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那务发展源流(清代至民国)
那务镇,隶属于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位于化州市北部,东与高州荷塘镇接壤,南与合江镇毗邻,西连平定镇,北接播扬镇宝圩镇。辖区总面积179.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那务镇户籍人口有101093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那务、新增等乡,属化县第七区。1961年9月,撤公社改设那务区。1963年,撤区改设那务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撤公社改设那务区。1987年,撤区改设那务镇。截至2021年10月,那务镇辖1个社区、3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654县道附近。
2019年,那务镇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14万元,其中税收收入49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14万元。
那务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为化北名镇。
清初,金菊坡郭氏创办崇文义学堂,是那务最早的教育场所。
顺治九年(1652年),京堂村90岁黄恒庵为那务高寿老人。
康熙年间(1662-1722年),郭氏于那务圩尾兴建宗祠,占地约1500多平方米。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增村莫以瑕、莫以俦兄弟迁居高州荷花大车坡村。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廷诏令造户口册,以康熙五十年编审丁数为常额,以后新增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推行“摊丁入亩”,促进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
雍正八年(1730年),大罩村黄氏兴建庵庙。
乾隆年间(1736-1795年),那务圩建城隍庙。
乾隆十年(1745年),茂名良塘林朝生、林朝发兄弟迁入化邑蓝地坡村,后被裔孙公认为开基祖地。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黄氏在石碓大坡村兴建宗祠。
嘉庆年间(1796-1820年),灯笼坡村建儒林第,砖木结构,三进合院布局。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是年起,境内鼠疫持续反复流行长达113年,在此期间,大流行41次(其间光绪末年连年大流行),小的散发性鼠疫几乎年有发生,疫情遍及那务各乡村,死亡甚多。在鼠疫流行期间,村民惶惶不可终日,一片凄惨景象。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化县鼠疫绝迹。
道光年间(1821-1850年),那冰村叶振荣将清水埒堵陂,开凿水渠至低山,全长约五里,为民造福,清廷敕赐儒林郎。
道光三年(1823年),坡心冼太庙重修。
道光七年(1827年),壶垌开圩。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州设四乡二十七都,那务属陵罗乡进二都,官署设在壶垌。
咸丰三年七月(1853年),广西谢八率义军进播扬、宝圩、壶垌。沙洲埌村练绅陈德修率练勇抗拒,被歼灭。高华村塘水楼城被围三个多月,义军残杀乡民48人,仅三名婴儿幸免于难。
咸丰五年三月(1855年),广西余其玺率义军进壶垌,遭官军袭击,败退。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大洪国义军攻破壶垌堡、调马寨。二月,攻破石水堡。三月,分兵攻那务;七月,官军对驻守在壶垌的义军发起反击,大败;翌年春,义军撤离。
同治六年(1867年),累功坡村李鸿文中举人。
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氏于石碓大宗祠左旁建洁庵黄公祠。
光绪二年(1876年),李凤文(李鸿文之弟)中举人。
光绪五年(1879年),林作科回乌金山村寻亲,8岁时(咸丰五年)被叛贼掳走,幸得开平县邝德仲收养,娶省城女子为妻。
光绪八年(1882年),大旺垌黄氏厚庵祠落成。 化城
光绪九年(1883年),清廷表彰渡头村92岁妇人林白氏,赞扬其健康长寿、五代同堂,晋授六品安人。
光绪十二年(1886年),推行保甲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累功坡村李凤文为澳门新建医灵庙撰写门联。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那务冼太庙重修。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增村莫氏创办育才小学。
光绪末年,累功坡村李应珏在浙江、安徽等地为官,著书多部;同期,黄氏开办私塾于壶垌圩头牛圩岭东边及那务圩发生匪徒抢劫杀人事件,伤亡多人。
清末,凤凰坡村黄佩兴与邻近教会信徒在京堂村建造教堂,砖木结构三座,四合院布局。
民国元年(1912年),金菊坡私塾扩建为培英小学。
民国三年(1914年),那务鼠疫死亡30多人。
民国五年(1916年)5月,特大洪水,民房多塌,人畜伤亡惨重。
