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那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史
1950年3月,调整全县行政区,由4个区划为7个区,化县第七区管辖那务、增甲、壶垌、播扬、文江、宝圩等地,区政府设于壶垌圩黄氏宗祠。
同年4月,境内开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运动。
同年5月,贯彻《婚姻法》,废除旧社会婚姻习俗。
同年,那务圩成立商会,由地方进步人士执掌。
同年,高岭村陈荣光入朝作战,后负伤送回湖北赤壁野战医院救治,不幸伤重去世。
1951年4月,志愿军战士、低山村周明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24岁。
年末,县政府对那务圩、壶垌圩的房产进行调查,1952年换发契证。
同年,陵秀中学首任校长郭颖生在县城去世。
同年,石水小学升格为化县第八小学。
同年,垌心村苏振贤、苏华文与丹寿村郭崇文、郭达华等四人合资兴建马骝桥,为当地四邻村民出入那务圩必经桥梁。
1952年秋,境内私立中小学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各私塾学生随之就近并入公立小学就读,至此,那务再无私塾。
同年11月,解放军24团三连战士、平坡垌村黄广六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25岁。
年末,推行。
同年,化县人民法院在壶垌设立化县第七区土改法庭,1953年5月撤销,1955年设审判站,是年底撤销。
同年,部分区域被划为垦殖场,开展橡胶垦殖,后发展成为新时代农场。
同年,志愿军战士、石水村黄忠才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26岁。
同年,那务区于金菊坡郭忠达家(四合院400多平方)开办卫生所。
同年,那务境内成立卫生联合诊所和卫生协会,在壶垌、宝树、京堂设立分会。
1953年4月,解放军101团五连战士、高田村吕观龙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28岁。同年5月,取缔反动会道门。
同年6月,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同年7月,土改复查结束,化县第七区改为化县第十区,孙志亮任区党委书记,石秀春任区长,周瑞礼任那务乡长,陈广英任壶垌乡长。
同年10月,县政府接管陵秀中学。
同年11月,粮食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1954年2月,举行普选,选出乡、县两级人大代表和乡(镇)长及乡(镇)政府委员。同年,壶垌业余粤剧团成立。
1955年春,大旱。化城
同年3月,省劳动模范郭月容赴广州参加广东省第一届工矿交通运输企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同年,化宝线公路施工建设,途径那务,至1958年建成通车。
1956年,设立那务丝茧收购分站。
同年夏,京堂新圩十多间商铺倒塌,造成一小女孩死亡,有轻伤者。
同年,化一中教导主任、渡头村林名惠调往中南局工作,后调至国家林业部。
1957年5月21日,壶垌乡发生龙卷风,毁坏房屋827间,压死1人。
同年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强化农业合作化。
同年12月,“引陵”工程动工兴建,翌年4月竣工。
1958年2月,传统圩日被废止,实行“十天两圩”的统一圩日,但废而不止,民众趁圩仍按以往圩日。
同年4月,壶垌乡合并到那务乡。
同年9月,组建那务人民公社,包括播扬、宝圩、新时代农场等地,以生产队为单位办起公
共食堂。当月,宝树水库动工兴建,居民搬迁,萃英小学并入大坡小学。
同年秋,各中小学校大搞勤工俭学运动,那务公社党委创办京堂民办中学。
同年秋冬,全民大炼钢铁。
同年,在京堂大坡黄氏宗祠创办那务公社敬老院。
同年,那务公社通报表扬元山橘子垌林氏先进事迹,五代同堂,共产主义式大家庭。1959年春,那务至宝圩路段30.7公里公路建成,连接化州—那务线,称化宝线。
同年4月,农村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设置管理委员会,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大队一级,生产队则为包产单位。
同年6月,宝树在建水库发生库区移民强行扒坝事件。
同年,那务卫生所迁至那务冼太庙,并升格为化州县那务卫生院,革命功臣莫桂英出任院长。
同年,创办那务公社农具厂,在壶垌圩设分厂,70年代升格为那务公社农机厂,迁于端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