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
网络流行语对传统语境的逆反及相关特征
◎阮波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亚文化,它反映了一些社会边缘体的生活状态,是边缘体表达其意见的一种方式,无不反映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而边缘体通过建构他们的语言来反抗传统语境所建构的种种主流语境。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具有继承性与融合的可能,亚文化也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网络流行语传播广泛,除了其母体媒介网络,更是影响了主流媒体,在广告、新闻、歌词、影视、文学及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融入对于传统汉语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本文对网络流行语的现状与背景、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逆反现象、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分析及其非语言因素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逆反语言特征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
中国人的语言向来不缺乏惊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最早雄霸唐人街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台山话,《汉英大词典》里收藏了“躲猫猫”(hiUe and seek),“大咖”进入汉语简体字输入法,“到此一游”完成了“汉字输出全世界的
不光彩方式”,什么“舌尖体”“蒜泥体”“长发及腰体”“甄姫体”“淘宝体”“TVB体”“十动然拒体”等等等等……在这场巨大无疆的语言游戏中,中国的文字在狱与欲中衍生的同时又在雅与俗之间穿行着。
中国文字历来不避俗,尤其在这个年代,没有什么比“俗”更有力量的了,它代表来自于民间的欲望和力量,于“俗”的放声歌唱无疑是狱与欲爱恨纠结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这个标准莫测模糊的年代,当“雅”成为点到即止的一种装饰,当“雅”成为令人恐
人文视界110惧的一种势力,媚俗自然退位于媚雅,每一位活得明白的文字操练者皆以“俗”自居。
可我们也无须惊慌,任何一种势力皆以混沌为其初始,并以另一种混沌为其终结,这
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轨迹,不到尘埃落定的前一秒,我们都不知道文字的指向是此岸抑
或彼岸。①
语言早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态度,而网络文学毫无疑问呈现出明显
的通俗特征。从严家炎在北大开设金庸的研究课程遭人取笑,到如今网络作品在主
题和写法上的延展,这是一代自发地告别了经典文学传统、出身另类旁门而有着新的
文学渊源的新媒介文学。而正在书写自己历史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伴随网络而生的
新势力,在给当代的语言文化世界注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引来了各种扑天盖地的声音:网络流行究竟是一种经典,还是一种恶搞?是当代语言积极发展的创新,还是一
网络人兴之所至的文字游戏?网络流行语到底对当代语言的运用产生了什么样的
影响?
面对网络文学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国内文学网站每月推出新作的庞大数量
相比,网络文学的研究尤显精力不足,是文学现象还是文学个案?是学理性的分析,
还是对网络文学作品持批评态度?是建设性的态度还是只停留在理论建构、理论框
架的阶段?是重要的网络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无法进入应有的研究视野还是网络作
品文学性不高?黄鸣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网络文学的研究,网络文学研究
学者欧阳友权也先后出版了《网络文学论纲》等专著,主编网络文学丛书,组建了网络
文学的研究团队和“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国内学术
期刊上发表的以“网络文学”为题的研究论文,1999年为2篇,2000年为18篇,2001
年为34篇,到2008年1月,总数已达700余篇。随着网络文学影响的无限扩大,与之
相关的研究文章、著作也越来越多。
二、网络流行语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逆反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与传播不仅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还对传统语境造成冲击,每
个流行语都有着其背后的故事或出处。因为其语体结构的特殊性,通过网络化的加工,借助新兴媒体的传播便红透网络。网络拥有的开放、互动、自由等特点为网络语
言的产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网络流行语言成为伴随网络普及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
114|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
语言现象。网络词汇流行的动力,正是对常规的逆反,在逆反的双关意义中,人们表达着对生活、对时事的矛盾情绪。
1.在传统媒体中的逆反
2010年《人民日报》上出现了一个雷人的网络用语“给力”,该词在各大媒体上迅速蹿红并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应。大家都在想,连这样一个严肃的党报都用上了这么“潮”的词,是不是传统媒体给出的风向标?《人民日报》这一举动,给传统媒体吹来了一阵清风,让读者觉得更有新鲜感及亲切感。随后发展到近来“元芳体”体在网络上蹿红,南方都市报等各大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都用上了这句时下相当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对于新闻媒体的逆袭。拿媒体来说,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习惯性地将网络流行语作为文章标题的“母板”,演变出许多颇具吸引人眼球的标题。此外,不仅仅是标题,在行文中也不时地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的身影,其实,当初的网络使用者出于对相应新闻事件的交流需要,建立起一种简洁、有代表性、容易被记住的话语体系。②而今,某些网络流行语却正因其易于理解、大众认可度高、幽默生动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
