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名的来历
化城
一、史料记载中的“华池县”
《华池县志》里记载华池西魏始置县,主要是参考《隋书•地理志》卷二十九,弘化郡西魏置朔州,后周废,开皇十六年,置庆州。统县七,户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三。合水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置弘化郡。马岭大业初置。华池仁寿(601—604年)初置。又西魏置蔚州,后周废。归德西魏置恆州,后周废。有雕水。洛源大业初置。有博水、洱水。弘化开皇十八年置弘州,大业初州废。弘德大业初置。《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三》卷第三,华池县,下,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归德县地也,按汉归德县,今洛源县是。隋仁寿二年(602)年,于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古城置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属庆州。皇朝因之。子午山,旧名翟道山,在县西四十五里。洛源县遗址在今吴起县城南。《太平寰宇记》记载:华池县“西魏时为华池以隶蔚州,后废。至隋仁寿二年(602年),于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古城有置华池县。.....大业元年(605年),自库多汗城移于今所。”明确了隋代华池县在库多汗古城仅设置三年时间,然后从东北二里移于现今的东华池古城,东华池古城是隋唐两代的华池县治所。《旧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二,华池隋旧县。大业十三年,为胡贼所破,县废。武德四年复置,又于此置林州总管府,管永州。其林州领华池一县。五年,改
永州为北永州。七年,罢林州总管府。贞观元年,废林州,华池隶庆州。《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
时尚有华池县,庆州缘边都巡检使治所于此。《宋史》志第四十地理三记载:庆阳府。合水,望。熙宁四年始置,省华池、乐蟠二县为镇。七年,改华池镇为华池砦。有东华池、西华池二砦,荔原一堡。可知华池县在熙宁四年(1071年)改为华池镇,熙宁七年(1074年)改为华池寨。记载驻军有:华池镇,三族,强人二百六十二,壮马三十八,为十二队。
二、“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华池”怎么来的。
《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三》卷第三,华池县,下,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归德县地也,按汉归德县,今洛源县是。隋仁寿二年(602)年,于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古城置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属庆州。皇朝因之。子午山,旧名翟道山,在县西四十五里。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唐初崛兴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南迁,唐移靖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至庆州。根据陇东学院张多勇教授研究认为,唐代前期迁徙党项族在庆州北居住,建靖边州都督府,唐末吐蕃占领本地,宋代多称本地蕃部为羌人。而
羌语称河流为“池”,说明“华池”系羌族语音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