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
网络流行词语“水军”的语义泛化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鲁修红  段茜惠
【摘要】在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以网络为媒介的部分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语义开始泛化。本文通过分析“水军”语义泛化的三个阶段,由此解释“水军”语义泛化的过程,丰富网络背景下的社会语言现象研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词 水军 语义泛化
一、“水军”:从词典到流行
2010年11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揭秘网络推广”为主题的报道,揭开了“水军”这个体的神秘面纱。从此,“水军”一词成为了公众的热点议题。说到“水军”,我们可能最先会想到水上作战的军队。但是,在网络上也活跃着一号召力极强的“水军”。然而,此“水军”非彼“水军”。在网络上发帖(一般为无意义的帖子)的行为被称之为“灌水”,而参与发帖的网络人员是以获利为目的,且人员数量庞大,像一支军队训练有素,因此称其为“水军”。
“水军”原本指用于水战的军队(《辞源》,1979)。而今天流行的“水军”一词,其意义已不同于原先词典里的
解释,而且也不限于原先所指的军队,它在流行过程中不断泛化并在社会方方面面中得以广泛应用。例如:
1.周星驰的经纪人回应称:“早前已经通过媒体澄清过文章《为什么那么多人黑周星驰》不是我们写的,更不可能买‘水军’,但如果对方一直坚持她的想法,没有什么好回应的。”(2016年3月16日,中国日报中文网)
2.楼市“火爆”暗藏看房“水军”:公开招聘“房托儿”工资80元(2016年4月6日,腾讯视频)
3.这个黑客用“水军”操纵了拉美9个国家的民主选举(2016年4月1日,观察者网)
4.我是猴子请来的“水军”(2015年7月13日,天涯论坛:影视评论)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水军”一词的含义分别泛化成“网络写手”、“房托儿”、“网络黑客及恶意软件”和“影评者”,其意义远不同于词典释义。
流行语言二、“水军”的语义泛化
“水军”流行的意义并未完全脱离它的本意,而是“水军”原有意义发生“语义泛化”的结果。刘大为(1997)认为,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用来囊括更多
的指谓对象;流行语的语义泛化表现特别明显,泛化速度也很快;其泛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语义隐喻、语义抽象以及语义含混。“水军”的流行恰好也经历了此般过程,使用频率不断提高,适用范围不断扩展。
1.第一阶段:隐喻引起的语义泛化。“水军”开始流行时,指的是大批以获利为目的在网络上发帖(一般为无意义的帖子)的网络人员,目的性强、训练有素且不承担责任。由于他们是存在于网络上的一个特殊体,他们制造虚假舆论,降低舆论的可信度,阻碍网络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水军”在开始使用的时候带有贬义彩。2009年这一用法已经见诸报端。例如:
(1)记者采访著名的“网络推手”陈墨、“立二拆四”,其并不讳言他们雇用“水军”操纵舆论的赫赫“战果”。(2009年1月12日,华商报)
(2)现在论坛都有防止灌水的系统,得绞尽脑汁想新内容,又要看起来不像“水军”所为,这工作越来越不好做。(2010年11月26日,腾讯科技)
(3)正是由于他们的精心策划,“水军”们才会在互联网上进行灌水、刷帖,使所推事件在知名网站上得到热炒,进而受到普通网友关注讨论,使事件成为热点,甚至舆论制高点。(2011年1月18日,光明日报)
由于隐喻是建立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并涉及到语义的转移(束定芳,2000),因此,在词义泛化的第
一阶段中,人们在“水上军队”和“网络发帖人员”之间建立隐喻关系,将两者相似之处——“人数多、目的性强、训练有素”凸显出来。这个特点原本是反映“水军”(词典意义)令人产生的联想,现在则成为了“水军”语义中概括两种所指对象的共同的核心特征。因此只要具备“人数多、目的性强、训练有素”这一特征,那么无论是指“水上军队”还是“网络发帖人员”,都可能成为“水军”的所指对象。“水军”指谓范围的扩大为“水军”的语义泛化开辟了空间。
2.第二阶段:语义抽象推动的语义泛化。在语义泛化的第二阶段,“水军”的语义进一步抽象化,由隐喻在网上进行发帖回帖的灌水人员变成各个行业的灌水人员,指谓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网络。例如:
(1)据龙泉某行销公司负责人杨某介绍,成都的看房“水军”人数至少近万人,天天游走在成都各大楼盘“专业看房”。(2015年12月3日,四川新闻网)
(2)孩子的培训市场“蛋糕”很大,也很诱人,但真正能聘请到名师的却凤毛麟角,有的虽然声称教师具有三年以上的执教经验,实则是刚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这也给广大家长一个启示,选择业余学校时,不妨实地走走看看,名师是不是真正“师出有名”,课程设置是否过于“噱头”,而不是被“水军”误导。(2011年11月28日,新民晚报)
(3)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像张晓一样的考研“水军”也有不少。他们中有的是因为求职受困而进“临时起意”,有的是为了家人的希望并非个人意愿……(2014年12月26日,中国考研网)
从“灌水水军”到“看房水军”、“招生水军”、“考研水军”,这些词语与第一阶段相比,“水军”的所指对象从网络灌水者逐渐扩展到房地产、培训学校、和大学生考研等。第二阶段的“水军”开始尝试着跨领域使用,使得语义的边界逐渐模糊,隐喻的特征也淡化了。然而,这一阶段的“水军”依旧带有贬义彩。
3.第三阶段:语义含混特征下的语义泛化。语义泛化的第三阶段以语义含混为特征。“水军”一词经过隐喻和语义抽象之后,它主要的内涵仅仅表示“人数多”。而前两个阶段的“水军”都有贬义彩,所以,在第三阶段,它利用“人数
- 211 -
- 212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
浅谈神话视角下的中西价值观差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刘建伟
【摘要】中国与西方之间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在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产生了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是文化差异的现实反映,更是价值观差异的显性表现。文章立足于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神话视角,对神话背后所渗透出的中西价值观差异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反思。【关键词】神话 中西价值观 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大话题,很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都曾经衍生出各种精彩的神话故事,也正是这些神话故事的出现才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使中西文化各具特,成为中国和西方人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带领着中国和西方的人们演绎着不一样的生活历程。“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神话中的人物性格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换句话说,中国与西方之间地域差异的存在,使得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发展中依托于不同的神话故事,也在这些形象生动的神话故事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解读,能够看到故事背后的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差异。
