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承载力不强、城市运行欠佳、城市特不强、社会矛盾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和矛盾。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外,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特别是规划体制、人口迁移体制、土地制度、财政体制、治理和管理考核政策的不完善。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4%,28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从%提高到44%,年均提高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平均有约17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如此,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造成这些问
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1.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城市人口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和政策选择》,2007。
2.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问题。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严格地说,这些人不属于被城市化了的人口。如果剔除这部分人,则我
国城镇化水平更低。
3.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据统计,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96年的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明显高于同期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未能充分发挥城镇吸纳人口的功能,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土地紧张的矛盾。与此同时,一些城市盲目求大求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花园式工厂等,这不仅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分粗放利用,也造成了对公共财政资金的不当使用,与我国国情特点不相适应。
城镇化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数量多而人口规模相对不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100万到1200万人左右的大城市明显不足,城市的规模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改进。虽然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城市的规模尚可,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许多地级市只有其应有规模的一半。 2000年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人口数据是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由中国社科院都阳提供。
化城
2.城镇经济专业化程度不够。从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看,市场机制会引导当地就业向一种产业或一些有内在关系的产业集中,以充分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一般来看,中小规模的城市趋向于高度专业化,而较大城市则偏重于高技术、商业与金融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财政上的原因,我国一些大城市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愿意将制造业向外转移,不仅阻碍了制造业按其经济合理性向中小型城市的集中,也制约了大城市自身的专业化及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城镇承载力不强、功能不全,生态环境压力大
1.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城市的密度偏低 (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城市建设主要采取高密度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日本政府规定,高级住宅区的容积率为~,一般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世界上主要城市的就业密度都在5万-10万人/km 2以上,纽约高达24万人/km 2。),城市建筑物以低层建筑为主,城市土地立体空间利用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空间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聚集的功能。据国土资源部2002年测算,我国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仅为,而发达国家城市的容积率一般都在以上。集约度偏低,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这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严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