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可见,网络早己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着中国近五分之二的人口。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一一网络流行语。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更新速度加快,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当中。个体的求异心理、自尊心理、宣泄心理和亲和心理以及体中的从众心理,与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胜和匿名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轻松、生动、浓缩、时尚的特征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在短时间内迅速受到大家的广泛使用。他,它们不再仅仅盛行在各种网络平台,而是从网络空间中走下来,充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如:我们已经熟知的“屌丝”、“囧”、“雷”、“给力”、“元芳,你怎么看”等网络用语,还有最近被大家广泛使用的“我也是醉了”、“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duang”、“不明觉厉”等。同时,一些主流媒体为了让网民感到亲切,也开始使用网络流行语:早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就刊出了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题的头
版头条新闻,其中“给力”一词也是当时的网络热词。继给力之后,“屌丝”“元芳”等词也登上了《人民日报》。很多人对此做法表示肯定。 2012年7月发行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3000多个新兴词汇,“给力”、“宅男”、“宅女”等网络流行语也被收录其中。《汉英大词典》一直被视为国内汉英类词典中的权威之作。第3版《汉英大词典》为了保持词汇新鲜度,收集了很多紧贴时代特的网络词汇。打开新版《汉英大词典》,“宅男”(otaku)、“房奴”(mortgage slave)、“山寨”(cheap copy)、“躲猫猫”(hide-and-seek)、“装嫩”(act young)等流行网络新词映入眼帘。
第二节研究现状
一、有关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国外:总体来说,国外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即已开始,1997年,美国哈特福德大学世界语言问题研究和资料中心就主持召开了一次“网络和语言”研讨会。[1]国外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范围比较广,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络语言的语言要素变异、网络语言和语言符号的生成原因、网络语言与文化关系等等。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已早已把网络词汇编入词典,承认它是一种文化。
国内:国内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网络语言专用词典、专著和大量的学术论文。在我国,网络语言方面的专门词典主要有三本,第
一本是易文安先生编著的《网络时尚词典》,这也是中国第一本网络语言词典,通过这些词语可以全面
了解网络词语、文化以及历史。第二本词典是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这是由语言学界编写的第一本网络语言词典,并收录网络词语1305条。第三本是由众多网民编辑的网络专用词典《金山鸟语通》,收集了千余个网络专用词汇。这三本词典标志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和研究对象已经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在网络语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刘海燕编著的《网络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吕明臣、李伟大编著的《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李康、张阳的《网络流行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等。[2]
二、有关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方面的研究
贺白余在《网络流行词与社会心理关系研究一文中,通过语言的心理分析,揭示出当下青年体焦虑、迷茫和郁闷的心理状态。刘世杰在《网络热词传播的社会现象透视》中分析了网络热词传播背后的“社会情绪宣泄的需要”、“国家领导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网友回避敏感词汇”等三方面原因。季安锋在《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中,,将网络语言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心理归纳为“求趣”、“求新求变”、“从众与模仿”、“调侃”“追求自由与宣泄”五个方面。孙明强在《网络流行语研究》中探讨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和社会革新因素,心理原因包括创造心理和模仿心理的综合、娱乐心理、极强的目的性的功利心理。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的、跨学科的、理性的、实证的研究将是一种趋势。
第三节研究意义
通过了解国内外网络流行语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国家流行的网络语都是与其国内的社会背景和实际情况相联系的,同时各国网友在创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心理因素。可是从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视角来看,主要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美学等领域,但是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心理动因的研究仍为少数。而且通过分析从1997年到2014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体占了三分之二;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体比例基本稳定在网民体的三分之一左右。[3]从这两项数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网民结构中,青年学生体占主体,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与该体基本吻合,且该体中大部分为80、90后。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对青年学生体使用网络流行
流行语言语的心理分析,揭示出当下青年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指出社会发展和转型期的青年心理。而且通过比较中外国家网络流行语的结构特征及社会心理因素,可以发现中外网络流行语在特点和形成原因方面大同小异。所以,对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分析可能带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第四节研究内容
基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本文将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对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详尽细致的工作,将网络流行语分成很多种类,本文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以便间接分析出人们在使用不同的网络流行语时的心理状态。
2、将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相结合来研究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原因,传播学中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和体传播分别与社会心理学中对符号互动论、人际交往和互动、体心理相对应,甚至大众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也有研究,这几种传播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我们可以从社会心理学中到合适的答案。
3、本文将从个体心理、体心理、社会心理三个维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原因,主要研究的是青年学生体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动因。
第五节研究方法
笔者打算以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同时结合传播学、符号学、舆论学等学科知识,对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交叉的跨学科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文本分析法和例证法等。
第一章网络流行语概述
第一节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分类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
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概念是任何一项研究的逻辑起点,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不例外。在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外延时,我们不可忽略的另一个概念就是“网络语言”。在早期对网络流行语或是网络语言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没有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这样的后果便是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混为一谈,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一定的承接性,很多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混杂在网络语言研究里。笔者认为,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做一个明确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定义,有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也有从符号学、模因论、社会方言说等方面来阐释的,其中最为普遍的定义是将网络语言分为非交际性网络语言(即学者们所谓的基础网络语言、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有关的词语等)和交际性网络语言,且将二者的结合定为广义的概念,将后者定为狭义的概念,同时都以后者为研究对象。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一切与网络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己经不仅限于聊天室和BBS中,也被广泛用于博客、社交网站、论坛、贴吧等虚拟社区中,而且也不仅限于交际,有的也用于表达和发泄个人的情绪或者被用于网络小说的写作中等等。
那么,什么是网络流行语呢?顾名思义,网络流行语就是流行于网络的语言,但这样的定义未免过于简单。另外有些学者将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网络语言混为一谈,将其也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定义,这样也是不合理的。
笔者较为赞同的说法,一个是陈一民教授对网络流行语概念的阐述:“网络流行语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4]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另一个是浙江大学的俞秋萍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由特定语言符号所构成,伴随社会热点事件的产生而在短时期内网民大规模高频度地使用于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博客等的热门词语,具有高度流行性和统一认知度。这两种定义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网络流行语区别于网络语言的“流行性”特征。笔者试从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的联系与区别来界定这一概念。
首先,网络流行语是包括在网络语言之中的,与网络语言有很多交叉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