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作为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不仅需要经济指标,还需要人文环境的孕育。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充分施展历史文化古都魅力,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切实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不断提炼和弘扬世界城市的核心价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软实力。
文化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是体现特定的地理区域、特定空间范围的文化类型。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同样的文化发展脉络,是被社会体公认的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文化形态的稳固性和文化认同的一致性。地域文化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区划、行政区划和综合经济区划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内在相关性。不同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基础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构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因此,地域文化,就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积淀,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内,形成了区别于周边或其他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性格特征、方言土语、饮食习惯以及带有浓厚地方特的艺术品种,等等。“我国地域文化一般可以划分为: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闽台文化、西藏文化、西藏亚文化、西域文化、松辽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
北京地域文化具有世界城市文化的特征
世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该城市文化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统一。地域文化是该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标志和旗帜,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北京是一个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帝王之都、首善之城,处处弥漫着王者之气,地域文化彩或文化积淀是非常浓郁与厚重的。北京历经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为世界城市的构建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形成了北京独具特的城市魅力,具有世界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辐射力、创新力等特征,概括起来北京地域文化有着如下世界城市文化的共性特征。
独特性
北京地域文化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是北京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唯一性。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故都,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这里既有代表帝王之气的建筑,特别是独一无二的皇家建筑,如故宫、颐和园、天坛和明陵等;也有凝聚人民血汗和智慧艺术的建筑,如卢沟桥、长城、四合院等。这些都是在国内外其他城市很难见到的。此外,这里既有皇室贵族喜乐的艺术形式,也有那些民族的大众的,具有地方彩和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类型,如京剧、曲艺等。
因为北京主要由各级官吏、会试举人所组成的“主体阶层”和由各级商贾、各级服务人员所组成的“附属阶层”构成,所以社会中多数人有着强烈的正统意识,包括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等,严肃而认真地关注民族前途以及文明走向,努力使传统中的积极因素薪火相传。北京人似乎人人都是政治家,肩负着国家、民
族乃至人类的重大历史使命。这种情形将北京和其他城市区别开来,成为它独特的“气质”。北京地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十分突出,始终保持着重义轻利的倾向,对正义、公平、真理等抽象原则格外感兴趣,对礼仪文明相当重视。这些构成了北京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多元性
自古以来,北京就处在一个多民族交汇、混居、融合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它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对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兼容并蓄,从而形成自己多元化的风格和宽厚的格局。从东晋鲜卑首领夺得幽州,迁都蓟(今北京市西南部)开始,北京成为国都。此后,契丹、女真、蒙古、汉族、满族先后建都于此。又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原因,北京成为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异国文化交流的舞台。从宗教上说,元代以至清代,北京是佛教、道教、袄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传播、发展的中心。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民间风俗习惯乃至方言都各有差异,从而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赵 伟
形成了各具特的地域文化。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也必然成为各种地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他们带来了各具特的地方文化和极其丰富的异国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北京文化的内涵。从各种地方戏到川、鲁、湘、粤、扬等各大菜系以至世界各地的著名小吃,莫不汇集于北
京。各民族、各地区、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众多文化在此碰撞、融汇,北京以其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中可供吸收的成分,逐渐形成了颇具特的北京传统文化。
辐射力
从50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到山顶洞人,从秦汉隋唐到元明清一直到今天,北京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没有间断过,空间上也没有改变过。“时空上的稳定性使得北京不但历史进程的轨迹十分完整清晰,而且发展的方向亦有稳定性,由燕国之都—中原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首都的三个发展阶段层次分明,从来没有发生过反复,这在古今中外的城市史上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北京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地位,使得北京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对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颐和园、天坛等皇家特的园林建筑,到“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型建筑,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传媒,北京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发展都产生极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这充分说明北京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不断增强。
