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古城地处宁武南部汾河东岸的山前坡地,汾河由北向南从城西流过。现存城堡为明代在前几代修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因其依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规划梯形,周长约2.5公里。墙体夯筑包砖,周设敌台六座,东北角台上曾建有魁星阁楼。现存南北城门,门外各有瓮城。在城南仍保存有宋金时期的一段城墙,是宁化筑城历史的重要的实物资料。宁化是通往并州的孔道锁钥,为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必经的重要古城。唐宋以后到清朝以前,是宁武境内行政和军事设置的主要驻地。
《宁武府志》载:“宁化自北魏、北周、隋皆为重地,至宋与辽界,金元明渐以无事……”。可见宁化至少在北魏时就已存在了。而北魏至今已1626年了。《府志》又曰:“宁武之宁化,汉汾阳地也”,汉时的汾阳,在今静乐附近,以汉时计,最少也是1800年了。
到了隋代,宁化以隋阳宫而著名,唐代宁化以伏戌城而著名。五代后梁、后晋时这里设宁武军,北汉时这里仍置宁化军,亦称固军。宋立宁化县、宁化州、日壮城。领偏头、雄勇、董家、横谷、桔槔、护水6塞。以宁化为中心建立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宋辽边界在分水岭,分水岭以南依次为东寨、三马营、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北屯、三寨、蒯通关,而宁化南
有南屯、川胡屯,东有教厂,西有西马坊。山头的烽火台,历经千年风雨,仍然矗立山巅,傲然瞭望看烽火,向人们预报看平安。
元太祖化城16年(1221)宁化并入管州,顺帝至正3年(1343)罢宁化州,改为宁化巡检司。
明太祖洪武5年(1372)增筑宁化城,延安侯唐宗胜率千户唐成裁去宁化旧城7里,依山势别筑新城。明太祖11年(1378)立宁化千户所。千户都指挥常过道屯宁化。当时,宁化城墙为周方2里余,城高三丈一尺,东南北设壕,西南北置门,共建城楼9座,更铺13,以及瓮城等建筑。
宁化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除汾阳宫城遗址外,还有宋城旧址,明清砖砌城墙,金代关帝庙,明代万佛洞等,均保存完好,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19年,妙峰福登法师偕同一舟法师云游宁化宁越山,见石壁峻峭,紫崖千仞,汾水南流,四周青山环境,遂动念开凿宁化万佛洞。法师历尽千辛万苦,耗时5年,硬是在一个整石壁上开凿了巨大石洞。现在,万佛洞的石壁上仍完整保存有妙峰大师的诗作笔迹石刻,同时有著名的保存着明代壁画,曾国荃写的碑文石刻,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十分珍贵。据专家估计,宁化万佛洞是继云岗石窟造像之后,中国晚期石刻遗像的精品。
宋代庆历46月,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曾来宁化。他在向皇帝的奏章中写到:“臣昨因至宁化军,有百姓伏经臣马前陈诉,为配银数多……”原来,欧阳修以右正言,后知谏院,知制诰诰职奉使何东,先后两次来宁化。先后上书皇帝为宁化军减免了配银,开垦了弃地,同时推荐了宁化军通判、大理寺丞武陶守关边将等优秀人才。庆历55月,欧阳修又一次向皇帝上书要求处理边关事务,出任河东路宣抚使去了宁化。
宋时何灌知宁化军,同时面对辽国和西夏两个敌人,何灌勇敢而有智谋,多次击退敌人。一次与西夏兵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不慌不忙,拿起弓箭射向跑在前面的骑兵,结果,箭穿过士兵铠甲,从胸前射进,背后出来,又射中后面一个人。西夏兵见了大吃一惊,以为神人,慌忙退兵而逃。
明代宁化千户所千户潘政早亡,其妻施氏年轻子幼,立志守节,培养子孙,其孙潘高、潘文兄弟俩、年十八考中进士,在边关传为美谈,宁化为表彰此事,曾立“十八登科坊”以鼓励后人。如今石坊已去,其事迹在民向广为流传。
宁化的特殊地理位置构成了宁化特殊的关城文化与关城遗产,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早已退去了历史舞台,失去了昔日的战略价值,而无可奈何地沦落成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
是,这里曾经是封建王朝的边关重镇,曾经有过无数次血与火的征战。这里曾经有过守边将士的梦想,城头的明月也曾引发远离亲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多少代边关将士的血泪构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