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创新与发展
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2月王卫玲,杨嫚嫚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舍弃了地域特,忽视了建筑文化,使得城市建筑大量雷同、粗糙仿制、文化缺失,出现“千城一面,万栋同根”的现象,国际化洋建筑大量风靡。面对城市化不断“西化”的现象,文章以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的发展为依托,讨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汲取外来文化,同时又不失本土文化的根源,留住城市建筑本该保有的民族性和根源性文化特。关键词:城市化;城市“西化”;泰晤士小镇
中图分类号:F299.313;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2-0275-02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城市的发展也更多的倾向于国际化,逐渐远离历史传统文化,城市景观趋同、个性不断流失。人们很多时候是主观的、理想的、想当然的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西方的就是先进的,盲目追逐、模仿,从而忽略了这种脱离了西方文化语境那种根植于历史文化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城市的发展得不到本身所应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脉的延续。诚然,面对比比皆是的
高楼,霓虹闪烁,自然避免不了在恍惚中联想到曼哈顿、维多利亚等欧美标志性城市的景观,进而开始借鉴和分享,使得城市发展中的本土气息越来越淡。现实迫使人们必须用一种理性的态度来辩证的看待城市发展中的“西化”现象,而不应只是停留在对世界各地优秀文化的复制和照搬。1  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实质上就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城市化的具体表现,首先是边郊区域的建筑表征城市化,随后则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城市化。1.1  城市化中的文化消解现象
“千城一面”成为城市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城市一味追求高、新、洋,不断对旧城进行改造,导致城市历史脉络丧失,文化积淀不在,城市文化生态和环境生态受到威胁,与宜居城市背道而驰。在追求现代性、新奇性和异域文化的同时要理性的看待和评估历史文化的价值。
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建筑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建筑本身以集中和整体的方式得以体现。只有引导好建筑的发展趋势,才能控制城市化的发展方向。而对于新生事物,上海这个大都市就像一块超大号的海绵,能迅速吸收其精髓,将其消化成自身构成的一部分。面对泰晤士小镇这类全盘“西化”现象,民族特和地域性已无从谈起,更不具有西方文化语境下植根于历
史文化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虽然观赏性可嘉,但其文化底蕴和历史文脉无从追溯,如图1所示。
1.2  城市化特危机
土耳其诗人希格梅有句名言:“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一座城成为另一座城的翻版,无疑是一场文化危机和视觉灾难。“千城一面”的城市特危机,绝不是中国推进城镇化所想要的结果。一个城市有历史有记忆,才会有自己的文化特,从而具有自身不可复制不可比较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形态多样,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应该只一味的追求异域文化,而忽视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特。所谓特,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生活,还是这一地域的分野、历史的构成、文化的积淀、民族的凝结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缺少这些,很难引起使用者在心灵上和感情上的共鸣,如图2所示。
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洪流中,在不断追逐现代、新奇和异域文化的同时,应尽可能的把西方文化融入本土文化,塑造本土文化基础上的特现代化城镇,才能有效缓解城市文化的泯灭和城市特危机。
2  案例分析——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上海的城市化发展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特点,即政府希望通过实施“以郊区新城、中心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而松江新城秉承的设计理念“中外文化交融、历史未来结合”,即新城中心与老城区形成了并行的轴向发展态势,老城注重传统风貌的保护,新城则
“吸收西方新进理念,突出现代建筑风貌”,形成所谓的“一城两貌”特城镇。2.1  泰晤士小镇的发展理念
泰晤士小镇作为松江新城的核心建设区,融合了乔治王和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在内的英式小镇,除了规划布局和室内平面做了合理改良外,建筑风格“原汁原味”地引入了英式风格小镇,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艺术、追随时尚、浪漫追梦的休闲娱乐场所,泰晤士小镇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建筑代表作品之一。泰晤士小镇规划设计布局融合了中世纪城市、巴洛克洛可可、如画的有机形态理念、田园城市及其影响下的雷得朋体系等形态原型,通过再造生长感、主体化、运河滨水组合景观、广场组合等设计观念及其手法,在创造了宜人尺度、多样化公共空间形态组合形式的同时,始终力求体现英式风格,且部分带有娱乐倾向。
2.2  泰晤士小镇现状化城
虽然泰晤士小镇在城市设计时不断追求绿地、水系组合建立于保持的清晰边界和空间完整性,传统形态的组合形
1 上海泰晤士小镇全貌
图2 传统文化古城
a
山西平遥
b 安徽宏村
论中国城市化中的“西化”现象
——以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为例
【创新与发展】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2月
