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省城镇发展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作者:焦丽丽 杜佼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4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52.6%,而且城镇化率正呈加速度增长。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以云南省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化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为切入点,试着阐述其所引发的思考,和解决的方式。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据
测算,2001年到201110年期间,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城镇化对于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就云南省的情况来说,2012年云南城镇化水平仅为39.3%,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同时,云南山地高原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海拔高差,山区、坝区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不同地域特也不一样。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城镇上山这样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呈贡鬼城这样缺乏产业支撑,没有人气的现象。鬼城的出现,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同时也指出了城镇化不等于圈地运动
        新一轮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就业、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实现人由的转变。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仅从城市扩展与农村简单城镇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应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注意要有产业的支撑来保证城镇化的推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与城镇化是相互融合的。不能简单的单独看城镇化产业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从主体来看,农民从广大分散的田地集中到城
镇变成产业工人,是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新组合和新配置。从空间来看,大范围的农田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的栽种路线,由少数企业或部门种植才有市场竞争力,走出现在一家一户种植小、散、弱的局面,而从田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要集中到城市,变成产业工人,才能创造价值和提升生产力。才能有保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云南的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要走一条生态、环保、特、有序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的道路。鉴于此,根据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山地城镇为主要形式的云南省城镇化空间结构,与以产业园区为主要模式的工业化空间布局之间必须密切协调、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四化同步将成为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而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的产城融合将是云南省省未来产业园区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以产业发展作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就业的突破口。
        “农民进城、城镇上山已确定为云南省城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化城农民要进城、进城需就业、就业靠产业的必然趋势使得寻适应我省城乡人口结构与城镇化进程特征的产业园区发展路径成为必然需求。否则,城镇与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最终商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就会失衡与脱节,城镇公共服务与产业基础设施之间就会出现资源配给冲突。全省城镇化进程中,所谓工业上山、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等方案,都涉及城市中新增大量原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农民要进城、进城要就业、就业要产业,产业要集。由于集环境对产业成长和创业的正向激励十分明显,它会催生已有产业的拓展和新兴创业产业的诞生,为解决城镇化就业提供所需的新产业和新企业。因此,可以从云南省各个区域的产业集分析中提炼出重点的就业问题突破方向。
        城镇化要注意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要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城乡规划的首位。
        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
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要根据各地的民族文化、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特规划。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焦丽丽,女,1981.12—,籍贯:吉林白山。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现任教于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职称:讲师。
        杜佼,女,1986.4—,籍贯:吉林长春。本科,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现任教于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