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王红旗(2009)《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认为网络语言不仅具有独特的使用者和交际场合,也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完全符合社会方言的条件,是一种社会方言。乐耀(2006)按照不同的符号系统,将网络语言分为字母符号类、汉字符号类、数字符号类、键盘符号类和混合类。
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况、流行的社会心理动因、社会影响及规范措施等方面进行交叉的跨学科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梳理网络流行语的概念,提出网络流行语是传统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来源于网络或网络之外、在网上得以广泛传播,并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网络或社会生活中。第二,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包括:本质上的非独立性、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外在形式的简洁性、使用主体的年轻化、五官感受的可感性、时空分布的跨越性、发展过程的动态性、使用条件的专用性、社会影响的双重性。第三,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及其特征,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第四,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交流速度,拉近交际距离。
有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不仅
反映了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网络流行语看作是特定网络体使用的一种方言。
倪莎莎(2017)在《社会语言学角度下分析社交媒体言语社区的特点》一文中从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性别差异等角度来分析社交网络言语社区的特点,认为其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平等性。
袁丽(2013)在《网络语言中的社会语言学现象》中提到,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语言符号化倾向的特点。构成特点有缩略词、谐音词、生造和转义、符号和图形这四类。
流行语言沈晨(2011)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中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普通话的谐音现象、地域变体受方言影响、受外语影响、出自社会热点,形成原因为网络社会的敏感性、网民的先锋性以及体极化的影响。“体极化就是指体成员中原己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如张彩云(2017)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一文中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意象图示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网络流行词的成因作了简要探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