成的多样化城镇中心,以及有机形态空间组合和运河景观滨水空间形式的打造。但某些公共空间与建筑形式从西方国家的直接移植,完全偏离了设计原型,不仅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文脉,也未及原始移植对象的精神内涵。
目前泰晤士小镇成为休闲娱乐场所,居住功能逐渐消退。地产界已将泰晤士小镇作为用途转换的典型案例,通过引进所谓的居家型商铺,利用主题旅游带动项目开发。而泰晤士小镇就其本源是一个居住社区,商业氛围过浓、进出游客数量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镇的整体风貌和镇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旅游地产的一个典型,专家认为泰晤士小镇今后应在文化的集聚和传承,休闲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上继续奋斗,如图3所示。
毋庸置疑,泰晤士小镇的发展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的生机,游客的造访给小镇带来了人气和发展的动力,但是小镇内白天的热闹繁华,依然无法抵挡夜晚的萧条冷寂,我们不仅要从开发的角度思考改进,更应去深挖发展中所缺失的历史文脉和探究未来城镇的发展之路。
3对城市化“西化”现象的思考
不可否认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模式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参照资源,它给我国的城市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展示了海外的建筑模式,但我们更应该保持平和心态和冷静头脑,去比较和分析,对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产物进行辩证分析,并结合传统历史文化进行因地制宜的理解和运用,而不应是原封不动的移植。
正如泰晤士小镇一样,它营造了一个新奇现代的时尚之都,到处弥漫着异国情调。但是小镇已建成多年,人气却始终旺盛不起来,旁边配套小区入住率也比较低,尤其到晚上这里空无一人,这种现象不得不发人深思……
一座城市的形成,既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又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我们凭借对外来文化的特殊喜好来摧毁它的历史文脉,却很少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发展的问题,这就不难想象为什么这些地方多是游客,却少住户。人们在中西接触过程中缺乏民族意识的现象,归结起来是我们对外来事物的坦然态度,以及传统精英阶层的缺失,即缺乏那些有着强烈民族感的“传统绅士”。对外来事物的态度从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的现象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的“西化”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异域风格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隐含其间的是人们一贯以来对西方文明的拥抱态度,而对“高级化”限定的宽泛和模糊也导致了诸如“风格”或“风貌”等中庸概念。因此,我们要想发展自己的特和创新发展城市
化,必须加强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强大自身的文化理念,批判的吸收异域文化,才能更好的推动未来城市化事业的发展。
张开济先生说:“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城市化发展的主旨也应当是以人为本,只有宜人的发明创造才是真正意义的、有价值的创造;只有宜人的生存空间环境,才是最本质的。新天地的成功,或许在于所谓的‘四不像’,西方人觉得它有东
图3 松江泰晤士小镇现状 方的异国风情,但本质上很西方;中国人觉得它特别时尚、很西方,但同时因为其是中国本土的一个建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在中国做建筑,脱离了中国本土的东西是不会持久,不会永恒的。
4  结束语
原创建筑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一味模仿,要求人们在城市建设中不要只片面的追求利益,也不要单纯低劣的模仿,而应该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和手法,创造出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全新的建筑文化,既不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又创新设计。城市“西化”是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于“复制和粘贴”世界遥远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司空见惯,对国外概念和想法的直接植入也日益寻常。要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化不等于“西化”。
城市化建设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绝不能盲目追求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而忽视掉城市化过程中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发展和繁荣城市建筑文化,回城市建筑中的“中国味”,是建筑界未来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雪梅.城市设计在中国[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汪德华.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澳)亚历山大·R·卡斯伯特.设计城市:城市设计的批判性导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日)松永安光.城市设计的新潮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英)理查德·海沃德.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王志军.上海“一城九镇”空间结构及形态类型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2007.
[7]周鸣浩,薛求理.“他者”策略:上海“一城九镇”计划之源[J].国际城市期刊,2008(2): 56.
[8]孙田,孙.上海“一城九镇”规划点滴谈.时代建筑[J],2001(3):78.
作者简介:王卫玲(1989—),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建筑技术。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