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浅析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汉语言文学
以模因论视角浅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广泛使用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强势语言模因推动的结果。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强势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复制,并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模因语言变异
一、模因与模因论简述
模因论(memetics)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基础上对文化进化规律进行阐释的一种新理论。它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meme)是模因论中的一个核心术语,它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何自然,2009)。众所周知,基因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它能够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而模因正是基于“基因”一词仿造而来。
模因被认为是一个复制品,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社会观念或人类行为都属于模因。我们也许无法明确指出模因到底是什么,但当模因现象产生时,我们能明确地知道是模因作用所导致的。(何自然,2005)
二、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强势模因
网络流行语兴起时间并不长,但却具有波及范围广,流传时间长,影响力大等特点。从模因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是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强势模因。并不是所
有的模因都能成功传播。一些模因首先引起注意,然后如实准确地被记忆并从一个人的大脑中传播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而这种传播行为在后来又不断地出现,原来的模因就会传播到更多人的头脑中,我们称这种模因为强势模因。而有些模因仅仅只被复制过几次就消失了,这种模因则是弱势模因。成功的模因都是强势模因,它们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复制的忠实性”三大特征。网络作为现今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在模因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它为模因的大量复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宣传力、鼓动性与冲击性等特点,它不仅在网络上被经常使用,而且还被人们运用于许多非网络交际环境中。网络具有方便、快捷、容量大等特点,它能够从不同媒介与渠道吸收各种新语言与新信息,然后大量复制,并在网络上传播或转而再向其他领域传播,这便是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强势模因的最好条件。
流行语言三、网络流行语中的语言模因变异
网络流行语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两种:重复与类推。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其复制与传播中,模因都有可能会发生变异,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原物传递过程,其形式和内容都会依据语言使用者自身的表达需要而产生改变。人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遵循语言常规,有时候人们也会偏离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以便达到特殊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效果,这就是语言变异(蔡少莲,2006)。因此,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模因变异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会大量出现。以下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四个方面来讨论网络流行语中的语言模因变异情况。
(一)网络流行语语音变异
从模因论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何自然,2005)。网络流行语
语音变异即在不改变其原义的情况下语音形式在复制与传播中发生变异,也就是说,变异后的词语和原有词语具有不同的语音形式,但却表示相同的意义。这在本质上是归属于基因型模因的,因为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内容是相同的,只是语音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而已。同义异音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于对外语词模因的改造
许多语言在接触中会不同程度地吸收外来的词语,而不同种类的语言往往具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例如英语中有舌叶音[d?],而汉语中并没有这个音,只有在听觉上比较类似的舌面音[t?],因此当英语中的“jeep”借入到汉语中时,由于没有相同的音来替代,就只能用近似的音“吉普”来取代了。网络流行语中许多借用外来词的情况也是类似,例如网络上最近的流行语“怀型”其实是由英语“fashion”改编而来。类似的词还有“粉丝——fans”“伊妹儿——email”等等。它们的意义都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语音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中发生了变化,借入词的语言系统由于没有与之完全相同的音,只能用具有近似音的字来替代。
2.网络流行语是汉语系统内部词语在语音形式上的变异
汉语有几大方言区,这些方言区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语音差异,尤其是北方方言区和一些南方的方言区(如粤方言区、闽方言区等)之间甚至无法听懂彼此的话语。但受人们交际活动的影响,各个方言区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作用,一些语音模因就会被一种方言借用到另一种方言中。普通话是网民们在网络上主要使用的语言,而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当它与其他方言相互接触时,其他方言区词语模因就有可能传递到普通话中,语音形式就会产生变异。例如:
人——淫(东北话发音)什么——虾米(闽南语发音)
此外,还有一部分词现在并不能确切地考察出是受哪种方言语音的影响,但也基本上是通过谐音的方式,
使语言模因在传播中发生了语音变异。例如:神马——什么稀饭——喜欢油麦——幽默灰常——非常
这一类词大多是对一些日常词语在语音形式上加以模仿而成,并没有生成新的词汇意义,而选用汉字也仅仅是因为语音近似,不考虑其语素意义,因此使用范围也较有限,一般只在网络上流行。这种模因变异形式虽然在语音上并不完全相同,但由于发音近似,所以实际上也属于相同信息异型传播的基因型模因。它们通过同音类推,充分调动语音诸要素,对词语声音加以选择、阻止、调整和配合。
(二)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主要指词汇的意义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中发生了变异。词汇在语言三要素中是最为敏感的,最能反映社会发展变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语言模因论认为:模因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输(蔡少莲,2006)。这个循环周而复始,造就了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的不断复制。词汇模因与语音、句法相比,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被人感知、同化并记忆,因此其传播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传播过程中也最容易因表达者的需要而发生语言变异。例如:
1.“潜水”原指一种水下运动,而随着“潜水”一词在网络上的流行,它的意义早已发生了变化,是指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隐秘地观看共享信息、发布信息和回复他人信息而不主动表露自己身份的网络行为,一般多出现在网络聊天室或论坛中。“潜水”一词作为语言模因,其基本意义首先被人们接受,在大脑
中同化、记忆,然后当运用到网络上时,根据语境和使用者的需要,提取了词汇本义中的隐喻义,从而变异成具有新意义的网络流行语。
2.“打酱油”一词原本是日常生活用语,由于以前人们买酱油都是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去称斤买,于是形成了“打酱油”这个词语。然而网络流行语“打酱油”却与日常生活中的“打酱油”意义不同,一般是指在网络上涉及到政治或其他敏感话题时,网民在道义上强烈关注某事,却在行为上明哲保身,用此回帖,意为“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相当于“路过”的意思。
以上各例都是由于各种语用因素的影响而在模因传播过程中对其本义进行了选择式的复制,属于“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模因。
(三)网络流行语语法变异
网络流行语语法变异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一些词汇的词义或特殊用法的改变而形成的。例如:
1.“被”字,在汉语中是一个介词,“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的施动者。前面的主语是动作的受动者。动词后面多有表示完成或结果的词语,或者动词本身包含此类成分”(吕叔湘,2003)。例如“小王被打伤了”中的“被”用于引出施事放在谓语动词前面强调主语所处的被动状态,后面的动词具有较强处置性。然而随着“被就业”在网络上迅速蹿红之后,“被XX”的句式立刻变成了网络流行语,“被捐款”“被自杀”等许多
在语言学上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说法都开始流行起来。这种语言模因在网络上的传播其实可以归属于模因类推中的同构类推,对“被”字这个语言模因用法的仿造逐渐促成了其新用法的形成。“被就业”这种用法之所以能成为强势模因传播开来,与其结构所表达的语言效果是分不开的。“被”字“主要用来表示一个受事者受到某种动作行为的影响而有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