2.在文学中的逆反
《天涯》杂志1996年改版后第一期“民间语文”的“编者按”曾指出:“广义的文学,包括人类一切有创造力的语言和文字,并非作家的专属领地”。③“民间语文”此词一出,网民们似乎看到了江湖一统的壮丽前景,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那令人欢欣鼓舞的的全民写作的场景中,坚信以己之力能记载住千姿百态的“民间”景象。“民间语文”一词的指向看似是解构精英、少数派、正统、主流文学的模式,民间资源焕发出不曾有过的魅力。当然,最近莫言的获奖也使人关注到他作品里的民间资源,但很多业外人士是无法分清此“民间资源”与彼“民间资源”之间的区别的。如果说早年的《天涯》杂志为那些被压抑的民间话语权
提供了展示的可能性的话,对一般民众来说,文学终归是文学,文学刊物提供的所谓平台的门槛依然还是门槛,而网络文学的完全不设限,似乎为来自民间情汹涌的全民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而韩寒、郭敬明等新生代作家在作品中对网络时代文化转型的试验就不仅仅停留在几句网络语的层次了。
3.在日常广告生活中的逆反
不管创造者或者传播者具有什么样的目的,网络流行语都发挥着社会传播的功
人文视界110能对日常的生活有着深刻影响。网络流行语的最大贡献是为商家们提供了“金点子”,网络流行语对广告的逆反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如“贾君鹏,XX喊你来学英
语!”这一句广告词正是改编自网络神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当“贾君鹏”体在网络爆红之后,各种版本的“贾君鹏”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从学习机构到
理发店甚至献血者,都用上了“贾君鹏”体。
4.在影视作品中的逆反
除了广告、新闻中网络流行语的强势逆反,不少热门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也争相
大量引用网络流行用语,连歌曲里也满是网络用语的身影。同样是被封为神曲的《伤
不起》,其曲名“伤不起”也是在网络红极一时。在影视作品中,演员们的台词越来越
通俗,更是用上了类似“有木有”“打酱油”、“我勒个去”等流行词。网络语和影视作
品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使得网民们见识到春晚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在生活中穿
梭互惠的奇迹。“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飞的不是飞机,是寂寞”等当年流行网络词汇在2010年春晚的频频出现,充分说明了网络流行语对传统电视媒体的逆袭。而《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人
在冏途》《失恋33天》《泰冏》《西游降魔》等纷纷获得票房大卖的影片,遑论影片投资
流行语言
的大小、演员阵容与表演的优劣,最吸引观众的不外乎还是诙谐幽默的对白。且不探
讨这些对白流行是在影片公映之前之后,网络语与影视片谁影响的睡,反正流行语对
票房的加盟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功不可没并且不可或缺的了。
三、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简言之,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它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④网络词汇之所以会
演变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成功对传统语境产生逆反作用,
与网络语的一些常规性特征有关。
1.方言力量
一种语言要广为流传,首先在外在形态上必须口语化,网络流行语不拘于传统语
法及语言习惯,简洁易懂、朗朗上口,在语法上具有简洁、随意、不规范等特点,具有典
型的口语化特征。网络流行语的口语化与以下三方面的资源相关。
115|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
方言是民族原生态民族共同语的活水和源头,有一种玩笑的说法是,学语言最好从骂人开始,如果你掌握了当地的粗口,你就掌握了一个地方语言文化的本质。四川方言“龟儿子”“锤子”“雄起”都与性事有关,会心一笑,无法细说。方言的张力与魅力是无以伦比的,十里洋场的上海就曾是新语言的发祥地,由“算盘”而来的“开盘”
“收盘”“盘点”,鲜活无比。粤语那横空出世的创造力在《低俗喜剧》里有所表现,不再是改革之初被小品妖魔化的“母鸡”“丢雷”“猴赛雷”,一个两男一女组合而成的字眼“嬲”,妙趣无限。
有些网络流行语就直接受方言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出于习惯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说这些方言的网民也开始使用这些词。在现实中,方言往往被普通话所同化,而在网络中,普通话却往往要被方言“异化”
2(
另外,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里的谐音现象,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里相谐音的词汇。以2011年的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一句为例,其中,“神马”(读音为“shen mk”)一词是由“什么”(读音“shen me”)谐音而来,“神马都是浮云”即是“什么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神马”一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时尚新潮的感觉,在网络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快速的流传开来,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相似的,由谐音而来的网络流行语还有:鸭梨(压力)、稀饭(喜欢)、斑竹(版主)、杯具(悲剧)、围脖(微博)、冏(窘)、“蒜你狠”、“凡客体”、“闹太套”、“躲猫猫”等等。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在网络流行语中,由谐音变化而
来的流行语占有很大比例,这些流行语通过模仿一个其他词语的语音,到与这个语音相近或者相似的另外一个词语,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语句、语境中,表达一定概念和意义,从而创造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