创新力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融合继承与更新、保全与创造于一体的动态发展运动过程,北京地域文化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北京文化的创新性以京剧为代表。如果徽班不进京,还在安徽,它就是个地方戏。它只有到北京来,经过宫廷的重视,加上艺人的不断磨合提炼,吸收汉剧、秦腔、梆子戏等其他地方剧种的优秀元素,京剧才变成国粹。北京城市建设的最大功绩就是园林,圆明园里的大水法、西安楼,是吸收国外和其他地方的建筑风格,颐和园里的苏州街,也是对江南园林建筑的吸收和创新。因此,北京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
北京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很强的传承性,地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上。在漫长的岁月中,北京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地域文化在内涵上包括北京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既包括那些看得见的、显性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物,也包括那些世代相传、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北京地域文化最直观、最真实的载体,是融中国古旧建筑文化与北京独特个性于一体、融帝都气派与民居文化于一体的典范。南从永定门起、北至钟鼓楼长达近八公里的南北中轴线,是北京旧城
规划设计的精髓所在,全城最重要的建筑皇宫就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保存
化城
完好的紫禁城以及中南海、北海、天坛等建筑落仍能令今人感受到古老帝都那种内在的“天朝在上,俯视四方”的底蕴,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面南而治”和“唯我独尊”的传统理念。与帝都建筑文化相对应的四合院和胡同是是老北京的民居文化。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城市建筑的主要个性和特点,是世界建筑史的杰作,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在布局上讲究方正和中轴线对称的建筑手法与风格,其建筑格局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佳途释。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各种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楹联、书画,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雕饰图案,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的“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表现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市井民俗和礼仪信仰,并在长期的民居建筑历史发展中,成为民间社会约定俗成并世代流传的民俗文化模式,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与向往,使人宛若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老北京四合院见证了古城800多年的历史演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财富。封闭空间的处理,除了因为地处北方要求实现保温性的实用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非常契合中国人传统的内向性格与追求含蓄的心理气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城内的官署衙门及城垣、牌楼和散布于北京城区的坛庙寺观等,也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文化和北京地方文化的底蕴。北京独特的城市历史建筑格局,构成了北京独一无二的建筑文化。
饮食文化
老北京是一座典型的消费城市。北京城里的大部分人直接地或间接地靠吃皇粮过日子。历代清朝皇帝不惜耗费巨额的财力、物力,在经济上给予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可靠的保障,按时发放俸禄。到清宣统年间,据统计,北京城内的八旗人丁总计达到23.67万人,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旗人不从事生产,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成为“不士不农不工不商”的市井游民。光绪三十四年,全市27万就业人口中,官员、士绅、书吏、差役、兵勇等共计4.2万人,八旗和士绅官员共约28万,占总人口的40%。支付旗人和官僚的俸禄
占了清政府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北京饮食文化特别丰富。在饮食习惯方面,老北京人对外省市流传进来的饮食品种颇具开放性与包容性,吸纳了很多地方和民族特的品种,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交流的扩大,国外快餐业的进驻,巴西烤肉、印度抛饼等富有异国风味的饮食文化,都极大丰富了北京的饮食文化。在老北京饮食文化中分为汉民风味、回民风味和宫廷风味三种。如著名的北京烤鸭其实是山东人创造的,东来顺的涮羊肉、烤肉季、烤肉宛等清真风味儿的食品是由外省进京的回族人带来的,老北京餐饮业的“八大楼”“八大居”、四大兴、长安十二春等,基本上是鲁菜风味和淮扬菜、福建菜、四川菜。涮肉、满汉全席宫廷宴、驴打滚、年糕、艾窝窝等是满族人进关后与老北京饮食结合而成的。还有颇具特的风味儿小吃,如豆汁儿、卤煮火烧、爆肚儿、炒肝儿、灌肠儿等。这些风味各异的外来饮食品种经过北京人长期“品”的过程,最终成为北京特的饮食文化的“名牌”。因此,北京饮食可以说是北京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
休闲娱乐文化
北京文化突出的特点是精致闲雅、雍容大度,它追求优雅的趣味和闲逸的气度。老北京人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生动地阐释了这个五朝古都所孕育出的一整套文化观念与文化理想。在老北京传统的艺术品种之中,除了各种曲艺形式,如单弦、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大多产生于旧京民俗浓郁的南城天桥地区以外,更多的戏曲曲种都是从外省市流传进京的,如被誉为国粹的京剧,是徽戏、汉调、秦腔等外省戏班进京以后,在结合北京地区的京腔京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并成为雅俗共赏、广为普及的大剧种。
抖空竹、捏面人、遛鸟等,生动描绘出老北京城的安逸宁静、不紧不慢近似于“有板有眼”的生活状态、市井气息以及民俗特,表现出了一种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精神气质、生活节奏以及独有的分寸感与韵律感,构成了一幅独特、生动的市井民俗画。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需提升的地域文化元素
当今世界城市各有其文化特和魅力。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不只是城市的历史和文
化的延续性,必将导致丧失文化个性的“无国籍”城市的出现——即城市景观趋同,人们难以寻其特。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一定要发挥北京地域文化的优势,增强城市特,体现北京城市魅力。
