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新型城镇化·化城浙江塘栖镇统筹与创新共进 传承与发展互融
作者:程敏东 刘冰 陈然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21
        “我们家以前就是把枇杷叶、枇杷花做成产品到街上来卖的;现在把店开到水北,也卖一些相关的产品。塘栖镇水韵店老板姚女士笑眯眯地说:看过乾隆御碑、郭璞井这样的景点,再来我们这样的商店坐坐,是很多游客的选择。
        左岸水北,记忆中石缝间青苔蔓延青瓦木墙的水乡长廊;右岸水南,各具风格建筑集和餐饮服务透出着现代时尚气息。同样的运河水,不同的是两岸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这就是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一座原汁原味的河塘小镇,一个心灵栖居的都市港湾,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镇新城。
        2011年实施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以来,塘栖镇围绕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湾先进机械设备制造基地、杭州都市区宜居宜业新城三大功能定位,积极打响京杭运河文旅休闲之城的金名片,努力构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精心打造一个产城融合、新旧共生、宜居宜业宜游的江南佳丽地、塘栖品质城,走出了一条塘栖特的精致发展之路。
        近年来,塘栖镇先后获得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名镇浙江省十佳美丽小城浙江省旅游强镇浙江最具发展潜力十大新城浙商最具投资价值新型城镇等诸多荣誉称号。2012年和2013年,塘栖镇在浙江省小城市综合考评中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位。
        优化结构 促进实力提升
        塘栖镇自201012月列入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以来,全员上下风雨同舟,齐心协力。
        2011年到2013年,塘栖镇GDP完成度达118.82%,财政总收入完成度达109.76%,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完成目标度达100.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01%及完成目标度达11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及完成目标度达105.19%
        塘栖镇历来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该镇首先树立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立足水乡特,坚持做强工业、做精农业、做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从2012年底的6.864.2528.95调整为5.963.230.9
        在项目建设上,塘栖镇扎实推进百项百亿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提升持续
发展后劲。2013年累计实施各类项目建设223个,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73.8亿元,同比增长24.7%,完成度197.33%,三年累计完成177.69亿元,三年累计完成度142.39%
        此外,塘栖镇完成塘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城市综合执法中心、应急维稳中心、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积极打造“5+X”公共服务模式,让当地百姓享受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建成塘栖市民之家、文化阅览中心、体育健身中心,养老中心、历史文化体验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全镇公路通村率、道路硬化率均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8%以上。如果说塘栖随着秋石路明年的完工,将进入秋石路时代,加快融入主城(通车后20分钟到杭州主城区,打造城北第一市),那么随着运河申遗成功以及广济桥世界文化遗产呈现,塘栖将加快走向世界,当地老百姓也可以享受到城市生活带来的更好的公共服务。
        统筹发展 提升城市品质
        如何以高起点、前瞻性的理念,创造美好塘栖,提高城市品位,是塘栖镇袁水良书记为班长的党政一班人策力谋划的主题。
        塘栖镇谋篇布局做好三篇文章:第一,规划完善编制;第二,城市优化布局;第三,人口加快集聚。
        进一步健全规划管理监督体系,密切各个方面的联系沟通,理顺全镇区域内不同区块规划之间关系,做到衔接无缝,覆盖到边。这是塘栖镇党政班子做好的第一篇文章。
        小城市总体规划,覆盖镇域79平方公里,明确了一湖、双城、多轴、多片的城市总体布局。在《总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逐步覆盖的原则,有序推进局部控规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先后完成土地利用、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综合交通、市政工程、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控规和专项规划11个。
        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山水特,整合北古、东强、南秀、西进、中新的资源优势,大力谋划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这是塘栖镇党政班子做好的第二篇文章。
        “一体为打造三名。利用塘栖丰富的水系资源,把超山景区与古镇景区串珠成链,策划名山、名湖、名镇山水中轴线,推出超山丁山湖古镇水上特游线。西翼为产业西进:利用秋石路延伸带来的区位条件,着重做好工业园区优结构、盘存量、促提升的文章。