一、中国古代先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背后的中西价值观差异
在先秦神话中塑造了若干个圣主的形象,其中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女娲、神农等等,这些圣主既是德行的典范,又是智慧的楷模,为中国古代的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着强有力的能量保障,护佑着人们的平安,被中国古代的人们所敬仰。而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则塑造了若干个争强好胜的形象,无论是地神该亚,还是天神乌拉诺斯,亦或是海神波塞冬等等,都具有超强的法力,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表着不同的角,发
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人们的力量很难跟这些神的力量相匹敌,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西方人们对于这些神心存敬畏。显然,“西方神话着重强调神性的强大,中国神话则看重人性的伟大。”其实,就这些神话和神话中人物形象的背后,所渗透出来的正是中西价值观之间的明显差异。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就提倡和平相处,相互之间互相扶持和帮助,而西方的价值观中则强调个体强大的力量,相互之间互相牵制,互相争斗,都试图成为世界的主宰。
一方面,中国的价值观强调整体的合力,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张力。“研究神话的差异能得出文化起源时期中西在文化根源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神话故事来看,无论是女娲,还是神农,都不是一个个体,或者说并不代表着一个个体,而是整体力量的反映,或者说是一种体力量的显性表现。在女娲的形象中,不仅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非常宽厚仁爱,注重伦理,在中国古代人民众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女娲作为自身道德行为的典范和标尺,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用德行和仁爱去感化他人,不断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而不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去镇压别人,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使民本位的价值观念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强调整体合力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相反,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来看,我们所了解到的地神该亚和天多”的特点,越过了自身的贬义彩,衍生出一种“以义务宣传为模式,以品质说话为保证”的正面舆论效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来水”。“自来水”是指自然而然形成的“水军”,区别于前两个阶段有目的形成的“水军”。第三阶段的“水军”最初是一义务宣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影民们的自称,后指真正热心为作品发声的观众。例如:
(1)我是猴子请来的水军,我是自来水。(2015年7月13日,天涯论坛)
(2)国产动画《大圣归来》逆袭《小时代4》,催生网络新词“自来水”。((2015年7月14日,中国日报网)
(3)《夏洛特烦恼》成票房黑马,继《大圣归来》后第二波“自来水”。(2015年10月8日,中国青年网:娱乐频道)
(4)《爱的牵绊》及妹篇《幸福抉择》由崔贞允、郑成云等人领衔演出,由于收视火爆和广受观众们的追捧,在首播结束后已无缝衔接复播,依旧在江苏卫视。相比于韩版的百集篇幅,国内版进行了重新剪辑和编排,情节更加紧凑和精彩。观众也在网络上当起了“自来水”,掀起了一阵荐剧狂潮,更有人表示自己得了“《幸福抉择》症候”,在等待剧集更新期间备受煎熬。(2015年10月28日,南京晨报)
综上所述,“水军”一词在流行过程中的语义泛化从建构隐喻开始,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水军”隐喻大批以获利为目的在网络上发帖(一般为无意义的帖子)的网络人员。在第二阶段,“水军”的所指对象由网络人员
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人员。在第三阶段,“水军”摆脱了贬义彩,成为一个既有贬义又偏中性的流行词。
三、结语
词汇的语义泛化是社会因素作用下的语言发展。赵荣霞(2001)认为,语言变化的途径是语义泛化。“水军”的语义泛化则是网民们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的产物。如果没有网络这一“催化剂”,“水军”也不会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此外,人们“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也推动了某些流行语的语义泛化,例如,“水军”、“山寨”等。对于流行语的语义泛化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探究词语语义的变化过程,还能到其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消亡的原因,为网络背景下社会语言现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研究依据。参考文献:
[1]辞源[Z].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包乌云,董锋.语义泛化研究现状[J].语文学刊,2014(21):14-15[3]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33-37.[4]缪俊.“山寨”流行中语义泛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变[J].当代修辞学.2009(1):82-89.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3-44.[6]赵荣霞.语义泛化和语用空间的扩展[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16(1):62-64.
[7]宗守云.不可小看的网络“水军”[J].语文建设,201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