整合文化资源,使之具有国际兼容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通过地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城市文化个性,能够使人们深深感受到当地所蕴藏的文化和历史。北京皇家建筑文化具有独特性、珍贵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具有极强的唯一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遗产。但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北京提升文化品位有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北京要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国际文化中心。北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实现了由传统型城市向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与转变,这种大变革使多年形成的北京地域文化即“京味”文化逐渐趋于淡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以及民俗民风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因此,我们要摒弃“唯我独尊”的落后意识,不断借鉴、吸纳、融汇各民族、各地区、外来文化的成果,只有具有包容性与发散性的民族文化,才能有广泛的影响力。北京聚集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国家级电视媒体、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图书馆藏;汇集了数百家国家级的演出团体、艺术院校、电影集团;拥有上百家国家级博物馆;囊括了全国几乎所有的文化型协会、学会、研究机构;上百万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国内外人士在北京工作、学习和生活;拥有无数文物、古迹、公园、艺术形态等。因此,北京要利用这些优势,整合文化资源,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显示的传播力,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建像贝塔斯曼集团、好莱坞等这样的文化巨头,像纽约百老汇、巴黎红磨坊这样闻名遐迩的艺术街区,像BBC、CNN这样的权威新闻媒体机构等,使北京文化影响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挖掘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在世界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在向前发展演变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这是人类在现代化、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人类必须去关注、去研究、去解决的一个课题。
四合院、胡同等物化的北京地域文化,是北京文化的个性和文脉。“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新人文精神变革和城乡空间结构的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出‘孤岛化’‘破碎化’‘盆景化’和‘边缘化’现象”。北京城市的特和个性正在丧失,而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就一定要保持原生态,保护老北京文化中某些具有符号意义的、象征性的标识。尽可能在掌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恢复四合院原来的面貌,使保存下来的四合院呈现历史的完整面貌,而不是它的片段。2004年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明确指出,着力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其中文化名城保护是重点。确定了“两轴-两带-多中心”新型城市空间结构。我们在成片保护胡同、四合院的过程中,不仅应重视那些珍稀的、具有历史纪念价值、体现皇城功能的四合院的保护,也要重视体现旧城规划、建筑艺术特征、反映建筑与环境和社会生活之间特殊关系的历史遗存的保护,并将这些独特的、生动的、整体的、丰富的建筑组合秩序体现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改造建设当中。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的修复保护应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贯穿
一个“活”字。长期以来,我们注重了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忽视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致使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使老街区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包括文物等有形的文化遗产,还应当保护包括历史内涵、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无形的文化遗产,使这些传统文化真正富有生命和活力。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内容作为资源,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和加工,转化成满足人们对精神情感、兴趣爱好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商业利润的行业集。世界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就是文化、教育、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并逐步延伸和发展。世界城市体系的高端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北京文化产业的定位应该是以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影视传媒等优势产业为基础,开发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新媒体等一批新兴创意产业,使其成为北京文化的新亮点。
文化是一座城市不可替代、能够复制的“胎记”,传承着城市记忆,提炼着城市精神,构成一个城市独特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因此,我们应当在世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在挖掘北京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北京文化影响力,让其更富有生命力。 
再现北京水城风采
张佐友
参考文献
1 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M ,1995.序
2 方彪.试论北京传统文化的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J],2002(1).76~79
3 人民日报[N].2009年1月19日
4 尹庆民.北京商业老字号历史文化背景若干.北京联合大学学报[J],2002(3).8~10
5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9(1).18~24
6 北京市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Z]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人文社科部
责任编辑:文爱平
水是构成地球的最重要物质,因此,有人称地球为“水球”。地球的水原本是充足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因水而导致的战争。人们也不知节约。然而由于人口膨胀,耗水量大及污染水的工业的发展,过度开垦和灌溉农业的产生,地球上的淡水显然不够用了,频频告急。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有43个国家近7亿人经常面临用水压力,约1/6的人喝不上清洁的水,1/3的人生活用水困难。因干旱缺水造成大量难民,甚至引发战争。1964年和1967年以列两次发动战争,抢占了约旦河的水。印度和巴基斯坦三次武装冲突,是因为印度切断了巴基斯坦赖以生存的印度河支流而发生的1。全世界人口中差不多有一半生活在国际河流的流域之中,协调不好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都有可能引发战争。美国航天局证实月球上有水,而且数量大得惊人,科学进一步发达或许能实现“月水地运”。但那
是很远很远的将来的事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先知先觉者早已发出警言,有人说:“人类所拥有的水,最后剩下的可能仅只是自己的眼泪!”而我们中国的诗人则有这样的警句:“当地球不再哭泣而人类在哭泣的时候,我们去哪里汲取泪水呢!”北京怀柔一中高二学生刘瑶在《一桶水有多重》为题的作文中写道:“水是生机,水是生命,有水才有生活。”水对人类太重要了,地球上的水已严重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我们中国的水况怎样?中国是世界上13个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世界人均水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