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五个习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秦皇岛“秦皇望海祈福习俗”、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共同营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的节庆氛围。
一、秦皇望海祈福习俗
“望海祈福”是秦皇岛地区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也最为详尽的望海祈福活动。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由传统民俗“逛码头”发展而来。每年端午节,冀东一带人们赶到秦皇岛海港逛码头,观景、购物。近年来,“逛码头”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从“求仙”逐渐发展为祝愿国泰民安,祈求幸福祥和之意。
两千年前的历史故事秦皇岛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帝王名字命名的城市。传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寻仙药,以求长生不老。后来有人从海里打捞起一座明代的石碑,上面记录着秦始皇求仙的故事。传言与历史相叠加,石碑被捞起的地方被称为秦皇求仙入海处,也成就了秦皇岛市一处有名的旅游景点。“求仙入海”景区的园子并不大,里面有求仙殿,还有一些秦始皇有关的主题建筑。从园区的后门出来就到了海滨,景区修建了一处长长的木桥直通到大海深处,称为求仙桥。走上求仙桥,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海风,很难想象,2000多年前,雄心伟略的秦始皇真的从此处下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吗?或者,他派人出海真的是为了求仙吗?还是他要在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海上继续他的疆域探索?并不是只有中国,在海的另一边,韩国和日本对这段历史也有记忆。“徐福公园”、“徐福登陆处”“、徐福研究会”就是明显的痕迹,而且当地依然有着徐福及所率众人的后裔,每年两国都会不少人来到这里一起参加当地举办的“求仙望海”主题活动。
中国望海祈福第一地近年来,海港区每年都会举办以“望海”为主题的旅游节。“最早的时候叫‘望海大会’,后来叫‘求仙节’,再后来又改成‘望海祈福旅游节’。望海祈福是冀东一代的民俗,最早也是起源于秦始皇派童男童女求仙的故事,家长们到海边祈祷自己的孩子能平安回来。后来每年端午节,百姓便到海边为亲人许愿祈福。可以说将旅游节定名为“望海祈福旅游节”,将求仙入海处的形象定位为“中国望海祈福第一地”非常恰当。第九届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形象定位为“中国望海祈福第一地,幸福生活第一城”;文化定位为“四海同庆、五福呈祥”。节庆主体活动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重大活动是6月22日举行的开幕式暨祈福仪式,届时将用情景演出的方式恢宏再现望海祈福文化的传承;第二项重大活动是在文化旅游节期间重磅推出的7项祈福主题活动,分别为逛码头·万众祈福、游庙会·体验幸福、竞“智慧”·成长幸福、看世界·行走幸福、迎奥运·运动幸福、展笑颜·反映幸福、龙腾飞·海港祈福;第三项重大活动是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
二、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2010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有22个项目申报成功,其中以“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之一的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又赢得了一席国际地位。此前,“汨罗江畔端午习俗”2006年被国务
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止,整个节
日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广泛的众性、丰富的多样性、浓郁的文
化性、狂热的参与性和深远的影响。汨罗江边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祭屈等都有神秘的仪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还留下了“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雄黄酒更有浓郁的地方含义。而且上述这些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如在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屈原文》、公元六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等均有描述。
走向世界的龙舟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受到了世界的关注。每年端午,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的新闻媒体常常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专题报道,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
原苏联、韩国等多家电视台还以专题形式推介龙舟竞渡、屈原、屈子
祠和汨罗江,特别是龙舟竞渡运动现已传播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端午节是汨罗江两岸人民和中华民族共同的天才创作,集中体现了端午文化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华夏民族招屈子英魂、励士民壮志、祈社会统一、求国家振兴的强烈愿望,以及团结求索、奋勇争先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楚汉文化融入华夏民族之中进而形成大一统的文化格局,对激发历代文人志士的创作灵感和国民的忧患意识,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汨罗人民对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特别是对这个节日所纪念的屈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既使是在文化革命中的极左年代,汨罗人民也没有中止对屈原的祭祀,承托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载体--屈子祠、屈原墓等都得以完好无损的保存至今;
独特的竞渡运动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纷纷驾起渔舟,赶往落水地点打捞抢救,并向江中抛洒竹筒饭和麦面它,以防鱼虾、绞龙吞噬屈原的躯体。此后,每年的端午节,汨罗江畔的人们就不断重复着这个“故事”,并由此形成相沿数千年的著名体育活动--竞渡。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岳阳市借助龙舟竞渡运动发祥地在汨罗的优势,大打龙舟文化品牌,20年内举办了8次大规模的国际龙舟赛事,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来宾,各国朋友都惊呼“中国的传统文化了不起”,极大地提高了岳阳的知名度,促进了岳阳的改革和开放。如今,龙舟早以从汨罗划向全国、划向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作为一项现代体育运动,列入了2008年奥运会表演赛项目。
成就一条文化名江汨罗江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经平江、汨罗而入洞庭,全长不过253.2公里。她虽然没有扬子江、密西比河那么域
广流长,也没有黄河、尼罗河那么远古灿烂,但随着公元前278年屈原在这条江上惊天一跃,年复一年的五月、载复一载的端阳,人们都在这里重复着一个“用龙舟打捞屈子尸魂”的故事,这条江便随着龙舟竞渡的鼓点声响彻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异国他乡。汨罗江,在世界众多河流中,也就成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江。
东方人的“狂欢节”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如果说近代西方人有自己的“狂欢节”,那么古老的端午节则是汨罗人创造的一个东方“狂欢节”。千百年来,汨罗江边的人们表现出了对端午节的重视和狂热。端午这天里,小孩要穿上新衣服,大人长者要换上最隆重的盛装,姑娘媳妇们要穿上花衣服。上午龙舟竞渡,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们便成结队地赶往赛地。江中,锣鼓喧天,号子声震四方;岸上,喊声震地,欢歌笑语雷动。可以说,参与者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人们完全沉浸在竞渡的激烈竞争和狂热之中,各自的心为着自己的一方而跳动。中午,大办盛宴,对酒划拳,谈笑风生。下午,唱老戏、放鞭炮,锣鼓声、欢呼声、嬉闹声,闹成一团。整个节日,人们在喜庆中尽情狂欢。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上级对保护和弘扬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建好屈子文化园、屈原博物馆、龙舟赛场等项
目非常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曾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原省委书记张春贤、现省委书记周强等领导多次实地考察并作出批示;汨罗市委、市政府对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保护、弘扬、挖掘历来非常重视,新中国