东翼为城镇东扩:依附望梅路、09省道发展轴,加快商住开发、功能配套,逐步将城镇中心向东转移,主动与钱江开发区CBD有机接轨,提升区域发展集聚度。
        同时,加快房地产、商贸综合体和大型商场引进和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构建优良品质城市生活。这是塘栖镇党政班子做好的第三篇文章。
        三年来,累计建设8层以上高楼近300幢,多个高品位房地产顺利开盘,运河综保景区完成水南、水北商贸综合体、餐饮特街区建设共计4万平方米。2013年,镇域常住人口数达12.1万人,比试点前增加1.65万人;建成区常住人口达7.76万人,比试点前增加2.61万人;常住人口集聚率达64.1%,比试点前提高了14.8个百分点。
        塘栖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把城市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积极建设新城区,逐步改造老城区,推动产城融合,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精心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江南佳丽地、塘栖品质城
        深化改革 驱动发展活力
        塘栖镇大力地深化推进五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12年完成三定方案编制,试
点以来共增加编制20名。镇党委书记为副区级,基本形成与小城市培育相适应、权责一致、运转协调、便民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扩权强镇改革。以扩大职能、增强服务、方便众为原则,大力推进扩权改革工作。试点以来塘栖先后有15部门的100个事项下放到审批中心。区级部门派驻塘栖镇的服务性机构和人员,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城市综合管理改革。开展“1+10”城市综合管理改革,实行精细化、智能化、市场化管理。根据区政府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利用城市综合执法中心和数字城管的平台,理顺关系,整合力量,形成综合管理、联合执法、系统推进的管理模式。
        户籍制度改革。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落实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各项举措,深入做好购房入户、撤村建居、人才引进、征地农转非等工作,推动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的三个置换改革,引导和鼓励农民向建成区和新社区集中,吸引外来人口特别是高素质劳动者在塘栖安家落户。三年来,累计新增户籍制度改革进城落户9389人。
        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树立政府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协作、多元化办学的发展理念,实施《塘栖镇关于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2011—2015年行动计划》、《塘栖镇名校名师奖励办法》等政策,推进教学名园集团化发展。扶持社会力量公开竞争办学,完善公办民办等多种形式并举的学前教育体制,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保护环境 打造山水城市
        “小城市不是大中城市的缩小版,也不是县城的复制品,而应是山水品质小城。这是袁水良书记的深刻理解,也正是塘栖镇党政班子对小城市的深度阐释。
        塘栖镇,京杭运河穿镇而过,还有超山、丁山湖湿地。山水,是塘栖镇最大的特。塘栖镇通过运河综保和超山综保两大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开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行动,营建青山绿水,打造山水城市。
        塘栖镇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大力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引导传统行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做好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四换三名 着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经济结构整体更趋合理化。
        塘栖镇五水共治已经构建了三个三的工作框架:开展清网、清船、清建筑垃圾专项行动的三项清理;实施截污纳管、水利设施、河道清淤的三类工程;落实块抓条保的责任机制、全面公示的监督机制、全民参与的合力机制的三大机制,落实村(社区)责任,动员全民参与,接受众监督。
        同时,以三改一拆为重点,按照把握调、完善功能、彰显品位的要求,全面实施全镇2535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塘栖镇坚持新违建零增长做好拆违工作,探索建立国土和城管、拆违三位一体管理机构,力争80%的村达到无违建标准。而且,及时做好一户多宅、违建拆除后的清理和复耕工作。按照无违法建筑、无黑臭河、无跨门经营、无乱停车、无牛皮癣、无黄土露天的六无标准,推进以序化、洁化为重点的城市管理执法体系建设,并将城市管理延伸至主要道路沿线的四边三化
        形成特 彰显文化魅力
        塘栖依运河而生,运河文化是塘栖文化精髓。悠悠岁月荡涤着运河两岸,不仅留下了诸多历史人文景观,更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
        随着今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栖居大运河之畔的古镇塘栖就拥有了两项世界级文化遗产,除了早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之外,广济桥也已被列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此外,中国观梅第一山——超山,杭州城北最大的原生态湿地——丁山湖,集聚山水资源的历史文化名镇为其塑造宜居古塘、栖水养心的城市印象提供了天时地利与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