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旅城镇化进程中洞庭湖地区传统民居保护开发
——以岳阳市洞庭南路慈氏塔社区为例
■ 郑 斌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 胡家钒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摘 要〕本文以湖南省岳阳市洞庭南路“慈氏塔”社区改造项目为例,
试图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走访、规划设计等过程,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洞庭
湖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对当地居民文化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从景观环
境、建筑主体、居民生活等角度来观察、分析如何对特定地域传统民居进行
合理地保护与开发,为以后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概念是指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与扩散过程,其包含城市意识及文明建设。城市中的传统民居更能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是我国现代城镇化进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2019年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第十三条提道:“鼓励有条件地区打造特山城水城。提升城市人文魅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鼓励城市建筑设计传承创新,彰显中国建筑文化特。”然而在当代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之间还存在着许多矛盾。传统民居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遭到破坏,开发商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对富有传统地域文化特的街区野蛮开发,推倒重来。这对当地传统民居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也有更多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对当地传统民居进行深入的调研,而是一味仿古,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乱象。
因此,我们应该怎么来平衡现代城市建设与传统民居保护的关系?如何使得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慈氏塔社区概况及传统民居保护现状
古称“岳州”的岳阳市,又名“巴陵”,位于洞庭湖畔,拥有便利的水上与陆地交通,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湘北大门,其“忧乐精神”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慈氏塔”社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南路,因此地一座弥勒古塔而得名。在历史上该地一直都是古岳阳交通运输、政治管理、经济商贸、文化宗教活动的重要地段。“慈氏塔”社区传统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因临近码头,大多为上住下店、前店后院的格局,具有典型的洞庭湖地区传统民居特点。此地民居,相对于北方民居要纤小、灵活;相对于江南地区民居要朴实、醇厚,这也是岳阳位于南北、东西交通线上文化交融的重要表现。其建筑立面多为小马头墙,屋顶为小青瓦合瓦。自1899年开埠以来,又受外资商业影响,传统民居逐渐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会、医院等建筑上。化城
近年来,逐渐上涨的开发成本使得岳阳市区部分传统民居在旧城棚户改造中得以保存,而另一些却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坏,同时因建筑的老化,居民生活品质大打折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民居年久失修,坍塌损毁严重,不利于居住
因临湖湿气较重,加上地基下沉,房屋木结构受潮残损、变形,墙体酥碱、墙皮剥落、外墙渗水等现象随处可见。当地居民自行修缮与原施工方法不符,改变了原有建筑外观形制。屋外电线交错纵横,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保护意识淡薄,文物历史民居遭受损毁
随着时间的流逝,岳阳古城南部街区像是一位垂暮的老人,而城市发展又破坏了原有街区、民居的自然肌理,使得慈氏塔社区传统的空间形态日渐模糊不清,历史脉络断层。原本与社区息息相关的洞庭湖滨
水景观,随着工业的发展、船舶交通的便利,沿岸线多被工业码头占据。自然景观变成了棕地,打断了慈氏塔社区与洞庭湖湿地的有机联系。昔日繁华的古商业街区、传统民居、洞庭湖滨水景观,在现
157
文化
旅158代港口运输业的破坏下逐渐消失。(三) 社区基础配套不全,商业形态低端 
慈氏塔社区基础设施落后,车辆无序停放,使原本狭窄的通道愈加危险,影响到居民的安全。街道卫生条件与道路立面品质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的发展。早年间慈氏塔社区沿街的会馆、酱园、银号、洋油店,早已沉入历史的长河,取而代之的是杂货铺和鱼档,业态低端。许多居民早已搬迁,留下的是期待政府安置的老人。亟待进行切实可行的保护开发措施和新的社区价值体系。
三、慈氏塔社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一)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应以人为本
传统民居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它不是短时间内形成,因此保护中最重要的措施是保护其存量,开发时万不可大拆大建,应当科学的修复。部分传统民居可以活化利用,完善审查制度,严格控制追求经济利益的破坏型改造并制定科学的修缮方案。对传统民居,可建立慈氏塔社区传统民居保护图册和数字模型,进行数字化保护。在日后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进行参照,保护其传统风貌。
传统民居的保护方式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保护与开发传统民居建筑的过程中,提取传统民居建筑的优质元素与活性特征,结合现代技术、新材料、心理需求、美学后,可以有新的提升。在保留传统民居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改造,让传统民居更适宜居住。
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恢复人的主体地位,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改造,充分满足当代城市居民的现代生活与情感需求,切实解决安全隐患,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应当加强人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挖掘具有特、具有历史价值的民居进行重点开发保护,形成一批有特的案例。这不仅仅只是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简单保护,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重建,促进城市居民对传统民居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具有深刻的使命感、认同感和参与感。
(二)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应尊重历史
要保护与开发各个时期传统民居建筑,首先要将尊重原有街道布局与建筑轮廓作为重点。传统民居建筑
格局体现了街区形成的自发性与多样性,反映出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在开发的过程中对传统民居形式、传统街道、整体块等尽量做到维持原有的建筑风格。在修缮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原材料、本地材料,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新型材料。
开发过程中可将慈氏塔社区的民居改变或恢复成传统商业街区模样,恢复其商业街区属性。在风格相协调的情况下亦可打破原有形式,进行解构创新。修复被工业、运输业所破坏的滨湖湿地,利用好洞庭湖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应当保证慈氏塔社区视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规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 ,使周边的发展与社区相协调 。
(三)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应经济与文化并重
开发传统民居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应当保护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应当结合本土特营造传统风情。通过提取、解构传统元素,重新组织创新。慈氏塔社区发展新型经济,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也能使更多渠道的资金、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与开发传统民居建筑中来。除了政府的统一开发,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也应当允许小额和个人投资的介入,这样才能使传统民居的开发拥有多样性和自主性。传统民居、街区的发展本身就有着其独特的自主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功能与形态的更新,如果能够相互支撑,必能形成旧城空间的良性发展之路。这种良性发展的过程,定能使慈氏塔社区获得市民的喜爱和尊重。
结 语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能够增强新的城市功能、 延续其文化特质,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让传统民居再现非凡价值。不管是旧城自发演化还是决策的强力支撑,都能使得传统街区进行价值重塑。这一重塑过程,可以使传统民居获得留存空间,也能使本土居民心有所属,给现代化的城市尽可能多地留存一些历史文化记忆。                                                                                                                    (责任编辑:张贵志)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19〕0617号.
[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3]陈湘源.岳阳古城南部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6):33-41.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城镇化进程中洞庭湖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CX2019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