⾥⼜不明⽩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看待今天,也像今⼈看待从前⼀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们的情致却是⼀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死这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