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城市与人类文明
同学们好!欢迎参与慕课课程《城市与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国家、社会到民众的各个层面都越来越关注文化遗产问题。近期以来,在每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都会有中国的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那什么是文化遗产呢?
简单地说,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突出的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科学、人类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物和遗址等。
我们这门“城市与文化遗产”,主要讲述的就是城市的历史,以及介绍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存。除了关注城市中的文物、建筑和遗址等以外,同时也把整体的城市看作是文化遗产。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历史城市。单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截止到2018年,就有134个之多,这个数字还在时而增加。
1.1城市与文明
我们为什么关注城市以及城市的文化遗产问题呢?
1.1.1城市的起源与功能
首先要明确一点,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我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城的出现。因此,城和城市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和城市。
世界上最早的城,一般分布在早期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大河冲积平原,这些地区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目前考古发现人类最早的城,是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时间上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的苏美尔文化时期,比如著名的乌尔古城和巴比伦古城。另外,古埃及的孟菲斯城、古印度的哈拉帕和摩享佐·达罗,也都是最早的城之一。中国有考古发掘证明的最早的城,是在河南偃
师二里头,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在南方,浙江的良渚古城、湖南澧县城头山城址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城之一。但是,我认为,“城”的密集出现,应该是在今天的河南及周边地区。
关于城市起源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比如有防御说,社会分工说,集市说,私有制说和地利说等等。
“防御说”认为,城的出现,是一个部落为了防止其他部落的进攻,保护自已人身、财产安全而修建的。
“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最后造成商业与手工业、农业的分离,于是出现了城市与乡村。
“集市说”与此相似,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市贸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从而出现了城市。
“私有制说”认为,城市是私有制出现和发展的结果。
“地利说”则是用地形地貌、山川形势、自然资源等地理条件来解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
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城市产生的原因做了分析,但都只是从某一个侧面解释了城市起源,然而城市起源的原因不可能是单一的,它应该是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
因此,“城”出现以后,“城”就兼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城的兴起,主要是出于防御上的需要,因此城市的最初功能就是军事功能,城就是一个军事堡垒。根据考古的发现,在今天河南、山东的平原地区,在文明早期,城密集出现,很可能就是两地不同文化类型文明之间的武装冲突所致。
大家看繁体字的“國”,“國”最初是写作“或”。有的人就认为,这个字生动地展现了城市的军事功能。“或”字里的“口”,指的是一个人,那个“戈”当然是武器,那个笔画“—”指的是土地;其寓意就是说,一个人拿着武器,守护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有人说,那个“口”是指眼睛,那就是一个人拿着武器,注视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意思也是一样的。后来,“或”的外面加了一个框,变成了“國”,这个框就是指的边界,寓意更加地明显了。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但是,中国古代的城,基本上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它有护城河、城墙、瓮城、敌楼、马面和女儿墙等这样的守战设施。
同时,“城”还是政治中心。在古代,各级的政府机构都设在“城”中,至今我们还能在一些县城见到古代的官衙,像河南的内乡县衙,是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县级官署衙门。这也决定了中国的“城”最早都是政治型的城市,是政治统治的中心。
大约在唐代中期以后,经济型的城市慢慢多起来。作为经济型城市的一座“城”,不再是单一的政治中心,甚至没有高级别的官府衙署,有的纯粹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场所。这样,“城”也就成了商业中心。有了“城”,也有了“市”,即市场,“城市”这个称谓才“名正言顺”起来。比如像古代的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和景德镇,汉口和朱仙镇是交通中心,因而商业繁荣;佛山镇和景德镇则是因为手工业发达,同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再如一些著名的江南市镇: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等,也是兼有手工业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所以,“城”往往出现在交通最为便利的地方,一般在交通路线的节点上形成城市,因此“城”还是交通中心。最典型的,像武汉。武汉自古就是以交通地理的优势成为中部重要城市的,长江与汉水在此交汇,并进而与洞庭湖水系的水网交通融为一体,沟通东西,联接南北,是名副其实的“”。近代以来,又有卢汉铁路、粤汉铁路把北京、广州南北两大中心城市相连接,武汉的交通优势更加突出,这就决定了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的命运。在河北,石家庄取代保定,在河南,郑州取代开封,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铁路的开通。
因为“城”是政治中心,还兼有工商业和交通的优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化中心。另外,尤其是在西方,“城”还是宗教中心;中国城市中也有一些祭祀的场所,可以说是类宗教的行为。
因此,城市,是政治、军事、经济、工业、商业、交通以及文化、宗教中心。说它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一点儿都不为过。
1.1.2“城市革命”
城市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德国学者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就曾经说过:“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第二代优
秀人类,是擅长建造城市的动物。这就是世界史的实际标准……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
另外,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则把城市起源和发展的社会进化过程称为“城市革命”。他认为,以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为标志的农业革命,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城市革命则促进了生产技术、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让人类社会的面貌为之一新。
