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
  参加完学校组织的“白纸备课”活动,心中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这篇教案我可以写得更好。我们组抽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是一篇充满了童趣的__,回想起自己设计的教案,却拘泥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情感的体验;本可以通过“以读促悟”的方法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却过多的设计了老师过多的引导、涉入;对课文应该在朗读上大做__,我设计的教案对此却忽略了;课文的导入、激趣可以设计的更风趣些,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更强化些等等。
  自己可以很多理由为这些遗憾开脱,如备课时间不够充分,资料不够完整,教材不熟悉等等,但仔细反思,如果将这次活动立足于对自己基本功的考核,就不禁十分惶恐了:自己的基本功还要充实。
  为什么在活动之后的许多好的想法,在活动时却没有及时的设想出来呢?我想自己的原因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澡忽略了积累,没有及时地将教学中的优劣予以筛选。俗话说,功在平时,没有平时及时的反思、总结,怎能做到厚积薄发呢?
  我们组抽取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可以重点进行读的训练,如小作者的想象,课堂上的对话可以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在读中也可以进行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理解的训练,对“进化论”的理解等等。这些方面,我能很快地把握住,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却不能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显得比较生硬,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总结,将教学基本功练扎实。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景,该怎样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我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坚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景。我们虽然能够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景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景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景,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终,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品质。
  2、理解最后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学习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重难点】
  1、培养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品质。
  2、理解最后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说谎的坏处一、开门见山,揭题
  1、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2、初读课文完成内容:
  ⑴自学生字词。
  ⑵完成“阅读提示”的问题一。
  3、检查自学:
  ⑴字词。⑵课文介绍了我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二、再读,理清条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写:
  第一段,总的概述作者9岁时的发现,及这次发现带来的惩罚。
  第二段,具体叙述我的发现原因,发现经过。
  第三段,照应开头,讲我听老师所讲内容与我的发现相同时禁不住笑出声来,结果受到惩罚。
  三、读课文,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涵义,谈理解
  1、出示原句,读原句。
  2、抓重点词理解。
  3、体会“驱逐”“迫害”透露出的品质。
  4、体会“──”的用法。
  5、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大胆发现的品质。用“激发、渴望、都会、终于……”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
  6、用“很不得、绞尽脑汁”造句。
  四、总结,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大胆发现他们的规律
  五、作业。
  1、抄写语。
  2、正确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