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专家解读
新型城镇化在哪
【核心提示】对于外界来说,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20133月,中国新一届政府履职之初,由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城镇化已经被摆上国家的重要议程。
3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这份30多章合计3万多字的文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基础上,在若干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这无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外界来说,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20133月,中国新一届政府履职之初,由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报告中,城镇化已经被摆上国家的重要议程。
实际上,1年多前的201212月,就已经传出国家已经制定出城镇化相关政策草案。如今,该项规划终于掀开神秘面纱,给外界带来的又有哪些新意?
3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认为字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制度改革。不过,整份文件中最引人瞩目的仍是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吸纳1亿人就地城镇化以及松绑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支持城镇化建设。
发力中小城市
《规划》首先指向城市化薄弱地区,这对中小城市来说,就是一次凤凰涅槃。但在具体执行上不能雨露均沾,必须有所侧重。于是,一个新概念又重新火了:城市
长期以来,中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状况为外界所诟病。在新出台的这份《规划》中,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要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如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等城市,引领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
徐宪平在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以2.8%
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这些地区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和国际竞争压力在加大,需要调整优化转型升级。
反观中西部地区,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人口较少,但潜力却没有得到发挥。另一方面,从城市布局来看,目前我国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了6个,500万到1000万的有10个,100万以上则有142个。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与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徐勤贤博士认为,《规划》突出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要素吸引能力,时刻准备着承接大城市向外疏解的产业、人口、资源。但是,对于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仅仅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还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一些经济发达镇早已是城市,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小马拉大车的方式,解决了城镇管理中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经验值得推广,而且应该研究给予设市。
上海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也认为,城市城市圈将迎来大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同城效应将日益凸显。他以上海为例,指出目前通过
高铁、高速以及地铁等方式,上海到周边城市如昆山花桥、嘉兴、苏州、南京、绍兴等苏浙地区的时间上在缩短,泛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及泛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都已基本形成,泛长三角区域内市民到周边城市生活、工作都非常方便。
松绑地方债
吸纳1亿人就地城镇化,粗略估计需要资金超10万亿元,钱从何来?《规划》另一新颖之处,就是同时也布局了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
在本次《规划》中,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要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在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与评级制度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以推动城镇化建设。另外,还将鼓励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多渠道推动股权投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重点做好3点工作。一是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依法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权限,完善现行地方政府债券制度,探索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相结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办法。二是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对消费者付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使用PPP模式。政府通过特许经营
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公开透明的方式,事先明确收益承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切实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厘清政府与企业关系,正确引导市场预期,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对于放开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建设相关债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市政债券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实现直接融资并且融资成本较低,此外债券的信息也较为透明公开,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另外,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对引入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促进融资来源多样化大有裨益。
实际上,国内民间资本对于参与城镇化一直非常积极,但碍于政策因素,始终未能获得大的突破。在民间资本向来活跃的温州,民资对参与城市市政建设兴趣浓厚。该市一家小型房企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自己的公司一直想参与本地的市政建设,但因为公司规模较小,在市政项目招投标中很难与有国资背景的公司竞争,也很难获得政府的青睐。《规划》提出政府要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他认为自己的机会或许会变大一些。不过,这位房企负责人也坦言,《规划》体现出的是大方向,具体到地方,各地的政策也会不同,以自己企业现有的规模未必占优。
多行业受益
人的城镇化、环保的城镇化、有文化传承的城镇化,这些都是本次《规划》的着力点,但对于闻风而动的市场而言,同样是商机无限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介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个核心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根据这个核心目标,未来6年总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需提升6.3%,年均提升1.0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9%,年均提升1.5%
此前曾有经济学家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7万亿元市场需求。按照人均提升1.05%计算,那么每年将有7.35万亿元的市场需求,这相当于2008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的1.83倍。
正因为如此庞大的市场前景,使得《规划》一经发布,就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数据显示,在《规划》发布次日,沪深两市40多只个股出现涨停,其中城镇化概念股高奏凯歌。板块方面,建材、水泥、医疗、机械等行业均迎来大涨。
瑞银证券研报认为,《规划》着重强调的城镇化,意味着政府将加大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网络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这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尤其是公用事业、医疗保健、娱乐休闲等服务消费。其他可能受益的行业包括建材、铁路设备、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防污染产品。
而信达证券研究员邱继成则认为,国家多方面推进制度改革、消除政策藩篱,比如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改革农村建设用地的征用方法、推进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强土地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机制等改革措施,既对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推进奠立了坚实的基础,也由此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
分析人士指出,《规划》提出要协调发展并重点关注中小城镇,对于地方性的中小房企将是一大机遇。尽管仍然面临房产限购等政策的限制,但平衡区域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方型的房企与建筑企业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新兴的智慧城市概念也将受益于《规划》的发布。国联证券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转型,将使城镇化红利增加3倍。而据住建部此前的预测,
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长期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0万亿元。预计在安防、电力、交通、环保、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方面,都将产生大量投资机会。
原标题:六部委解读新型城镇化新在哪:改造1亿人居住条件
核心信息】如何扭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局面?如何使成为新市民的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城里的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的钱从哪里来?
如何扭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局面?如何使成为新市民的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城里的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的钱从哪里来?319日,针对新近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化城以下简称《规划》),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人社部、财政部、公安部、国土部六部委进行了解读。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规划》首次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个指标,这是与以往最大的不
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宪平表示,《规划》首先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去年我国城镇人口有7.3亿,其中包含2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是他们未能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徐宪平说,《规划》提出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使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能够享受相应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根据《规划》,将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以公办学校为主义务教育;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将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免费享受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进城落户农民也将被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将出
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校毕业生、技术工人城镇落户率
人口城镇化离不开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套。公安部副部长黄明透露,《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
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将尽快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改革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常住人口。要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的人口落户的问题,要提高高校毕业生、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等人口的城镇落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