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太有了”用法探析
摘要:本文就一些综艺节目及网络出现的“太有了”的结构现象进行分析后认为,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太+有+名+了”结构的省略形式,有一定的存在空间;一种是程度副词“太”直接修饰动词“有”的现象,只存在于某些北方方言区。
关键词:太有了 结构 分析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近期,常看到一些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使用“太有了”这样的句子,且网络上甚至一些报刊上也出现了大量的“太有了”句子。在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太”不能直接修饰动词“有”。但有些“有+名”结构可受“比较、很、挺、十分、非常、更、最”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比较有价值、很有价值、非常有价值、最有价值”等。据此,作为程度副词的“太”也可以修饰“有+名”结构,但因为“太”主要用于口语,一般都会在句末加上“了”,即构成“太+有+名+了”结构。但为何会出现“太有了”这样的句子呢?笔者认为,“太有了”主要存在两种类别:一种是在“有”的后面直接加上相应的名词宾语,句子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成立。这类可看作是“太+有+名+了”结构的省略形
式;一种是不能直接在“有”后面加上相应的宾语,有些即使能加,其和原句要表达的意思也存在差异。
一 “太+有+名+了”结构的省略形式
在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太”不能直接修饰动词“有”。但有些“有+名”结构可受“比较、很、挺、十分、非常、更、最”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比较有价值、很有价值、非常有价值、最有价值”等。据此,作为程度副词的“太”也可以修饰“有+名”结构,但因为“太”主要用于口语,一般都会在句末加上“了”,即构成“太+有+名+了”结构。如“太有才了”、“太有想法了”、“太有象征性了”等等。
这类“太有了”主要是省略了“太+有+名+了”结构中的名词或名词性宾语,如果添加上相应的宾语,句子意义不变。一般用于评价某类事物或人,表示强烈的语气。这类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如:
例 1:太有了,个别业主喜欢半夜11流行语言:30以后出门遛狗!
此句中,“有”后面省略了一个名词,可以理解为“个性”之类的非褒义名词。
例2:许飞古装照横空出世,网友惊呼太有了。
此句中,“太有了”仍是“有”后面省略的一个名词宾语,省略的名词是“吸引力”之类的褒义词。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例3:加价提车?老兄你太有了!
例4:明星太有了,用爱马仕的包包装狗狗!
(一)原因分析
之所以网络上甚至一些综艺电视节目中存在大量此类“太有了”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语言本体的特点和社会心理特点两方面加以解释。
1 语言特点
(1)简练性
在口语中,人们追求语言的简练,喜欢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完整或者最有内涵的意思,特
别是表示强调的句子。一般来说,强调句越简短,语气就显得越强烈。“太有了”虽然在形式上省略了“有”的宾语,但语义上更强调了“有”的宾语。
(2)“此时无声胜有声”
上述例子都省略了一个宾语,我们当然都可以给其添加上相应的名词或名词性宾语。但语言虽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它在某些场合却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交际工具。“身教甚于声教”、“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都说明在某些场合,适当的沉默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如例(3),对当今社会汽车行业特别是小车行业存在的现象进行了评价,因为当今社会小车供不应求,供应商或者经销商们就以加价销售的方式来谋取更多利益。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不道德的,那么如果在“有”后面加上一个名词宾语,加什么好呢?“太有功利心”?“太有暴利性”?以上当然都可以,但不管加哪个贬义名词,都只能加一个,倒不如不加,让读者们自己去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启发更多的人去思考和关注汽车经销商们的“加价提车”行为。这种语言的“空缺”实际倒扩大了语言的“内涵”,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2 社会心理
(1)求异心理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原因之一就是语言使用者存在求异的心理。对于新奇的事物,网络和一些综艺节目总是乐于接受,以显示自己的“潮”。如,湖南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谢娜就曾在主持综艺节目时,评价某艺人“太有了”。
(2)求同心理
这个心理是和“求异”心理分不开的,为了显示自己也很“潮”,年轻的网民们会有意识地去学一些新流行语,以求和“潮人们”相同,以表示自己也是“潮人族”。在这个过程中,“名人效应”作用很大。如上述说的谢娜在某个综艺节目使用“太有了”的例子,笔者就是在一个博客里看到的。博主写了篇博文,题目是“生活太有了”,开篇第一句就是“太有了,这个词,我是和谢娜学的吧”。
(3)求易心理
语言的使用和人类的思维和心理不无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常希望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有内涵的意义,在这种思维下,语言自然也会简练。
(二)前景分析
从语法和语义上分析,此类“太有了”的句子可以说是根据上下文直接省略了名词或名词性宾语,如果加上宾语,这些句子都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语义的常规用法。因此,笔者认为这类“太有了”不是程度副词“太”直接修饰动词“有”的现象,而是语言使用者因为语言本身和社会心理的一些原因,省略了感叹句“太+有+名+了”结构中名词或名词性宾语的现象。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这种语言现象有一定的存在空间。
二 程度副词“太”修饰动词“有”的语言现象
笔者认为此类的“太有了”是直接在动词“有”前面加副词“太”,以强调某些事物或现象“有”(存在)的程度。语义上一般用于回答“某类事物或现象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此类“太有了”存在两种现象:第一种可以在“有”后面直接加名词宾语,但语义和原句要表达的本义存在差别。第二种,不能在“有”后直接加宾语。此类“太有了”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可以在“有”后面直接加名词宾语,但语义和原句要表达的本义存在差别;二是不能在“有”后直接加宾语。第二种“太有了”的语言现象在尹世超的《说“太+非程度动词+了”格式》中有所分析。
在尹世超的论文中,他认为“有”有时在对话等语境中即使省略了宾语,仍可受“太”修饰。尹世超认为此类都可以在“有”后面加上宾语。对于尹世超的观点,笔者不太认同,所以,笔者在分析的时候也兼和尹世超先生探讨研究一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