民国六年(1917年)农历九月初四,垭垌和安堡被山贼洗劫,残杀乡民七人。
民国八年(1919年),金菊坡咀郭挺拔出资并动用郭氏祖尝兴建高坡福地塱桥,长19米,宽1.6米,拱高4.5米。
五四运动后,那务境内小学逐渐开始招收高年级学年班,改革课程,发展现代教育。
民国十年(1921年),化县警察事务所更名为化县公安局,下辖乡设区署,至民国十七年,县公安局所属区署7个,第七区署设于壶垌圩。
民国十二年(1923年),军官蔡飞来化县办同善社传道,并在那务开设事务所。
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壶垌黄彰英入读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
民国十四年(1925年),佛埇村101岁黄居福为境内最长寿老人,生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壶垌莫宴琦入读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
同年7月,黄彰英参加北伐,后在江西南昌阵亡。
同年秋,莫宴琦阵亡于北伐战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化县划分7区、153乡,壶垌圩为化县第七区区公所驻地。
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化县公安局第七区署改为化县公安局第七分局。
同年,修筑合江—壶垌段的化宝路线,抗战时被破坏,不能通车。
同年,由化县警察第七区所长林圣玺牵头,南地坡林氏编纂族谱。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壶垌黄氏宗祠建成。
同年,坡心冼太庙二次重修。
同年,全县重划7区、156乡。
民国二十五(1936年)8月,化县公安局第七分局改为化县第七区派出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留日人士、金菊坡郭秀峰出任《中华日报》总编辑。
同年,全县分为3区、57乡、1镇,以下废除里邻区划,设保甲制。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那务籍高州中学在读学生郭高厚与同学组织“读书真理会”,传播革命思想。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县立一中、县立工业职业学校分别北迁那务京堂、那务增村办学,直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
上世纪40年代初,金菊坡富户郭端厚、郭文厚兄弟兴建金菊楼,中西结合,设计雅丽,一时冠绝化北。
民国三十年(1941年)农历十月初十,乡邑士绅联合创办陵秀中学,郭颖生为首任校长,叶松秀任学校董事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县设2区、1镇、39乡、486保、6586甲,那务全境均直辖化县第二区,那务乡、壶垌乡为甲等乡,增甲乡为乙等乡。
同年,高州中学进步青年吴普田、黄日科、林林奉命回乡秘密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同年,抗日将领张炎来那务指导抗日救亡工作。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大旱。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张炎起义军百余人以高华陈氏宗祠为据点,与国军血战。
同年7月,李特之创办壶垌中学。
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务乡民欢腾,爆竹声震天。
同年12月,金菊坡郭颖生当选化县参议会副议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暴雨成灾。
同年9月27日,那务游击队发动起义,攻占那冰保队,收缴全部支,随后三路游击队在上皇村汇合,退守六皇岭,10月3日,国军围攻六皇岭,义军艰难突围,20多名战士英勇牺牲。
同年秋,那冰、京堂等叶、黄、全大族集资征地建京堂新圩。
同年,原陵秀中学校长郭藩被化县当局以“包庇共 党分子”罪名逮捕,熬狱半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节后,境内武装斗争复苏,那务乡组建了梁登仕武工队,增甲乡组建了黄克林武工队。
同年春,中共化县党组织领导建立新江区人民政府,黄克林担任区长,区政府设在壶垌圩头的黄氏宗祠,与国民党地方政权并存。
同年秋,壶垌中心小学迁至大旺垌勒竹围办学。
同年,合江白花激战,那务籍新四团战士牺牲4人。
同年,统计境内国民党员人数,那务乡有33人,增甲乡有29人,壶垌乡有56人,陵秀中学有5人。
同年12月,那务圩边埒口村李可育出任国民党化县党部书记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10日,中国青年党广东省化县党部成立,壶垌黄人立被推选为执委会主席。是日,增甲乡交通情报站站长王凯瑞在那务圩被捕,惨遭杀害。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春,白牛圩被废。
同年10月下旬,在解放大军压境的形势下,那务、增甲、壶垌等乡政权相继向中共化北游击队投诚,周边村庄纷纷归附。
同年冬,端子根李氏宗祠遭国民党残部飞机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