刚才讲到,早期城市诞生的地区,都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这就使农产品剩余有了可能。同时,由于交通便利,远距离贸易得以开展。剩余农产品和运输条件是城市产生的两个技术性前提。
因为有了较多的剩余农产品,城市中就产生了一批不用自己生产口粮的人,他们开始用全部时间从事非农活动,如手工业者、官吏、商人、艺术家、神职人员等。随着社会的分工,在城市人中还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除了脱离体力劳动的社会管理阶层,也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技术、艺术等的脑力劳动者。出于征收赋税、农田基本建设和道路、建筑等工程建设的需要,数学、几何学、天文历法等应用科学得到大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审美以及政治的需要,文学、雕塑、绘画和公共建筑的设计等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城市,才是人类社会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等一系列中心,是人类文明成果诞生的场域和载体。
柴尔德等人认为,“城市革命”的社会意义可以同它以前的农业革命和它之后的工业革命相媲美。工业革
命直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革命则把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两个非连续性的社会过程联结起来,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完整过程。
1.1.3城市与现代生活
时到今日,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在全球展开,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一半多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就中国而言,截止到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可以试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会越来越高,在不久的将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将生活在城市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将逐渐成
为中国人重要的生活方式。
城市,能够让人们获得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享受更多的生活福利,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就精神和文化层面而言,多样化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物质刺激、精神体验和文化感受,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的需要。欧洲中世纪的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令人自由。”人们在城市中舒展了个体的个性、享受了个体的自由,个体的多元化生存也得到了尊重和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城市生活的多样性让人的存在变得更有意义,城市文明将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
目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景,那么,了解城市文明理应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共识。因此,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延续城市的文脉,进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格以及发扬城市的文化精神,应该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了解你所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保护城市中的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城市文化精神,也是每个城市居民的责任和义务。
1.2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2.1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
我们刚才说过,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历史城市。目前,中国有将近700个市,在这么多的城市当中,又有100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城市的典型代表。
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算是历史文化名城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指的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其中第七条就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标准做了规定:
第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这其中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城市建成区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数量,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
第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历史街巷的数量,历史建筑的数量和保护情况等
第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这是指城市的地域历史环境以及代表本地历史文化特的古村镇都没有被破坏,存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自然景观,保留着古城的格局。
第四,历史上有过重要作用。比如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民族特。
第五,保护范围内应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化城可以说,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城市各个阶段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82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共24处,如北京、杭州、开封、南京、大理等;到了1986年,又批准了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共38处,如上海、武汉、敦煌、平遥、安阳等。1994年,批准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共37处,如郑州、咸阳、青岛、佛山、正定等。
以后又陆续公布了补充名录,至2018年,共补充了35处,如凤凰、吐鲁番、太原、瑞金、长春等。
1.2.2中国大古都
这么多历史文化名城,以我们这门课的容量,是肯定介绍不完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又选取了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代表——古都作为考究对象,而在中国作为都城的城市也不在少数,比如顾炎武的《历代宅京记》就记载了中国古代约40多个都城的建置、沿革、迁徙与分布情况,所以我们在都城中,又以中国大古都为代表。
那么,中国有几大古都呢?这个有不同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有争议的。。
最近的,是有“十大古都”之说,那就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和成都。
之前,有“九大古都”、“八大古都”、“七大古都”之说。也就是说,近年来,不断有城市被列入“大古都”之列,依次是安阳、郑州、大同和成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